百封珍貴書信 再現偉人風采—— 十集電視文獻紀錄片《毛澤東書信故事》

2023-12-24     江蘇衛視

原標題:百封珍貴書信 再現偉人風采—— 十集電視文獻紀錄片《毛澤東書信故事》

2023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十集電視文獻紀錄片《毛澤東書信故事》於12月24日起亮相江蘇衛視,每晚兩集連播,並在江蘇新聞頻道、城市頻道、教育頻道、國際頻道及荔枝新聞、我蘇客戶端多平台聯合推出。該片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局、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聯合出品,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創意視覺部、南京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攝製,得到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以及毛澤東親屬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江蘇廣電總台一直以紀實影像賦能重大題材宣傳、塑造民族集體記憶為使命擔當,堅持高站位、高要求、高標準的創作目標。2013年曾攝製文獻紀錄片《指點江山——毛澤東詩詞故事》,榮獲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紀錄片獎。時隔十年,《毛澤東書信故事》作為《毛澤東詩詞故事》的姊妹片,再次向廣大觀眾呈現出不一樣的偉人故事。

書信,作為毛澤東著作整體中不可或缺又相對特殊的組成部分,從一個側面生動而真實地呈現了毛澤東與黨內同志、黨外人士、恩師同學、親朋故舊之間的交流、交往經歷,是毛澤東同志留給後世的一筆獨特的思想文化遺產。從題材本身來說,以文獻紀錄片的藝術形式對其加以創作、表現、傳播、留存是非常有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毛澤東書信故事》共10集,每集約32分鐘,具體分集為:第一集《修學儲能》、第二集《青春意氣》、第三集《星火燎原》、第四集《共赴國難》、第五集《延安歲月》、第六集《肝膽相照》、第七集《文人興會》、第八集《寬嚴相濟》、第九集《濃濃鄉情》、第十集《偉人親情》。

國家廣電總局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審查《毛澤東書信故事》時給予了高度評價:「導向正確,史料豐富,脈絡清楚,視角獨特,是一部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的力作。

視角獨特 觀照當下

信貴情,情貴真。毛澤東留下大量書信,在他風格各異、內涵豐富的書信中,有愛國熱情,有青春激情,有革命豪情,有浪漫詩情,有兒女親情,有淳厚鄉情,充溢著博大而真摯的思想情感。《毛澤東書信故事》就是通過書信的這一獨特視角,反映毛澤東的革命實踐經歷、思想發展過程以及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程;反映他的人際交往、政治智慧、領導藝術與崇高風範;通過深入挖掘背後故事彰顯出「書信」中所蘊含的思想體量和文化力量,填補了該題材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創作空白。

創作的目的不僅是紀錄、留存、展現,更是喚醒、激活、共振。《毛澤東書信故事》以獨特視角管窺毛澤東思想開始萌芽、初步形成、發展成熟的過程,展現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一脈相承、交融互通、與時俱進的鮮明特質,努力在廣大觀眾和一代偉人、一段歷史之間架起溝通對話的藝術橋樑。

為了在廣大觀眾尤其是黨員幹部、青年學子中,引起情感共鳴、帶來思想啟示,《毛澤東書信故事》的創作,在內容上尤為注重現實意義的挖掘。例如,通過毛澤東求學期間的書信,告訴人們:青年人為什麼讀書,怎樣讀書?怎樣建立起讀書與立志、勵志的聯繫通道?通過毛澤東在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書信,告訴人們:幹事創業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共產黨是在實踐中經歷千辛萬苦才成功探索出中國革命的道路。我們要在逆境中尋找希望、看到希望,就要有大戰略、大思路、大信心、大動力;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書信,則在推動黨的建設,深入做黨員領導幹部的思想工作,注重製度建設等方面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帶來啟發;毛澤東同民主黨派人士的書信交往,可以看出他如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新中國的偉大事業而奮鬥的,這些對推進新時代新征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的時代任務,有諸多啟發;毛澤東向來重視文藝工作,他與文藝工作者交往的一封封書信,充滿了對文藝事業的深切關懷。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引述毛澤東的話指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文藝為人民」,這一理念一脈相承,是歷史的迴響,也是時代的命題。

主題深刻 脈絡清晰

毛澤東的書信有很多在戰爭年代散失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纂的《毛澤東書信選》中收錄了毛澤東書信1500多封,還有200多封書信性質和形式的電報。《毛澤東書信故事》從中精選出100多封具有代表性的書信,以時間維度為經、以十組書信故事為緯進行全篇架構,確立十個相對集中的分集主題。

每集以時間為經,以主題為緯,講述一組書信背後的故事。比如,第一集《修學儲能》,講述毛澤東自幼受經學致用的湖湘文化薰陶,把讀書作為修學儲能、實現救國救民遠大理想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他求學期間的書信解讀,展現毛澤東讀書、立志與勵志的故事;第五集《延安歲月》,講述了從1937年進駐延安到1948年撤離延安的13年艱難歲月中,毛澤東與黨內同志的書信往來,展現了他面對國內外、黨內外嚴峻複雜的形勢,努力推動黨的建設「偉大的工程」,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的輝煌成就;第十集《偉人親情》,講述了毛澤東與愛人楊開慧,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訥,兒媳劉思齊、邵華等人的書信故事,這些平凡質樸、真情流露的信件,展現了一代領袖作為普通人和超越普通人的一面。

在每集故事中,都深入解讀並充分展示了一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令人難忘的特殊信件。例如,1946年7月至8月間,毛澤東曾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接連給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兼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代政治委員的習仲勛親筆寫了九封信,就接應中原突圍後的王震部安全返回邊區及打擊胡宗南部對邊區的進犯等重要問題指示工作。32年後,習仲勛深情回憶道:「毛主席在信中的指示十分具體,既談到要派熟悉情況的得力幹部去接應,又要我收集沿途敵人駐防和分布情形,還指示我如何配合開創新游擊根據地,甚至連部隊到達後要開群眾歡迎會都想到了。這些都具體反映了毛主席對革命的高度負責,對下級關懷備至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

毛澤東一生中,寫過很多簡潔明了的簡訊,也寫過一些深刻厚重的長信。例如,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一封信,就長達六七千字。毛澤東手書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八個字,人們都很熟悉,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八個字其實來自於這封信。在信中,毛澤東充分估計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

毛澤東的書信,經常自然展現出他深厚的人文修養,盡顯一代偉人的儒雅風度。例如,1949年6月19日,毛澤東寫給宋慶齡的一封信。信中,毛澤東誠懇真摯地邀請宋慶齡北上,尊稱「慶齡先生」並向她請教「建設大計」,共商國是。整封信措辭文雅、謙遜得體、書法酣暢,沒有一處勾畫、一個墨點。宋慶齡讀信後深受感動,毅然決定北上。

家書,也是毛澤東書信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1月31日,毛澤東寫給岸英、岸青的信,是他寫給子女的家書中最長的一封。信中,毛澤東對兄弟倆學習生活、發展方向和立身處世提出了系統意見,對他們的進步感到由衷的喜悅。「你們長進了,很歡喜的。岸英文理通順,字也寫得不壞,有進取的志氣,是很好的……」普普通通的話語凝聚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切希望與愛,既豐富博大,又溫情細膩。

史料充分 深耕創作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總台集結了20多位經驗豐富的編導、剪輯、後期特效等創作人員,每集設一位分集編導。所有創作人員通過反覆學習研究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年譜、相關人物傳記、回憶錄等大量歷史資料,為本片的創作打好史識、史德基礎。

攝製組在為期100多天的拍攝中,足跡遍及北京、河北、上海、湖南、江西、陝西、福建、江蘇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取景中央檔案館、毛澤東故居、雙清別墅、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100多個歷史資料館、紀念館、名人故居、革命舊址,為本片積累了豐厚的真實畫面素材。

《毛澤東書信故事》採訪了專家、學者、歷史親歷者及其後代40餘人。特別是,攝製組還有幸採訪了毛新宇將軍,為本片傾情講述了關於爺爺、大伯、父親、母親很多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為了營造特定的歷史氛圍,添加更多鮮活的細節,增強本片的藝術感染力,各外拍組在實景地依據現場情況,積極聯絡演員,利用事前準備好的服裝道具,完成了部分「情景再現」的拍攝。另外一些重要書信故事的「情景再現」,攝製組在江蘇常州西太湖影視基地精心置景,製作服、化、道,進行了為期14天的「重拾現場」、「復原補拍」。

雖然拍攝中遇到過種種困難,但整個過程也充滿了感動與感激。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專家們與編導組反覆溝通腳本中的學術問題,中央檔案館工作人員根據列出的需求清單耐心檢索原件;攝製組深入到一些革命老區進行拍攝時,不僅當地領導非常支持、配合拍攝,很多村民也都熱情地提供幫助。懷著對偉人的崇敬之心、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感恩之心,攝製組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創作中。

雕琢畫面 創新表達

作為一部時間跨度較大的文獻片,為了最大限度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攝製組對不同的環境表述做了精心的設計,既有恢宏大氣的大場景呈現,也有簡單溫馨的小情景描述,向著真實性與歷史感靠近。例如,片中有嶽麓山、湘江、橘子洲頭等自然景觀的秀美壯闊,也有毛澤東故居、延安窯洞、北京辦公居住地等小場景的樸素溫馨。

細節的刻畫能夠觸動觀眾心中最柔軟之處,引起觀眾的認同和共鳴。《毛澤東書信故事》對於細節的精心刻畫,不僅突出了人物的真情實感,也推動了情緒情節的發展,使畫面更加豐富充實。例如,第二集,窗戶外四季更迭的變化;各集中,將書信手跡的動畫展示與人物照片、實拍畫面、歷史資料的細節展示進行疊化處理等,大大增強了畫面的敘事效果。

運用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賦予畫面中景物不同意象的隱喻表現,讓觀眾更加真實自然地感受那個年代的生活氣息,以及屬於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動盪不安。例如,片中昏黃的桐油燈、飄落的信紙、燃燒的火焰、掉落的撥浪鼓等,承載了敘事中的意象性表達。

在後期剪輯中,攝影和編導對「情景再現」的處理講究「虛實結合」的原則,將「情景再現」與空鏡、影像資料等畫面有機融合,注重敘事手法的一致性,在最大限度保持「真實性」的基礎上,提高本片的故事性、生動性、可看性。

在特效包裝上,自覺探索、大膽創新。根據人物和主題,對片頭、片花做了精心巧妙的設計,凸顯了書信元素和寫信場景。同時,對全片的畫面信息、書信要素、人物照片、地圖等做了大量的藝術處理,對於不同的信件根據手跡、抄件、印刷物的不同特徵,設計多種呈現方式,追求細節、控制比例,實現了特效與整部作品敘述語境、藝術風格的和諧統一。

《毛澤東書信故事》在整體包裝的審美風格上,力求在片中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詩意畫面和藝術意蘊。全片以暖黃色調為整體基調,光與色相得益彰,透露出懷舊的質感和溫暖的力量,營造出唯美、悠遠的審美意境。

歷史遠去了,但毛澤東的精神永在。他憧憬的「山花爛漫時」壯麗風景,已然成為今日中國的現實圖景。今天,我們通過十集文獻紀錄片《毛澤東的書信故事》回顧往昔,書信里那些發自內心的偉大情感,那些傾注筆墨的奮鬥意志,那些創造歷史的縱橫捭闔,那些指向未來的理想信念,依然如見如唔,如歌如訴,透灑在中國人民新時代新征程的奮鬥路上,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精神動力。

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7b2c4c3a0395e115077bef199fa38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