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韋伯一生基本默默無聞,但其後他的名聲呈幾何級數增長:他開創了一些重要思想,對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和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他認為新教使得資本主義得以發生。
與卡爾·馬克思截然不同的是,馬克思提出了資本主義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科技創造了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系統。
而韋伯提出了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是一組理念在事實上創造了資本主義,推動了新生的科技和經濟發展。
韋伯雖生性謹慎,但卻出乎意料地給出了許多如何改變事物的理念。
他提醒我們要改變國家,思想可能遠比工具和金錢更重要。
▌家庭與成長塑造了一個「默默無聞」的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
馬克斯·韋伯可能是能向我們最好地解釋被稱作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的三大哲學家之一(另外兩位是卡爾·馬克思和亞當·斯密)。
韋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於德國埃爾福特,在成長過程中他目睹祖國被工業革命帶來的劇變所震撼。城市規模爆炸性增長,公司大量成立,新的管理精英逐漸取代舊的貴族階層。
韋伯的父親在政商兩界左右逢源,在新時代變得很富有 ,留給兒子的財產足夠他當獨立作家。他的母親性格內向素凈,大部分時間呆在家裡,身體力行基督教極為虔誠節慾的生活。
韋伯年輕時學業很成功,但當他三十幾歲時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因為父親對待母親的方式問題和他大吵一架。
結果父親第二天就去世了,兒子覺得是自己過失殺了他。這導致韋伯嚴重抑鬱和焦慮。
他不得不放棄大學的工作,接下來兩年都悶在沙發里。
馬克斯·韋伯與妻子
不幸的是,他妻子瑪麗安娜和他母親很像。這段婚姻缺少歡愛,兩人神經質般爭吵不休。
直到韋伯和19歲學生愛爾賽·凡·李希特霍芬發生了一段讓他解脫的戀情,他在智識上才好轉, 愛爾賽在性方面很超前,她的妹妹弗里達和她性情類似,嫁給了小說家大衛·赫伯特·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作者—譯者注)。
馬克斯·韋伯的生活是和他同時代的弗洛伊德生來要致力於研究的那種。
韋伯一生基本默默無聞,但其後他的名聲呈幾何級數增長—因為他開創了一些重要思想,以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和未來。
▌資本主義為何存在?
我們感覺資本主義很正常或是註定會發生,其實不然。從歷史上看,它只不過近期才出現,且只成功地紮根於有限的幾個國家。
大家普遍認為資本主義是科技發展的結果(特別是蒸汽機的發明)。
蒸汽機的發明者詹姆斯·瓦特
但韋伯提出資本主義的產生源於一套思想,特別是宗教思想,而非科學發現。
宗教使得資本主義得以發生。不是任何宗教,而是興盛於北歐的一個特別的、非天主教的宗教,資本主義曾經在北歐特別有活力,現在依然如此。
資本主義是由新教,具體來說加爾文教派創建,這是由日內瓦的約翰•加爾文和他在英格蘭的追隨者—清教徒們發揚光大的教派。
在他1905年出版的大作《新教徒倫理學和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列舉了他認為基督新教對資本主義如此重要的幾個原因:
新教每時每刻讓你有負罪感
韋伯認為天主教相對更輕鬆。誤入歧途的天主教徒可以定期懺悔,通過神父洗清罪過,恢復上帝眼裡的好名聲。
但新教沒有滌罪一說,因為只有上帝才能寬恕罪過,而他在審判日之前不會表明心意。
韋伯稱,這使得新教徒的焦慮大大增加,終身都有負罪感,要在嚴厲的、無所不知卻沉默不語的上帝面前展現他們的美德。
麥可·哈內克電影《白絲帶》劇照
上帝讚賞勤奮工作
在韋伯看來,新教徒因有負罪感從而執著於勤奮工作。
亞當的罪過只有通過不停的勞作來去除。天主教舊貴族喜歡的休閒、放鬆和狩獵都要遭天譴。自然而然的,新教的節日和休息日少了很多。
上帝不喜歡休閒時光。賺來的錢不能揮霍於及時行樂,而永遠只能用於投資明天。
上所有的工作都是神聖的
天主教徒把神聖工作的概念局限於神職工作。
但新教徒宣稱任何工作都應以上帝的名義去做,哪怕是麵包師傅或帳房先生。這給所有職業以道德力量和熱忱。
工作不只是為了生存,它是向上帝展示美德的宗教使命,職員應該和修道士一樣嚴肅虔誠地對待辦公室工作。
格蘭特·伍德《美國哥德式》
社會比家庭更重要
在天主教國家,家庭曾經是(現在大多還是)最重要的。
大家為親戚找工作,幫助懶惰的叔叔、沒太多內疚地假公濟私。
但是新教徒看待家庭沒那麼仁善。家庭可能成為自私自利動機的避難所,與耶穌所說基督徒應當與全體信徒的大家庭而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同休戚與共的指令相背。
對早期新教徒來說,人應無私地奉獻於社會公共領域,每個人都應被公平而有尊嚴地對待。
為小家舍大家簡直罪大惡極,應該摒棄狹隘自私和小家觀念。
並沒有什麼奇蹟
新教徒不去理睬神跡。上帝不是每天在幕後盯著,隨時扳動扳手。祈禱不見得馬上就有回應。天意顯現沒那麼奇幻天真。
韋伯稱之為"世界的祛魅"。
相反,新教徒的哲學把人的行動作為重心:日常世界被事實、理性和可發現的科學法則主導。
因此,飛黃騰達並非天註定,也不能靠懇求祈禱得來,它只能是常年縝密思考、誠實行動、勤勉且明智工作的結果。
韋伯認為,這五個因素在一起成為資本主義建立起來的核心催化劑。
他的見解與卡爾·馬克思截然不同,馬克思提出了資本主義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科技創造了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系統),而韋伯提出了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是一組理念在事實上創造了資本主義,推動了新生的科技和經濟發展)。
卡爾·馬克思
韋伯和馬克思之間的爭論圍繞著宗教的作用展開。
馬克思認為宗教是「大眾鴉片」,導致人們被動接受資本主義的恐怖一面。但韋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宗教事實上是資本主義的肇因和最重要的支持者。
人們不是因為宗教而容忍資本主義,而是因為宗教成為資本主義者。
▌怎樣發展各國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在35個國家發展得不錯,在韋伯最先觀察的德國可能發展得最好。但在其餘161個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得可以說根本不行。
這讓人困惑苦惱。富有國家每年有數十億美元救助資金轉移至窮國,用在瘧疾藥物、太陽能面板、水利系統和婦女教育上。
但韋伯式的剖析告訴我們這些物質上的介入根本沒用,因為其實從一開始它就不是個物質上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思想層面著手解決。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該帶給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思想。
韋伯的分析認為,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不成功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焦慮和負罪感,他們過於相信神跡,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無柴燒。
他們的成員安於假公濟私,愛家甚於愛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參加「非洲崛起•建設未來」高級會議時訪問莫桑比
韋伯認為要成為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不見得只能轉信新教,新教不過是帶來了最先實現資本主義的思想,現在這些思想在宗教意識形態之外能夠存續下去。
換做今天,韋伯會勸告資本主義傳播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宗教對應的「文化」上。一個國家對生活的態度、希望和理解決定經濟繁榮與否。
因此改革經濟之路不應通過物質資助,而應該通過文化上的援助。
一個經濟體決定性的問題不是通貨膨脹率是多少,而是今晚電視上放什麼節目。
一個古巴家庭在看肥皂劇
▌對資本主義發展毫無益處的兩個宗教
韋伯會告訴我們,因為這個不幸的國家心態錯了,和萊茵德國相去甚遠。他們家族觀念強,相信神跡,不認為上帝要求他們做個誠實的工匠或理髮師……
韋伯的觀點是,資本主義要在發展中國家生根,帶去更高生產率和更多財富的優勢,需要改變心態,逐漸形成類似加爾文主義升級版的觀念。
韋伯在兩本著作里寫到他認為對資本主義發展毫無益處的兩個宗教——印度和中國的宗教,闡述他對全球發展的觀點。
對韋伯而言,印度教的種姓制度給每個人分配了一個無從逃脫的社會地位,以至讓任何商業努力都無效。
靈魂轉世的輪迴信仰也催生了直到來世事物才能轉化的觀點。
同時,印度教對家族的意識形態減輕了個人責任的壓力,鼓勵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
這些理念影響了經濟;今天韋伯學派會說這就是為什麼日內瓦和埃爾福特有眾多很棒的公立醫院,而在金奈和瓦拉納西則屈指可數。
印度種姓制度
韋伯也注意到中國類似的無益資本主義的因素。儒學讓傳統過於厚重,人無力反思做事的方法。
對官僚體制的投入產生了一個靜態社會,然而創業精神來自焦慮和希冀的有效融合。
▌我們怎樣改變世界?
韋伯寫作的時代是革命的時代。他身邊很多人都致力於改變事物: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國家主義者、分離主義者。
他也想改變事物,但他相信應該先研究世界上的政治權力是如何運作的。
他認為人類在歷史上經歷了三種不同的權力。最早期社會依靠他所稱的「傳統權威」運轉。國王依賴傳統信念和神學的吸引力提供其掌權的合法性,這種社會非常靜態,極少允許主動行為。
它們隨後被「魅力領袖權威」的時代所取代,個人英雄,最有名的是拿破崙,憑藉富有魅力的個性得以掌權,用激情和意志改變他身邊一切事物。
但韋伯堅稱,俱往矣,我們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名為「官僚權威」的時代,權力由大量錯綜複雜的官僚部門掌控,而老百姓對他們如何運作疑惑不解。
拿破崙·波拿巴
公職人員在會議上和辦公桌上究竟幹些什麼並不明了。
官僚憑知識獲得權力:只有他們知道事情怎麼運轉,局外人要好幾年才能弄清楚(比如,購房政策和教育課程是如何組織的),大多數人直接放棄了。
官僚的統治對那些想改變國家的人來說影響重大。常常有一種可以理解但實則被誤導的願望,即認為換掉領導人就萬事大吉了,這個領導人被想像成大權獨攬、決定一切。(例如歐巴馬取代布希並沒有帶來一些人期待的變化;對這一點韋伯不會感到奇怪)
韋伯清楚,今天重大的社會變革不能通過個人魅力來獲得。感覺好像政治變革應該由激情演講、憤怒的大遊行、振奮人心的姿態,比如出版暢銷革命書籍來實現。
但韋伯對這些願望持悲觀態度,因為它們並沒有順應現代世界運作的真實情況。戰勝官僚內部的權力只能靠知識和系統的組織。
韋伯鼓勵我們認識到變革的過程雖然複雜緩慢,但並非那麼不可行。
如果我們要改善事物,很可能不得不遵循看起來不那麼戲劇化的步驟,通過仔細組織統計數據,耐心地向部長們陳訴情況、對委員聽證會提供證詞和仔細研究預算來實現。
馬克斯·韋伯
韋伯雖生性謹慎,但卻出乎意料地給出了許多如何改變事物的理念。
他告訴我們權力是如何運作的,提醒我們要改變國家,思想可能遠比工具和金錢更重要。
這是極其重要的觀點。
我們了解到,太多我們認為與客觀的外部力量相關聯的東西(我們因此覺得完全超出自己的控制),實際上取決於那些完全私密而更易變的東西的影響:我們頭腦中的思想。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