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達沃斯熱議經濟新引擎 動能源自創新與開放

2024-06-28     第一財經

[ 關鍵問題在於中國能否打造一個支持創新產業發展的環境,包括金融系統的支持、政府對私營部門明確的政策支持、一個更好的外部環境。 ]

延續回升向好態勢的中國經濟,仍然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來自哪裡,新的產業優勢是否已經具備支柱作用?當前面臨的外部挑戰與機遇如何?還需要哪些短期政策支持和長期系統性策略?

近日在大連召開的202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這些問題引發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深入討論。相關理性探討傳遞出的關鍵信息是,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這也意味著新興產業領域的領先優勢更應該放在全球產業鏈視角下看待。

在專家看來,國際方面,所謂的逆全球化趨勢相當部分是體現國際合作形式的變化,並不完全等同於脫鉤;國內方面,傳統產業轉型換擋背景下,新動能還需要更多政策和制度支持,金融體系在其中將起到關鍵作用。

尋找新的增長點

儘管中國一季度5.3%的經濟增速超出市場預期,但從4月、5月經濟數據來看,結構特點明顯:投資、消費有所回落,外貿出口明顯好轉。

「總體來講,中國經濟處於一個回升向好的過程,但也面臨一些問題。」在27日夏季達沃斯「中國經濟展望」分論壇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表示,我國經濟回升、復甦的過程中,基礎還不是很穩固,主要表現在總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同時面臨一些風險挑戰,特別是國際上的一些不確定因素。

彭森認為,考慮到二、三季度部分宏觀政策的支持,以及新質生產力的推動,這些挑戰都將得到改善,對年內5%的經濟增長目標完全有信心。而這對全球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

提到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彭森表示,「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一個流行熱詞,以創新為最大特點的新質生產力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引擎。他認為,中國產業的未來增長需要「技術前沿的革命性變革」,並將專注於尖端技術,包括生成式人工智慧和集成電路等。

波士頓諮詢公司全球優勢專項全球負責人阿帕那·巴拉德瓦傑(Aparna Bharadwaj)表示,在轉型升級階段,除了要看到新質生產力的長期意義,也要理性看待其在短期內意味著什麼。她認為,中國在轉型階段除了技術創新領域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包括潛力巨大的服務業,一方面可以吸引就業、帶來人才流動,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推動地區之間的貿易。「所以有很多的機會要去抓住,但與此同時也要以非常實際的態度去看待。」

複雜形勢下,市場都在關注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持續深度調整,以及綠色轉型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這些會否取代房地產成為國內經濟新引擎?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金刻羽表示,得益於新科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推動力量,世界經歷著一種基礎性結構變革,中國作為電動車與太陽能電池等領域的先鋒者,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她也強調,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不會一蹴而就,房地產還會長期繼續作為支柱產業,仍是GDP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則將成為中國創新的助力者。

國際合作形式變化不等同於脫鉤

「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即便中國經濟增長相對放緩,但與全球經濟仍然非常相關。」巴拉德瓦傑認為,中國2024年相對溫和的5%增速目標,已經超過印度、印尼和日本對全球GDP貢獻的總和。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國的投資吸引力持續增強。

但在當前面臨的挑戰中,地緣政治越來越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市場密切關注其中的變化及對經濟決策的影響。

彭森認為,儘管中國企業在走向世界過程中面臨一些挑戰,但還是要堅定地鼓勵這些企業走出去。「有時候可能產業鏈遠一點、長一點,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好像是在總額上下降了,但其他國家出口的一些產品組成部分的原產地是中國。」彭森說,美國表面上稱保護本國企業和消費者權益,但實際上破壞了全球產業鏈,增加了本國生產成本和消費者成本。

巴拉德瓦傑也表示,中國企業未來的新路徑依然是走出去,但與20年前已經大不一樣,當前數字化優勢可以讓中國經濟面對各種經濟逆風時,在產業上「另闢蹊徑」。另外,中東和東南亞等地區當下表現出很強的活力,其中依然存在大量的合作和發展機遇。

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官員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儘管外部局勢沒有明顯緩和,但國際合作方式的變化並不完全等同於政策脫鉤,中國可以通過在世界其他地區投資並出口,來建立起一個互聯互通的新世界。他認為,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一大原因,是中國、美國和歐洲在製造業復興和升級方面所走的道路相似,包括綠色技術、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等。

持續開放的市場

普拉薩德在此前一場前瞻論壇上提到,中國正在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現在的關鍵問題在於中國能否打造一個支持創新產業發展的環境,包括金融系統的支持、政府對私營部門明確的政策支持、一個更好的外部環境。

「修復經濟體系,需要平衡不同的增長因素。目前,中國民眾在銀行中存了大量的錢,如何將這些資金再投入到實體經濟中,促進中小企業、私營部門的發展,金融業應該提供更多對策,政府應該傳遞更明確的意願。」普拉薩德表示,讓民營經濟得到恰當的融資支持,需要金融市場做出一些關鍵的變革,打造一個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吸引更多資金進入。

在普拉薩德看來,當前有兩股力量是難以逆轉的,一是中國、印度等國家的企業家活力,二是全球化,但各國政府的部分行動在阻礙這些力量,中國政府則在做出相反的努力。他認為,中國政府在對外開放方面的努力可以一定程度上釋放這兩種力量,對世界經濟增長也是有利的。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所做的貢獻非常大,中國每100元的出口中,有20%以上是外商投資企業貢獻的。」彭森表示,中國近期採取的一系列深度對外開放政策,都釋放出非常重要的持續對外開放的信號。

跨國企業進入中國需要什麼、能做什麼?巴拉德瓦傑認為,跨國公司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尤其汽車以及醫療科技等恰恰是它們很重要的業務板塊,它們進入中國市場需要一個創新和低成本的解決方案,也需要一視同仁的競爭環境。

就在下個月,備受關注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彭森表示,會議最主要的議題就是對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做出系列性的決定,進一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相關決定對當前問題和未來發展目標都會起到重要作用。

對於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彭森表示,改革應是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的市場化改革。一是用更好的政策支持有活力、有競爭力、有創造力的市場主體,尤其要支持民營經濟的創造性發展;二是堅持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關鍵是破除目前所存在的部分地區封鎖、行政分割以及壟斷問題,同時進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把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數據等要素真正交給市場配置和定價,發揮市場活力;三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系中的部分基礎性制度,包括產權制度、市場准入制度、競爭性審查制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213be3c98498f000b1e6b00c853a2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