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德慎罰」為例,淺析《康誥》將這兩個概念並提的深意

2019-09-29     古凌

《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的多體裁政事史料彙編,歷來為史家所重。也因為《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記言體史書,相當於最早、最原始的史料。後世研究者,從中不只可以看出古代歷史文明的情況,甚至可以將之當作「歷史之源」來研究。

而《周書·康誥》是《尚書》其中很重要的一篇。《康誥》之「康」代表著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康叔,」,而「誥」則有「告示、文告」之意。《康誥》是西周周公攝政時,代替成王頒布的任命書,任命康叔去治理「殷」地,以及周公對這個弟弟的殷殷教誨。

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明德慎罰」。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這段話是《康誥》中的一小段,大意是:正因為周文王能夠「明德慎罰」,不欺負弱小的民眾,並且對有威望的人禮數周到,才造就了現在的周王朝繁盛的局面。

周公借文王事跡,提出「明德慎罰」的政治理念,並強調其重要性。其實,「明德」與「慎罰」是兩個含義不同的概念,《康誥》選擇將這兩個概念並提,究竟有什麼深意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明德

「明德」的表面意思很簡單,就是推行德政。但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政治情況下,「明德」的具體表現是不同的,統治者推行「德政」的目的和意義也略有不同。

在整個周朝的統治過程里,統治者們對「德」有很高的重視程度。周朝之前,「受命於天」的天命思想盛行。周朝統治時期,天命思想仍然存在,但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有智慧的統治者開始意識到「天命」並不是隨便降臨的。天命不可查,只有「敬德保民」才能讓君主獲得天命,才能有長治久安的穩定社會環境。

而周公旦正是這樣一位有智慧的施政者。在周公攝政期間,「內弭父兄,外撫諸侯」(《逸周書·作雒》),他用一系列「德政」穩定了當時波譎雲詭的政治環境,也奠定了西周朝統治的基礎。於是,周公通過《康誥》,告訴康叔一定要施行「德政」,也就是所謂的「明德」。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明德」又具體指什麼呢?為何又如此重要,值得周公反覆叮嚀?

首先我們要理解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西周朝的兩位開國君主文王和武王,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他們儘管帶領百姓擺脫了殷商荒淫的統治,但常年的戰亂也令百姓不堪其擾。尤其是曾經屬於殷商的舊地,那裡的老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便此時政局已穩,也常常會害怕戰亂再次來臨。

而殷地,又正是康叔受封的屬地。這裡無論是經濟民生、文化思想,都有待振興,百姓需要安定的生活,當地士紳也急需安撫。所以,被派去管理殷地的康叔一旦採取的策略不正確,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而周公為康叔提供的最佳策略就是「明德」。體恤民情,與百姓修養生息,「用康保民。」同時,因為殷地百姓對周朝統治可能有反抗之心,更加要小心處理。「往盡乃心,無康好逸,」盡心盡力為老百姓辦事,時刻不能放鬆警惕,更不能貪圖享樂。

慎罰

顧名思義,「慎罰」就是謹慎小心地使用刑罰,與之相對的,是濫用刑罰。在中國古代,統治者的管理方式是「人治」而非「法治」,這就留下了許多空檔。尤其是刑罰方面,濫刑濫罰的情況比比皆是。統治者往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惡,給罪犯定罪。因此而產生許多冤假錯案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社會混亂和不安定。

所以,「慎罰」的提出就有著重要意義,這是一種統治者的自我要求。謹慎的使用刑罰,自然不容易錯判。周公也希望以此標準來要求康叔,讓他作一個進退有據的管理者。

不只如此,在《康誥》中,周公還對「如何慎罰」給出了十分具體的建議。首先,是對於刑罰的態度。一定要審慎,再審慎。周公建議「服念五六日至於旬時,」也就是「考慮五六天,甚至十多天」,然後再下判決。

同時,要時刻想著判刑的目的,是為了「教化百姓」,而不是為了給百姓帶來更多痛苦。判刑後,應該感到難過而不是高興。因為一個愛民如此的統治者,看到百姓受苦,又怎麼會開心呢?

其次,不能因為周朝將殷商統治推翻,就將舊朝制度全盤推倒重來。尤其刑罰方面的規定,如果殷商舊制合情合理,就可以參考吸收,甚至沿用。

最後,要給犯罪者分類,分「小罪」、「大罪」,也分是否知道「反思悔過」,是否是慣犯。這點非常有創新性,已經有點像我們現在對犯罪的分類了。

為什麼將「明德」和「慎罰」並提?

周公對康叔這個聰明且與自己交情深厚的弟弟寄寓了厚望,所以才將「明德」、「慎罰」這兩個凝聚著他政治思想與經驗的統治訣竅,通過《康誥》,傳達給了康叔。這可以看作某種傳承。

康叔也的確沒有令自己的哥哥失望。他在對殷地貫徹了周公「明德慎罰」的統治方法,使百廢待興的殷地煥發了生機,受到八方稱頌。不僅如此,後來康叔還替周公繼續輔佐成王,並專管刑罰。

當然,《康誥》將「明德」和「慎罰」並提的原因,除了將經驗傳承。更重要的是,二者本身的共同性和內在聯繫。從之前我們總結的《康誥》里「明德」和「慎罰」的含義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兩者的聯繫,就是愛民、惜民。

「明德」,當然是一種「以民為本」的「仁政」,充分體現出了周公對康叔愛民、惜民的希望。而「慎罰」,儘管是針對刑罰的建議,仍然貫徹著民本思想。因為愛惜民眾,怕百姓多受苦難,才會對刑罰作出細緻的規定。而判刑判罪合理,不只能最大限度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還能更好的震懾犯罪分子,維持當地社會的穩定。

這樣,「慎罰」也就為「明德」提供了更好環境。反過來,施行德政又能減少罪案率,相當於為「慎罰」創造條件。

既然「明德」和「慎罰」歸根結底都是民本思想,而且關係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那麼,《康誥》將將「明德」和「慎罰」並提就很好理解了。

參考文獻:

《康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Zlfm0BMH2_cNUgGm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