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洞,是利用採石人留下的洞窟建造的一處道觀。它吸納著山水靈氣,是一個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浙江溫嶺市新河鎮,有一處道觀,名叫"道源洞"。具體位置在長嶼硐天景區的崗山半山腰,幾十米之遙的五峰山如一面屏障擋在前方,把道源洞與喧囂的塵世隔離開。
深邃的仙宮道院沐浴在一片清霧之中,接受來自俗世的朝拜。
在山麓仰頭望去,樹林掩映里的殿宇更顯悠遠莊嚴。沿石板鋪設的盤山道徒步行進,四周草木叢生,一片清幽,踏過道院下方的百級石階,就到了道源洞的正門處。
道源洞
進門後從談元宮的門洞裡穿過,便到了"第一洞天",幾米以外一方光亮自上漏下,投向地面的一個長方形水池,名叫"養心池",只見水面粼光閃閃,有魚自在遊動,多了幾分生氣,據說池中水乃洞中滲出的山泉,所以水質十分清澈。"養心池"兩邊是懸崖峭壁,蔓草藤蘿叢生,更添幽趣。峭壁上有五律楷書摩崖,雖年久風化,正文仍依稀可辨:"修魚迎遊子,暮鼓促行人。幽草桃樹洞,奇花峭壁春。漫言蓬島地,此可滌風塵。翹首山容史,紅霞捧月輪。"
峭壁間有石潭碧水,小橋架其上,可直通凌霄寶殿,殿內供奉道教元始、靈寶、太上"三清"。道人們常在此殿誦經,配以鐘鼓等古樂器,曲調抑揚頓挫,似在召喚人們的心靈。其西側有一石洞,僅容一人出入,洞口上方有一草書"別一洞天",似龍蛇走筆,蒼勁有力。還有一條青龍伏其上方,是賴一天然突岩鑿成。那石龍張口露齒,翹首雄視,栩栩如生,古樸自然。
凌霄寶殿的西側設有迴廊,直通"第二洞天"——呂祖殿。
呂祖殿前的四根石柱是用一塊塊厚薄基本一樣的圓形石板裁切後堆疊起來的,看上去質樸粗放,也很牢固。這裡空間更大,幾乎隔絕了外界的嘈雜聲,更適合修行之人持戒修行。
道源洞道觀始建於清光緒年間,說是一位名叫林明江的道人看中了這處採石人留下的洞窟,結廬於此並得以發展,想來當時的活動應基本在石洞中進行。
後來,道源洞遭到破壞,1980年後逐步修復。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談元宮、靈霄寶殿、呂祖殿基本上都是新建築。洞內尚存一方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林明江所立的"福緣善慶"碑,算是洞內唯一留存下來的文物了。
談元宮入口處
道源洞除有兩個洞天外,還有"三奇",同樣吸引了不少來客。
呂祖殿前方懸崖上長著三株鐵樹,母樹高約7尺,兩株子樹偎依其旁,人稱"母子鐵"。俗諺說"鐵樹開花,冷飯抽芽",可見鐵樹開花之難。可是這3株鐵樹卻在最近幾年裡年年開花且花冠很大,色彩艷麗,花期長達數月,這就是道源洞的第一奇。
第二奇是有兩株同科同種相距咫尺的梧桐樹,每逢春天,一株樹上發出紅色的嫩芽,嫩葉淡黃;而另一株樹的嫩芽、嫩葉全是綠色,直到農曆四月十四日,呂祖誕辰過後這對姐妹樹才變成同一顏色。
再加上洞口那棵終年常綠的迎客冬青,總稱"道源洞三奇"。
道院現在的規模和聲名,靠的是住持道長蔡信德,這位老道長鶴髮童顏,長須飄逸,自18歲從道至今已修行六十多年,1979年到道源洞道觀任住持也已近30年。
徘徊在道源洞,沒有到訪者的川流不息,可以有短時的安寧,淡淡的香味,撫慰著煩躁的心。
置身於道源洞蒼翠的樹木和素凈的花朵間,想起媒體上說的"禪修旅行",一種利用節假日到寺院道觀打禪靜坐的新興旅遊方式,目的是在休閒度假之中實現修身養性。
照此游法,道源洞道觀無疑是個"修身"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