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nnie 來源|秋葵媽媽(ID:QKMM99)
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碰到了許久未見的老友停下來聊了兩句。
朋友也來接孩子放學,三歲的小姑娘手裡拿著自己做的手工,還非常友好的主動向我展示自己的作品:阿姨,你看我做的花漂亮嗎?
孩子亮晶晶的眼神里閃爍著期待,我毫不猶豫的回答:好漂亮呀。
再仔細的看了看孩子的手工,確實做的蠻精緻的,我忍不住誇讚了一句:這孩子手真巧。
邊上的朋友立馬回道:哪有哪有,小孩子什麼也不懂,瞎做著玩的。
我注意到一旁的孩子收斂了笑容,神色顯得有些黯然,不禁感到有些心疼。
朋友的回答也許只是無心的自謙之言,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最直白的否定。
也許孩子懷揣著一顆純真的童心,把自己很努力、很用心完成的東西展現於人,期盼能夠得到媽媽的認可,沒想到卻等到了隨口而來的一句否定。
那一刻,誰也不知道,這個曾經滿懷期待的小女孩,心裡藏起了多少失落和委屈。
01 別讓你的謙虛,傷害孩子
其實,作為父母,當我們聽到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時,心裡是高興的。
我們對孩子的表現打從心底里自豪,但是礙於面子,礙于謙虛的傳統美德,總會在談話中不自覺的貶損孩子,甚至拿孩子作為消遣。
殊不知,這份「謙虛」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孩子。
朋友小楠說,父母的一句謙虛,讓她受傷了幾十年。
從小到大每當聽到別人稱讚她時,父母總是謙虛的說「沒有沒有」,甚至還會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對比,批評她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無論她取得了多少的成就,都只能得到一句這孩子做的還不夠好。
大學畢業後,她留在上海打拚,事業也小有所成,本以為這次父母總該會向別人表達對她的認可了。
不曾想過年的時候面對一眾親戚的褒獎,父親依舊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孩子不成器,小打小鬧,讓你們笑話了。」
小楠說,其實她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人,不喜歡張揚,她也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不用靠著父母的評價而活。
但即便如此,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到自己這麼多年的努力換來的成績都不被父母看到,總是會有一股深深的委屈和不甘湧上心頭。
武志紅曾經說過:父母要做孩子的一個好的容器。當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時候,認可他鼓勵他;孩子挫敗需要支持的時候,陪伴他支持他。
當原生家庭像是一個結實穩固的好容器時,孩子的活力就會在其中流動,而會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孩子。
而慣於貶損孩子的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是一個不合規格的容器,它忽視了孩子的努力、破壞了孩子流動的生命力。
通過貶損孩子以示自謙,這樣的「謙虛」真的會傷人。
02 否定的力量,超乎你的想像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他們最愛的人,父母的話對他們而言有著絕對的力量。
父母的每一次否定,都會在孩子心上種下一棵灰暗的種子。
影帝姜文在做客節目《十三邀》時,說自己是個「不自信的人」,而這種心態源於他從小得不到母親的認可的缺憾。
優秀如董卿,卻因為父親數十年來的不滿意和數落常常感到自卑,這份創傷在成年後也未曾痊癒。
可見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自尊心受到傷害,容易自卑,嚴重時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甚至導致極端行為。
曾經有一個罪犯在執行死刑前吐露心聲:「別人誇我會打球,媽媽卻一直說我沒出息,後來我就索性真的沒出息好了,反正媽媽也不希望我有出息。」
對於一個世界觀比較狹隘,看待問題非黑即白的孩子來說,如果被父母頻繁的否定,孩子就會懷疑自己的,甚至在負面語言的暗示牽引下自暴自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
讚美的力量有多強大?
女兒有一段時間學鋼琴進入了瓶頸期,每次練習都不得要領,十分沮喪。
有一次朋友來家裡玩,剛巧碰到孩子在練習曲目,朋友認真的聽完一曲以後誇了孩子一句,談得真好。
沒想到孩子聽了進去,就此重拾了信心,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讓我又看到了當初孩子練琴的熱情。
語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負面的話語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正面的語言對孩子的支撐力量就有多大。
你可以用一句話將一個人從困境里拽出來,也能輕而易舉地就毀掉一個人。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更要合理運用這份力量。
03 愛孩子,更要客觀的評價孩子
回過頭去看,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的神色中開始失去自信了呢?
也許是我們人前的一句無心之言,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許是帶著情緒的一句貶低責罵,讓孩子開始懷疑自己。
無論哪一種,傷害孩子都不是我們的本意。
愛孩子,更應對自己的孩子有客觀的認識,並注意在任何場合都要儘可能給孩子以準確的信息。
扔掉虛偽的謙虛
孩子還小時,心智尚未發育成熟,需要依賴大人的評價來給自己找到定位。
所以當別人誇獎孩子時,不要太過「虛偽的謙虛」,代替孩子收下這份讚美,是對孩子最大的肯定。
及時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反饋,才能讓孩子心理更好的發展。
接納孩子的不足
很多父母苛求孩子,是希望孩子做到最好,但人無完人,每個孩子都有缺點。
真正的接納,是既要接納孩子的優點,同時也要接納孩子的不足。
被父母真正接納的孩子,不會害怕外在的打擊,因為他能夠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正視自己的不足。
這樣的孩子,自信的像個發光的小太陽。
適當的鼓勵孩子
在看到孩子的努力之後,給孩子一個眼神的肯定,遠比苛求孩子你做的不夠好更有意義。
當然,鼓勵孩子並不代表只有表揚而沒有批評,恰當的批評也是必要的。
大量心理學研究證明,不管是師生還是親子互動,只有把鼓勵和指正的比例保持在4:1到5:1的時候,批評指正,才更有效。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想要徹底摧毀一個孩子,就當眾出他的丑,當著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孩子雖小,自尊心也很強。
而當眾否定孩子是把孩子的自尊剖出,在人前踩踏,這是摧毀孩子自尊心的殺手鐧。
所以,永遠不要當著眾人的面貶損、消遣孩子,更別當眾教訓孩子。
教育的問題應當私下裡單獨和孩子溝通,給予正確的引導。
這不是袒護和包庇,這是教育的底線。
孩子的自尊與自信,應當由父母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