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走開!」孩子3歲前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2019-09-25     米粒媽媽

作者| 筱泓 來源|成長兔育兒(ID: ibabyfs)

01

我才是孩子親媽啊

為什麼孩子不要我?

昨天去瀋陽出差,晚上跟二寶小球球視頻時,她一個勁地說:「媽媽,你不在家,我睡不著。」直到後來,我再三跟她保證,明天傍晚準時到家,還有大禮物,她才乖乖地跟著奶奶去睡了。

同事柳青羨慕地說:「瞅瞅,你家孩子跟你多親阿,我兒子小宇跟我一點都不親。」

原來,春節後不久,柳青的婆婆帶著剛滿周歲的小宇回鄉下一個月。回來後,孩子白天跟著柳青能玩能鬧,有說有笑,可一到晚上,柳青使盡渾身解數,孩子就是堅持要跟奶奶一起睡。

有一天晚上,柳青特意等小宇睡著後,把他抱到了自己房間。但半夜孩子在睡夢中醒來,看不見奶奶立即崩潰大哭,無論如何要回奶奶屋裡。

看著小宇安安靜靜地躺在奶奶身邊,柳青心如刀絞,既沮喪又難過,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湧上心頭:

「我才是孩子的親媽呀!為什麼不要我?」

02 誰陪他們睡覺

他們就依戀誰

在《媽媽是超人2》中,包文婧在節目開始前,就說自己從沒有照顧過餃子,包括做飯、洗澡、換尿布、陪孩子睡覺。

在她單獨陪伴孩子的第一天晚上,她使盡了好好哄、摔東西、扔娃娃、情緒爆發之後,餃子就是不想睡覺,到最後,她和餃子兩個人一起崩潰大哭。

因為一直是姥姥帶孩子,所以在2歲的餃子心裡,姥姥是最親密的人,媽媽卻是那個可有可無的人。

網上有人說:「孩子跟誰睡,就是誰的孩子。」

因為,孩子跟誰睡,安全感就來自誰。對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睡覺是需要100%安全感的時刻,誰陪他們睡覺,他們就依戀誰,本能地和誰親。

而孩子跟媽媽,在身體和心靈上有著天然的聯繫。當孩子還在腹中時,他跟媽媽是一體的,子宮裡那種黑暗溫暖、羊水環繞的環境,讓孩子感到無比的安全。

孩子出生後,脫離了母體子宮環境,這時候孩子的安全感就需要通過媽媽的愛撫、擁抱、肌膚接觸來重新獲得,陪睡就是不可缺少的重塑安全感的時機。

同時,陪伴孩子入睡的過程,也是母子間交流情感的最佳時機。即使孩子還不會說話,但是卻能夠咿咿呀呀地回應媽媽,這說明孩子內心愉悅,有很強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非常關鍵,帶著安全感長大的孩子,心中有底氣,因而更加自信從容,也能更好的融入以後的社會生活中!

03

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說:「錯過孩子建立依戀對象期,如果推遲到2歲半以後,再好的母親撫養都沒有用了。

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拍過一部簡短的黑白影片。

片中的主角是一群嬰兒。他們的媽媽在陪伴三個月後,就離開了孩子,把孩子交給育嬰園的護士。

最初幾天,大多數孩子還能愉快地咯咯笑或微笑,但在媽媽離開一周後,他們普遍發生了變化:反應遲鈍、面無表情,或者臉上寫滿恐懼。

施皮茨說:育嬰園的護士們,每個人平均要照顧7個小嬰兒,而且她們只是因為工作而履行照顧義務,沒有給於孩子充足的愛與陪伴,因此沒有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與媽媽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會更加自信勇敢有安全感。

失去良好的依戀關係,孩子也失去了安全感,情感發展受到巨大的傷害。

缺少安全感和情感發展不足的孩子,往往陷入自卑、懦弱中 ,那些情感問題甚至會困擾一生。

04

為什麼分開沒幾天

孩子就不認我了?

柳青曾紅著眼問我:「只不過是分開一個月,為什麼孩子就不願意和我一起睡?」

因為孩子對時間的概念跟我們不一樣。

演員胡可曾說過一件事:因為工作需要,她經常外出拍戲,有一次,她利用休息間隙趕回家看孩子,到家的時候已經半夜了。第二天早晨醒來,胡可忍不住逗安吉說,看誰回來了?安吉揉了揉眼睛,癟著小嘴說:

你都走了那麼多年了,我還能記得你啊?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到三歲才能形成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只有在形成這個兩個概念後,孩子才能承受與父母的長時間分離,否則孩子會將短暫的分離視為永遠的被拋棄。

這裡的長時間,指的是兩個星期以上的時間。

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說過:

「如果在3歲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周,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轉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我們以為人生還長,分別短暫總有彌補時。實際上,我們錯過的,不僅是孩子的童年,而是他們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

童年受過的傷,將成為孩子一生的疤,往往需要花費難以想像的代價才能彌補過來,有的甚至一生都無法彌補。

05

孩子3歲前

儘量陪孩子一起睡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跟我們不親,那麼我們就要好好思考,該如何修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早發現,越容易彌補。

1、3歲之前,儘量陪孩子一起睡

3歲之前,都建議儘量陪孩子一起睡,不管是同床睡,還是同一個房間、不同床。

陪伴孩子入睡的過程,是建立親子依戀關係與親子情感交流的最佳時機。

《媽媽是超人2》中,即使是一開始對包文婧極其抗拒的餃子,在經歷了媽媽的陪伴之後,就有了極大的改變:

她會在包文婧崩潰大哭時,用手幫媽媽擦眼淚;

她在知道自己惹媽媽生氣了,會故意扮萌逗媽媽笑;

會因為媽媽離開而哭泣;

會盼望媽媽回家……

節目即將結束的時候,包文婧一改剛開始的沮喪,對著鏡頭自豪地說:「餃子現在很依賴我」。

天下最單純最直接,也最懂得反饋與感恩的,莫過於我們的孩子。只要我們付出一點點,他們馬上就會渾身發光,用行動告訴我們:我喜歡你,我需要你,我愛你,媽媽(爸爸)。

2、優質的陪伴可以彌補錯過的時光

我們往往在不經意間,錯過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前三年。不要擔心,趁孩子未大,我們未老,趕緊彌補。

大寶小魚兒15個月時,因為工作太忙,我雇了個保姆阿姨幫我。阿姨對待他像眼珠子一樣愛護。

我很開心,就放心地把小魚兒交給她,一心撲到工作上。小魚兒5歲那年,阿姨因為兒媳婦要生孩子辭工了,她離開之後,我帶著小魚兒出去時,大家都說小魚兒不像我,反而更像保姆阿姨,包括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語氣、臉上的表情,跟阿姨簡直一模一樣。

最重要的是,小魚兒缺乏足夠的自信與快樂,他有點自卑不自信,甚至有點懦弱畏縮。

我一下子想到,這幾年的時間裡,我只顧工作賺錢,幾乎完全缺席了他的成長,內心裡的愧疚感一下子淹沒了我。

我改變我的工作狀態,開始陪伴小魚兒,除了每天接送他上下學,一次不落地參加他的家長會外,我堅持每晚和他一起看一集動畫片,一起玩遊戲,睡前講故事……

陪伴的力量是驚人的,沒過多久,小魚兒比原來更快樂、更自信、更勇敢,愛滿則溢,良性循環,他快樂,我們也快樂。

所以,在二寶生下來之後,無論多忙多累,每天我都會留出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我深深地懂得,即使給予孩子再多的金錢物質、再昂貴的娃娃禮物,都比不過孩子內心裡對父母的渴望。

《奇葩說》里,曾有人問孩子,要他們在自己最喜愛的玩具里,跟爸爸的陪伴,選擇要哪一個。

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陪伴。

3、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重要

心理學家諾費奧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親子關係強過夫妻關係的家庭中,其子女婚姻失敗率是強夫妻關係弱親子關係家庭的三倍,其子女出現心理問題是強夫妻關係弱親子關係家庭的五倍。

他得出結論:「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

因此,在孩子3歲前,我們可以選擇嬰兒床拼大床的睡眠方式。這樣的布局就是在維護爸爸媽媽的第一位關係,鼓勵孩子的獨立性。

因為孩子不僅要和媽媽一起睡,也要和爸爸一起睡。

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有時會跟媽媽親,有時會跟爸爸親,這都是正常的,沒什麼特殊原因,就是寶寶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攝取不同的「愛的營養」。

06

很多人問:什麼時候跟孩子分開睡比較合適?

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一切順其自然,當有一天,孩子主動想要獨立睡的時候,那就是最好的時候。

父母子女之愛,本是一場漸行漸遠的過程,終將要走向分離。

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說:

足夠好的媽媽,能夠傾盡全力在生命的最初即使滿足孩子的需求,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也能坦然地接受孩子慢慢長大、開始從自己的生活中退出。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足夠好的父母。

1

作者筱泓,來源成長兔育兒(ID: ibabyfs),親子、育兒、啟蒙、家庭,關注0-6歲寶寶成長話題,與400萬媽媽共同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Q3EaW0BJleJMoPMnh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