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鸞禧》:張愛玲寫的婚禮,真實得像恐怖片

2019-08-12     惜情君談心事

張愛玲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但我始終對這句話一知半解,直到我看到她筆下的一場婚禮以及婚禮前的準備。

這場婚禮來自《鴻鸞禧》,一個沒那麼出名一點的短篇,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它講的是出身凋落大戶的玉清,要嫁進發跡不久的新貴婁家,備嫁以及婚禮當天的事。

在所有小女孩的想像里,新娘子是最漂亮的,婚禮是最美好,最夢幻的。

可是張愛玲卻在這個短篇里,把婚禮的濾鏡通通給扯掉了,婚禮並不只有打扮得美美的,和相愛的人舉行結婚儀式這麼一件簡單的事,它還有很多不美好之處,需要你去適應和應付。

粉紅的泡沫被戳破了,美好的表象被撕碎了,她寫的婚禮,真實得像恐怖片,我終於看到華美的袍子上爬著的虱子。

01

小姑子的不滿,

只得到丈夫的愛就夠了嗎?

玉清有兩個小姑子,一個叫二喬,一個叫四美,她們對這個嫂子並不滿意,陪著嫂子去試衣服,背地裡一起說她壞話,非常刻薄:

說她太瘦,一身骨頭,太高,骨頭架子大,看起來年紀大,可能謊報年齡。末了,還嫌棄玉清家窮親戚多,「玉清那些親戚,更惹不得,一個比一個窮。」

兩個小姑子覺得未入門的嫂子配不上自己的大哥,其實玉清根本沒有她們說得那麼不堪,相反玉清氣質高貴,把兩個小姑子襯得像暴發戶的小姐。

兩個小姑子和玉清表面上「微笑還是微笑著的」,但底下早已暗流涌動。比如對於玉清買的衣料,兩個小姑子一個說「去年時興過一陣」,一個說「要褪色的」,暗指衣料過時、質量差,把玉清說得紅了臉。

表面上辦喜事熱鬧非凡,一團和氣,可是氣場不和的人,明里暗裡是要互相飛刀子的。

結婚就是這樣,表面上看是兩個人結婚,其實是兩個家庭結婚。最典型的除了姑嫂矛盾,當然還有婆媳矛盾。

夫妻兩個情投意合當然是最重要的,但不被對方的其他家庭成員真心接納,不說鬧到有口角、有衝突的程度,明里暗裡有點牴觸和反感,幸福就要打點折扣。

比如,在結婚的時候,對你的家人禮數故意不夠周全一點,對你說話故意陰陽怪氣一下,就能讓你渾身不舒服。

結婚後過日子,瑣碎日常的磕磕絆絆,也是一種巨大的消耗。

其中的痛苦,經歷過的人一定明白。

02

雙方家庭之間的利益博弈

《鴻鸞禧》里很大的篇幅是在講玉清給自己辦嫁妝。但是她嫁妝辦得讓婆家很不高興。因為她看見什麼就買什麼,很任性地花錢。

「然而婆家的人看著她實在太浪費了。雖然她花的是自己的錢,兩個小姑子仍然覺得氣憤。玉清家裡是個凋落的大戶,她父母給她湊了五萬元的陪嫁,她現在把這筆款子通通花在自己身上。」

二喬、四美,還有三多(那個小叔子),背地裡都在議論,他們打聽明白,照中國的古禮,新房裡一切的陳設,除掉一張床,應當全部由女方置辦;外國風俗不同,但是女人還得供給新屋裡使用的一切毛巾桌布飯單床單。

反正無論新法、老法,玉清的不負責總是不對,公婆吃了虧不說話,間接吃了虧的小姑小叔可不那麼有涵養。」

當代中國的婚姻,習俗已經和民國時候不同,但有個東西是不變的,結婚總是包含雙方家庭之間的利益博弈。

男方給多少禮金,女方給多少陪嫁,婚房婚前買還是婚後買,誰出資買,寫誰的名字,裝修誰出錢,車子呢?結婚的紅包歸誰收?……

常常在婚禮開始之前就讓兩個家庭精疲力盡。

結婚之前,雙方家庭要談條件,遇到明事理的父母還好,你不計較,我不計較,最後會和諧;遇到不明事理的,你計較,我計較,不少人就在這個環節談崩分手了。

《鴻鸞禧》兩個小姑子把玉清買的東西檢點一邊,感到一種切身的損害,「一種切身的損害」,你如果看過網上關於這個環節的吐槽帖,你就知道這個形容有多準確。

03

婚姻所需要的物質基礎

《鴻鸞禧》中,玉清的丈夫婁大陸是婁家的長子,備婚的時候,他有個心理:「他自己也很詫異,組織一個小家庭要這麼些錢。」

「在朋友的家裡分租下兩間房,地板上要打蠟,澡盆里要去垢粉,草蓆的窗戶要竹帘子,窗簾之外要防空幕,顏色不能和地毯、椅子套犯沖;等要燈罩燈泡,打牌要另外的桌子、桌布、燈泡。兩間房加上廚房,一間房就得備下一隻鍾。」

婁大陸是在父親的銀行里做事,結婚花的都是家裡的錢,他覺得「花父母幾個錢覺得問心無愧」。他們夫妻倆有個雞賊的策略,買東西故意先揀瑣碎的買,要緊的大件放在最後,錢用完了再去要,比如床總不能不買。

其實今天也一樣,無房無車結婚,叫「裸婚」。普通家庭常常要掏空「六個錢包」買婚房,不過家裡可以給資源支持的,算是和婁大陸一樣的幸運兒,如果家裡的「六個錢包」都是空的呢?

不僅是小家庭未來的小日子需要物質基礎,婚禮也一樣需要物質基礎。

婁家是暴發戶,辦一個有排場的婚禮沒有問題,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張愛玲另一個短篇《年青的時候》里的一對底層俄國人的婚禮。

《年青的時候》里的婚禮,是俄國窮姑娘沁西亞的婚禮。暗戀她的主人公潘汝良帶著失戀的心情去參加她的婚禮,準備酩酊大醉,結果連酒都喝不上。因為禮儀完畢之後,男女老少就散了,只有少數的親族被邀請到家裡去參加茶會,顯然是出於成本的考慮。

婚禮的一切看起來都很糟糕,只有沁西亞是美麗的,「她仿佛下定了決心,要為自己製造一點美麗的回憶」。

「她自己為自己製造了新嫁娘應有的神秘與尊嚴的空氣,雖然神甫無精打采,雖然香火出奇的骯髒,雖然新郎不耐煩,雖然她的禮服是租來的借來的。她一輩子就只這麼一天,總得有點值得一記的,留到老年時去追想。」

一個體面、漂亮的婚禮是需要物質基礎的。所有精美的、漂亮的東西都有價格。

我第一次意識到,一個夢幻的婚禮是昂貴的,是因為一個新聞。

新聞里的女生的夢想是有一個夢幻的、完美的婚禮,她說服男友花了幾十萬辦了一個夢幻婚禮,理由是「一輩子只有一次,不能湊活」,可是他們只是普通人,這個婚禮代價就是不買房。他們的選擇特別有爭議,因為務實的人,會把錢用來買房。

最殘忍的事情就是,八卦新聞里的明星婚禮、富豪婚禮給了很多普通女生不切實際的想像,等到輪到她們自己的時候,才發現婚禮要辦得那麼美,是那麼貴。

有時候這甚至會成為兩個人感情的第一道縫隙,曾經看過很多男生這樣的留言評論:

這非常真實。物質條件,配不上慾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如果兩個人的家境平平、收入平平、根本負擔不起一個昂貴的婚禮,還非要不可,那只有不盡的矛盾,如果最後妥協了,又是意難平。

04

麻煩的人情往來

婚禮還不僅是兩家人的事,還涉及非常多的人情往來。

《鴻鸞禧》里,講到兩次送禮。

一次是他們家銀行里的下屬送禮。剛開始新郎官婁大陸的父親很不高興:「行里的職員,大家湊了工份兒,偏他有出頭露面的送起禮來,還得給他請帖!是你的酒肉朋友吧。」

後來得知這個下屬,和一位地位比較高的馮先生有關係,才換了一個態度。

一次是一個生疏的朋友:「又發現有個生疏的朋友送了禮來而沒有給請帖,還得補一份帖子去。」

請誰不請誰,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有的人會因為你沒請他而不高興,覺得你沒把他當回事,有的人會因為你請他而不高興,因為他不想掏份子錢。有的人來了,你不高興,有的人沒來,你不高興。裡面親疏有別的分寸不太好拿捏。

中國的婚禮還不可避免會來很多新娘新郎壓根不認識,從沒見過面的人,不止是女方的親友,男方的親友,還有女方家族的親友,男方家族的親友,這些人的接待也是極其繁瑣的事。

如果家裡父母得力,對習俗慣例熟稔,把所有事情料理的清清楚楚,那還好,如果很多事要靠自己張羅,那簡直恐怖。

《鴻鸞禧》里,婚宴快要散席的時候,有個女親戚抱怨:「這兒也不知是誰管事!我們那桌簡直什麼都沒有——照理每張桌子上應該有個人看著才對」,然後她跑到另外一張桌子上毫無表情地大吃起來。

回想我從小到大參加過的許多婚禮,真就發生過類似這樣的事。有時甚至伴隨著難聽的議論,比如「菜難吃」、「酒不夠喝」、「主人小氣」等等。

以上總總,其實極其真實,婚禮還是小女孩小時候夢想中的夢幻婚禮嗎?

我說張愛玲寫的婚禮像恐怖片,並不是胡說的,你看看《鴻鸞禧》裡面的這個比喻:「粉紅的、淡黃的女儐相像破曉的雲,黑色禮服的男子們像雲霞里慢慢飛著的燕的黑影,半閉著眼睛的新娘像復活的清晨還沒有醒過來的屍首。」

再看《年青的時候》,對婚禮上一個香伙的描寫:「也留著一頭烏油油的長髮,人字式披在兩頰上,像個鬼,不是《聊齋》上的鬼,是義冢里的,白螞蟻鑽進鑽出的鬼。」

人人都說張愛玲天性涼薄,我以前感受不強烈,《鴻鸞禧》和《年青的時候》,終於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我甚至有點恨她,恨她為什麼要把袍子上的虱子一隻一隻地指出來。

人是善於自我欺騙的動物,婚禮是大多數女人生命里最風光、最美麗、最眾星拱月、最像公主的的一天,所以她們會不遺餘力地把一地雞毛藏起來,對外宣布一個美化後的版本。

張愛玲不僅看破,還要說破。

我想起日劇《東京女子圖鑑》里的一句台詞:「從小就一直堅信著,自己的人生將會非常美好和浪漫,其實只是平淡無奇、隨處可見的故事而已。 」

是啊,不過都是平淡無奇、隨處可見的故事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oF2s2wBvvf6VcSZgK8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