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多月的疫情依然沒有結束。
這兩天,明星集體出軌劈腿的瓜,已經成功把所有人帶偏了。
羅志祥的群p,屈楚蕭的SM。
連爆的熱搜,吃瓜群眾們忙得不可開交。
疫情,正在從我們的話題中消失。
疫情之下,有一群特別的人也被擠下了熱搜。
甚至從未被我們知道。
醫學院的解剖實驗室里,都會有這麼一句話:
寧願你們在我身上千刀萬剮,也不願你們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
這是逝者對人間,最後的善意;
亦是絕望悲痛中,希望的開始。
一切,都源於「大體老師」。
你知道大體老師麼?
這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為了讓更多的人免於疾病和傷痛,一些人選擇了無償捐贈自己的遺體,用於試驗和訓練。
而在火神山醫院裡,就躺著28位大體老師。
這是一種犧牲,更是一場重生。
01
偶然間,點開了一期節目《大體老師》。
原以為在這場疫情中,見多了生死,會讓人變得不太容易感動。
沒想到剛看了幾分鐘,眼睛就變得霧蒙蒙的。
當生命終了,留下的美好和善良,竟有如此強大的精神和力量。
圖片來源:《大體老師》
在醫院的病房裡,有一位女士坐在病床上,她的臉上還清晰的掛著淚痕。
她姓張,疫情爆發後的不久,她和家人因為感染住院。
不幸的是,張女士的母親也因為病情惡化,不久就離世了。
醫護人員問她是否願意捐獻母親的遺體進行研究。
剛剛失去親人的她一開始是極不情願的。
後來,她告訴醫護人員:
「我回去和我哥哥商量一下吧,這也不能讓我一個人來做決定。」
第二天,她給醫護人員打去了電話。
捐了吧。
她的哥哥也是一名黨員,從小就深受母親的教誨。
母親告訴過他,作為黨員,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一定要第一時間走在人民的前面。
所以在她哥哥看來,母親身為老黨員,在世之時還曾提出要向醫院捐贈物資。
現在母親不在了,作為子女,主動把母親的遺體捐獻出去,如果能對抗擊疫情起到一定作用,她老人家也一定會含笑九泉的。
圖片來源:《大體老師》
深邃的走廊,望不到盡頭,空曠而幽深。
一位先生坐在椅子上掩面哭泣。
他也是剛剛得到消息,自己的母親因感染肺炎,病情惡化而去世。
但由於疫情的原因,他卻連母親最後的一面都沒見到,
也沒來得及和母親做最後的道別。
他聽說,將遺體捐獻給醫院進行科研作業,對治療這個病有很大的價值。
沒有任何猶豫。
主動提出捐獻母親的遺體。
他是這樣說的:
「我把母親捐給醫院,就是想早日結束這場疫情。
希望讓更多的人得到更好的救治,得到更好的治療。
讓更多的家庭不用這樣支離破碎。」
話音未落,他早已淚流滿面,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箇中滋味我們可能無法體會,
他卻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在另一個世界裡,沒有病痛。
圖片來源:《大體老師》
殘陽斜照,火神山醫院死寂般的矗立在那裡。
空蕩的病房,冰冷的儀器,還有那刺鼻的藥水味,一切都那麼平常。
除此之外,還有靜靜躺在那裡的28名不為人知的大體老師。
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但他們卻為這場疫情付出了太多......
如中科院院士卞修武所說:
「這次抗疫最該感謝的就是大體老師們。」
「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和大愛無疆,就沒有屍體解剖這個工作的開展,就沒有病理變化的直接證據。」
02
疫情爆發的三個多月以來,我們的生活已經漸漸轉入正軌。
疫情也進一步得到了控制。
反觀其他國家,還處於嚴重的狀態。
就拿目前最嚴重的美國來說。
4月24日,美國羅斯福號航母840人確診。
截止到25日,累計確診病例已達到92.5萬例,是我國的11.5倍之多。
更嚴重的是,現有確診病例是我國的將近600倍。
早在4月5日,鍾南山院士發表講話:
三個多月以來,中國的疫情已經由高危險區域轉到了低危險的階段。
我們之所以能做得這麼好,這麼早的控制住疫情。
這一切的背後,一定有這28位遺體捐獻者的無私奉獻。
03
正如中科院院士卞修武所說:
「醫學解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都要感謝大體老師的遺體捐贈。」
火神山的28位大體老師,
讓我們看到了這群離我們很遠,卻為我們默默奉獻的人。
在我國,目前有將近90萬的遺體捐贈者。
他們中的一些人,
或身份顯赫,著作等身;
或平凡樸素,布衣芒屏。
但卻選擇了最樸實的方式,書寫溫暖。
94歲的伍漢文教授,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一代宗師。
半個多世紀裡,他把畢生心血都投入到了醫學事業中去。
2018年親手簽下了遺體捐獻自願書。
「等我走後,我的器官全部捐贈,可以進行移植;我的遺體組織可以用來教學,讓研究生、進修生等有實實在在的教材,讓學科不斷發展進步。」
「我的所有組織都可用來科學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這是伍漢文教授作出的最後一個承諾。
圖片:伍漢文教授
4月18日去世的閩南小伙阿強(化名),把自己的肺、腎、雙肝和眼角膜捐獻給了醫院。
這些器官挽救了8條生命:
給了4個人重新活下去的希望,也讓另外4個人看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花瓣凋零時,會融入泥土滋養根莖。
恰如黃昏下的夕陽,哪怕只是一絲的光亮,也會有溫度。
人生留得丹青在,縱死猶聞俠骨香。
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留下了不平凡的事跡。
04
一個生命的結束,也就意味著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還記得鯨落麼?
鯨落
鯨魚通常會在自己死後,墜落海底。
用自己身體孕育其他的生命。
生於海,死於海。
我們身邊的遺體捐獻者們不正如同「鯨落」一般麼?
他們是醫學生的第一個患者,也是醫學生最好的老師。
一鯨落,萬物生。
他們並沒有離去,只是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05
在火神山醫院的ICU病房裡,一位老婆婆顫巍巍的手按下了呼叫醫生的那個按鈕。
得知自己病重以後,她向到來的醫護人員諮詢了遺體捐獻的相關事宜。
隨後在說服了自己的子女之後,簽下了那份遺體捐獻自願書。
圖片來源:《大體醫生》
外孫女在一旁大哭:
「做出這個選擇,我外婆想了好久,她說她就想做一些事情,來感謝醫護人員。」
「把我外婆捐了以後,我們就感覺她每天都還活在我們身邊。」
選擇的背後一定有猶豫,有難過,有心疼,有不舍。
所以,
當說出「願意」或「同意」捐獻的那一刻,
我們似乎能看到,
那份勇敢和善良,
在一個又一個平凡人的身上,
開出了象徵著美好和生命的花朵。
一花落,萬花開。
花落燭熄,
他們把最後一絲溫柔留給世人。
而我們,永遠記得,也應該記得,他們曾來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Gl2wnEBfwtFQPkd0K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