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媽媽都中招!你還在這樣管教你的寶寶嗎?

2019-07-18     神奇麻麻在哪裡

自從當媽以後,每天都在被新聞里哪些茨木的字眼警醒:「電梯墜落」,「落水窒息」、「被拐賣」……尤其是暑假又來了,真希望抱著自己的寶寶永遠待在家關上門隔絕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危險!

可是家裡又安全了嗎?這種焦慮就像是一種麻麻的強迫症,明知道如此擔心並不會減少意外發生的機率,過度保護對娃的成長也沒有好處,可是,這個焦慮該如何安放啊?

我記得兒子leo還沒學會爬床的時候,對高度沒啥概念,常常幾個翻身或七爬八爬就滾下床大哭,正猶豫說要不要在床上墊一圈棉花,沒想到自己那麼快就學會了,爬得還賊溜。當然了這其中經歷了不下10次的各種墜床事件和不同程度的哭鬧。

雖然每次聽他哭都心疼無比,不過心裡也暗自慶幸這件事沒有做太多的干涉與保護!

我們的保護本能與我們鼓勵孩子無畏的勇敢之間的這種拔河是及其困難的,

比如說最近小子欣的事情,天真善良的天使,相信了惡魔……安全教育的缺乏才造成這樣的後果。

那媽媽們該怎麼去從小教育自己的寶寶呢?

1 別以愛的名義來實施控制

還記得《媽媽是超人》裡面的馬雅舒嗎?為了孩子的安全,搬空了家裡所有的家具,一家人不得不坐在地上吃飯。


帶孩子出門,一直把「不要」、「不行」掛在嘴上。小朋友好奇地摸個肉,她都嚇得快崩潰了……

她將她的寶寶與外界中她認為危險的環境死死隔開,表面上是愛,是保護欲,但是這種過度的保護欲扼制了孩子正常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和慾望,是以愛的名義來實施控制。

結果呢?焦慮的媽媽把情緒傳遞給了寶寶,她的女兒米雅看起來脾氣很大,不能夠獨立,什麼事都要等著別人幫助才可以。兒子也不怎麼把她的話放在心上,媽媽越說不,他越要去對著干。

在媽媽的眼裡,這個世界真是充滿了危險!但這個世界真的有那麼危險嗎?為什麼新聞報道里的事故新聞感覺越來越多?

人類的大腦不是以機率加工的,而是以事件的先入為主。心理學家說,即使沒有親歷過,只是在新聞報道上聽聞,也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替代性創傷」,從而導致高警覺和強烈的焦慮感。

以父母最擔心的拐賣為例,《三聯生活周刊》曾經做過報道,這都是一個被過分誇大的危險。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數據:中國有2.6億兒童,20萬丟失,這意味著1000個兒童里就有1個找不回來,這些都是嚴重失實的數據,但還是不斷有人在提。大部分情況是意外或臨時事故(離家出走、去同學家玩等),真正構成案件本身的,如綁架、勒索、拐賣,都是極少數。而且,熟人比陌生人作案幾率更高。

2 教會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說話,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每次我和孩子爹說起Leo玩耍時可能會遇到的危險,孩子爹都是不屑一顧的,他說,我小時候每次回家都有傷,不是這裡磕了就是那裡破了,因為男孩子喜歡玩刺激的東西,扔石頭,彈弓。

你媽不管你嗎?她是怎麼做的?我問,孩子爹說,她會告訴我小心啊,也教我保護自己,難道還把我關起來不成?孩子不就是從危險里學習的嗎?他還說他小時候,經常參加學校的徒步和野營訓練,這對於歐洲的孩子來說很常見。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朱莉·莉斯考特寫了一本書叫《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養育陷阱,成功養大孩子》,她說,「零風險」的教育是危險的。父母的控制損害孩子的能力、韌性、快樂和自我意識,也影響他們往後的就業和婚姻。

以安全之名的過度保護,已經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從孩子們的童年中剝離,然而孩子們實際上並沒有變得更安全(尤其是在心理層面)。

她說,家長應學會適度「放養」。

「不」字的教育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比如,與其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如教會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說話」。如果真的遇到壞人,他們知道不能做什麼,卻不知道應該做什麼,這對孩子來說更危險。

一個破獲過很多起兒童案件的刑警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一個小姑娘站在商場門口,一個人假扮壞人上來跟她說話,小姑娘很緊張,一句話不肯說,但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就一直跺腳一直跺腳,既沒有逃,也沒有呼救。這時候「壞人」其實很容易得逞。令人細思極恐。



3 嘗試過危險的孩子才最安全

你有沒有這樣的印象,童年的時候我們在池塘邊玩耍,或是爬樹爬石頭,自己特別有意識地讓自己小心?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判斷力了。

挪威心理學家艾倫·桑德斯特研究發現:「孩子有嘗試危險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在非常的冒險性刺激中,孩子們起初是被嚇壞了,但隨後就能夠克服這樣的恐懼。」

自信來自於一次次成功的體驗,經歷一些挫折而做成的事情,往往帶給孩子的更大的成就感。有了一次的成就感,就會激發他去開始下一次的嘗試,從而獲得更多成功體驗的機會。

但是,如果孩子們從來沒有失敗的體驗,那麼遇事的恐懼就有可能會演變成真正的「恐懼症」。比如,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摔傷會使他們將來恐高,但研究結果恰恰相反:5歲至9歲時有過從高處跌落而受傷的孩子,18歲時比較少會懷有對高度的恐懼。

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在我們能夠掌控的範圍內,讓孩子多一些冒險體驗和處理危險的體驗。艾倫教授建議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以下七大類冒險遊戲

1.探索高度,或者得到「鳥兒的視角」——她稱之為「高度能夠激起對恐懼的知覺」;

2.拿危險的玩具——用鋒利的剪刀、刀子或沉重的錘子,起初這些看上去都是孩子很難掌控的,但孩子需要學著去掌控;

3.接近危險的地方——在有大量水的河湖海、池塘、水池和火的附近玩耍,這樣孩子將會鍛鍊出對環境危險的敏銳度;

4.混打遊戲——如摔跤、玩樂性打鬥這樣孩子能學會處理攻擊和合作;

5.速度——比如騎車或滑冰;

6.迷路和尋找方向——當孩子們感受到迷路的危險時,就會有強烈的衝動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7.探索一個人獨處。

4 排除家裡的安全隱患,讓孩子自由玩耍


再說回Leo嘴角的傷。我說服外婆把茶几留在了客廳,但是我去買海綿包腳把茶几四個角包起來,並儘量減少家裡的安全隱患:

1.茶几、餐桌、電視櫃等相對較低的家具尖角包上海綿;

2.藏好尖銳的刀、剪刀等物品,以及鈕扣電池、小零食等容易吞咽的物品;

3.抽屜上鎖;不能上鎖的用橡皮筋纏住兩邊的門把,他就不容易打開;

4.所有的插頭在不用的時候都儘量斷開,尤其是夏天的電扇;

5.廚房和廁所的門儘量關閉,防止燙傷和溺水;

6.窗前不要擺放椅子、梯子等可供攀爬的物品。

在可控的範圍內,我們不如多相信孩子,因為嘗試過那些「危險的邊界」,他才能有更強大的內心掌控自己的人生。

最後送上一首詩

鳥兒在天空

畫著它們自由的圓圈。

它們是如何學會的?

一次次的跌落,它們就獲得了翅膀。

——《天空中的圓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OBtBGwBmyVoG_1Z-u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