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被罰排隊自扇耳光:避免孩子被老師「特殊對待」,我們該怎麼做

2019-12-03     神奇麻麻在哪裡

瓜媽說:


這幾天「幼兒園小朋友排隊自扇耳光」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看到四個孩子站在老師和全班同學的面前自扇耳光的畫面,我陣陣心疼。



事件被曝光後,老師承認因為幾個孩子午睡期間打鬧,影響其他同學休息。老師多次提醒無果後,一時間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運用不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了體罰。



沒有父母可以接受這種自我侮辱的方式,對孩子心靈的傷害無可估量。沒有午睡不是什麼大錯,老師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卻讓孩子失了人格。


類似的幼兒園老師體罰的事件,網絡上見過不少。但其實真正在我們身邊發生、有錄像能石錘的惡性事件並不普遍。而我們父母更多擔心的,其實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的那些好像被老師「特殊對待」了,但又不確定,娃也說不清楚的情況。

前段時間朋友跟我吐槽,她兒子(名字:七七)被「特殊對待」了。


那天班裡一位同學媽媽自告奮勇去班裡講繪本,老師就在班級群里發了幾張活動照片。



結果點開照片一看,朋友有點傻眼。每張照片里,兒子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坐在角落,感覺被「隔離」了。



從側臉看,兒子不太高興的樣子。



甚至一張照片里,同學們都圍坐一圈,而她兒子直接出畫,只能露出一雙腳尖和一隻手。



哪個做媽媽的不敏感?朋友馬上覺察出,兒子被「區別對待」了。尤其是看到小傢伙一臉不高興的表情,更是心疼。


她原本想問一下老師,但又擔心如果特意去問老師,會不會讓老師誤以為是「問責」,傷了和氣?她安慰自己,兒子平時就很活潑好動,或許違反了課堂秩序,老師做了一定懲罰。


但,自我安慰沒法平息內心的不安。兒子本就不太愛去幼兒園,她擔心孩子被區別對待後,心理留下陰影,往後更加不願去幼兒園了。看到照片的當下,足足糾結了一下午。


還有這位媽媽,她感覺到兒子在幼兒園常被老師凶,導致娃已經產生了厭學情緒,但自己又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老師不對。想跟老師聊,又無從下嘴。



遇到這些情況,我們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怎麼跟老師溝通?



在平時,我們可以做點什麼,能儘量避免娃在幼兒園被老師「特殊對待」?


今天藉由這兩件事,我們一起來聊聊吧。沒有什麼大道理,都是些實實在在的經驗分享,不管娃是上托班,還是幼兒園,一定會有幫助。


01

發現兒子被「隔離」了?

第一步,先多方聽取,梳理事件



首先,我們父母對自己要有足夠的心理建設。娃總是要離開我們的羽翼,去獨自面對身邊一切的,去幼兒園,就是一個開始。


我們不能24小時無時無刻保護他。所以,在他身上發生一些我們掌控以外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出現問題,不必過於焦慮,克制情緒不急躁,積極溝通了解事實、然後想辦法解決。


先說說朋友家兒子七七的事兒。朋友跟我吐槽的時候,我建議她先不要自己瞎猜,也別妄下定論,第一步,應該先向老師了解一下事情真相。如果不是被「隔離」當然更好,但如果是,也趁機多了解兒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存在的問題,也能更好地幫娃糾正。


朋友先是很客氣地向主班主任了解情況。主班主任當時不在課堂上,也不太了解。她先答覆說,是因為七七身高是班級里最高的,所以安排坐在後面。


朋友感覺有些不妥。認為如果是身高問題,讓孩子有種「被特殊化」的感覺,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就坦誠、直接地向老師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顧慮。(當然跟老師溝通一定要態度要緩和,不能強硬,最後朋友還用一波「彩虹屁」給圓回來。)




班主任很負責任,朋友問過之後,馬上去向當時上課的副班主任了解情況。得知,那天在上課前,七七用手拍打另一個同學,老師作為懲罰把他的位子稍微移到邊上一點。


了解到這裡,朋友的感覺得到印證,娃確實是被暫時「隔離」了一下


雖然心裡不舒服甚至有些心疼娃,但冷靜地想想,這本身是老師教育手段的一種,畢竟娃是違反了紀律的,懲罰也不過分,不應該太過緊張。


但當老師說「七七打人」的時候,朋友心裡有點打鼓。因為對自己娃足夠了解,堅信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動手打小朋友,加上老師提到的西*這個孩子,朋友知道,他是個有點特殊的孩子。因為不受控,在小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家長每日在學校陪讀、幫老師一起管的。平時也經常聽七七說,西*不講話直接搶他玩具。


所以朋友就想知道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七七為什麼要拍打同學西*?於是就轉去向副班主任了解情況。(多方面了解事情原委,力爭還原事實。


班裡孩子多,副班主任也確實精力有限。她坦言,只看到七七在拍打西*,問原因孩子也說不出什麼(娃應該是有點怕老師,被問的時候就不敢說話了),於是她就懲罰了動手的七七。




梳理到這裡,已經很有收穫了。問題由「娃被隔離」變成了「如何教娃處理同學搶玩具的情況」。


朋友說,以前七七回家說同學西*搶他玩具,她心想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都沒太往心裡去。現在這個一直被她忽視的問題,終於暴露出來了。所有我們在日常育兒中偷的懶,早晚有一天會以更突出的方式加倍償還回來。


02

第二步:相信孩子,不責怪不質問,循循善誘


我建議朋友下班回家後,不要責怪、質問孩子,儘量態度平和跟娃好好聊,也從孩子嘴裡了解下情況。


當天回家,朋友故作輕鬆地問娃:「今天有媽媽去學校給你們講繪本,你開心嗎?」。也是想了解一下今天的「隔離」有沒有給娃留下不好的記憶。


娃:開心呀!媽媽你知道嗎,月亮上有個小兔子的……(同學媽媽講的是嫦娥玉兔的故事)


朋友:那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不開心的事情發生啊?


娃:沒有啊~


看來短暫的隔離,並沒有對孩子產生影響。聊到這裡,朋友原本的擔心「娃會覺得自己不被喜歡的」情況沒有發生,懸著的心也就大半落地了。


朋友繼續問:那你聽故事的時候,有沒有和西*玩?有沒有打他呀?


娃:老師叫我們搬小凳子坐坐好,可是西瓜不動。我就去叫他……


朋友知道娃有「愛管閒事兒」的毛病,了解到原來是在催同學上課,只是方法不對。於是藉機引導娃:「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喊老師幫忙!包括如果西*再搶你的玩具,你也是直接去告訴老師就可以啦,不要自己動手拉他,更不能拍他哦,輕輕的也不可以。知道嗎?」


娃又說:「可是我告訴老師,他還是會搶……」


朋友:那你就再一次告訴老師,總之不能先動手打小朋友哦~知道嗎?還有,你願意幫助老師管其他小朋友很好,但是要管其他人,你自己首先要做好榜樣,聽老師話,才能去管別人,知道嗎?


娃終於點點頭。


第二天,朋友把跟娃溝通的過程和結果都向老師做了反饋,請老師幫忙多留意一些七七和西*兩人的互動。這一次的小「風波」也就這麼過去了。


這件事雖不是大事。但經過了跟老師的這一波溝通和交流後,老師感受到了朋友對娃問題的重視和積極配合老師解決問題的態度,之後老師也增加了跟朋友溝通和交流,娃在學校有什麼問題,都會跟朋友反饋,朋友也積極配合老師在家裡給娃做引導。


這次事件,也幫朋友和老師之間,形成了一個良性互動。其實幼兒園老師是很喜歡家長能夠主動跟他們交流的,最怕的就是家長把孩子的問題都丟給老師去解決,回家後卻不管不問的。


03

不確定的情況,

怎麼儘量避免娃在學校被「特殊對待」?



像朋友家娃身上發生的這種情況,父母是有機會憑一張照片去向老師了解情況的。但那些隱晦的,像開頭留言那位媽媽說的,有點「捕風捉影」又不能百分百確定「娃被特殊對待」的情況,怎麼辦?我們怎麼能防患未然,避免娃在幼兒園被「特殊對待」?



人都不喜歡被懷疑,老師更甚。我建議這位媽媽,最好不要冒失地就這件事去問老師,但可以「曲線救國」。


幼兒園一個班基本上30人左右,老師也是普通人,精力有限。不太可能對每個孩子都耐心周到,但我們可以通過提升自己在老師那裡的印象分,為娃多爭取一些關注度。


1、主動跟老師建立溝通渠道,在老師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幼兒園老師,都比較喜歡家長能以合作的姿態來溝通孩子的問題。畢竟孩子某些問題,首先是來自家庭的。

我們在接送孩子的時候,能主動多跟老師聊幾句「娃上課表現怎麼樣?」、「跟同學相處如何?」、「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問題?」,以請教的姿態跟老師聊聊。

老師不是保姆,相對於那些只問娃「吃得好不好」、「睡得怎麼樣」的父母,老師自然會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到家長願意積極溝通的孩子身上。

我們正常的交流就好,不用刻意相互討好,真誠相待就可以。最讓老師省心、願意溝通、願意多照顧到孩子的家長不是那些所謂的送禮的家長,而是能和老師成為朋友、主動溝通、不因一點小事而問責的家長。尊重是相互的,老師感受到被重視和尊重,也會有更多關注在孩子身上。

2、創造機會,參與班級活動,多刷存在感。

瓜瓜剛進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在家長群里提出過需求,邀請有特長的家長,到班級里給小娃們上一堂課。

有的媽媽,去娃們上了一堂「小主持人課」;也有心靈手巧的媽媽去給娃上了手工課……

像七七班同學的媽媽去班裡講繪本,也是主動跟老師申請的。

老師每天都在給孩子上課,其實也蠻累蠻枯燥的。有媽媽能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新鮮元素,老師們是非常歡迎的。

3、學會利用自身資源優勢。

幼兒園會舉辦一些職業模擬體驗類課程。前段時間,瓜瓜學校就邀請兩位交通警察,到學校給孩子們宣講交通規則。

如果我們本身是一些有標誌性行業的工作,比如醫生、警察、或公交車司機等等,可以利用自身的職業資源協調單位和幼兒園,給孩子們來一次「職業體驗課」。比如參觀一下醫院的工作流程、到公交車總站參觀公交車怎麼排班運行的……

人都是感情動物。老師一旦對家長更熟悉、更了解之後,交流和互動也會越來越多。跟老師有了感情基礎,再跟老師多聊一些孩子的日常,在情感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會對我們的娃注入更多關注。

瓜媽最後說:

雖然愛孩子,照顧好每個孩子,是老師的基本責任。但在很多幼兒園裡,一個班幾十個上躥下跳的娃,老師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時時刻刻細緻入微。

有媽媽遇到事情,會認為老師不好,或者幼兒園不好,就想給孩子換個環境。給孩子換個更好的教育環境(比如師生比比較小)和更耐心的老師當然好,但是,這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可能是錢,也可能是更多的時間和巨大的心力。這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得到的。

如果做不到,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方式。一方面跟孩子溝通,儘量讓他理解自己所處的情況,去接受和適應。另一反面,我們父母是不是可以跟老師保持更和諧的關係,來幫娃更適應當前的環境。

我們可以儘量在家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基礎的自理能力,能遵守基本的社交規則和集體秩序等。同時儘量跟老師保持高頻有效的溝通,這樣就能及時了解娃存在的問題,及時引導修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Gjo8W4BMH2_cNUg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