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生吳謝宇承認是自己殺害了親生母親,並交代了作案動機。
當年,吳謝宇以優異成績考進北京大學,連年獲得北大獎學金。2016年2月14日,有人發現吳謝宇母親被人殺害於家中;2015年7月11日,警方偵查發現,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2019年4月21日,吳謝宇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
這位還不滿25歲的昔日北大才子說,父親去世後,他發現母親很痛苦,會在紙上寫一些話,比如「我要去陪你」等,情緒不好。他試著開導媽媽,還帶媽媽出去玩過,可還是沒能幫媽媽走出這種悲觀情緒。
案發那天,他在媽媽換鞋時,用啞鈴砸死了她。而他之所以會這麼做,他否認是因為母親管教太嚴,而是用了這4個字來描述自己的動機,是要「幫她解脫」。
對於這個動機,我很震驚,但另一方面,這個「幫」字,也讓我對父母之道多了一層反省:「我是在幫你」,「我是為了你好」,所有做父母的尤其是中國的父母,這些話,我們是不是對孩子常說?
吳謝宇親手殺了母親,並自己認為是在幫助母親的思維模式里,是不是也受到了他的父母對他對教育方式的影響?
當然,吳謝宇本人很可能不會承認。更何況這種影響本身就是潛移默化的,即使存在,孩子也未必能意識到。可正因為如此,做父母的才更要警覺:
每一次,你幫孩子的決定,真的合適嗎?
1.你考慮過幫助孩子的時機嗎:你給孩子的幫助有時是不是太著急了?
台灣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台灣師鐸獎獲得者,李玉貴老師在第十屆「新經典」大講壇上分享說,
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
只要發言的小孩支支吾吾,磕磕絆絆,或者說的比較慢,馬上有十幾個小孩爭著舉手要發言。
老師很可能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同學,還會對剛才發言的那個同學說:下次好了再說。
老師很可能認為他的這句話是在安慰同學。而他讓這位同學坐下,也是在幫助這個孩子儘快窘境,脫離被其他同學關注和等待的痛苦。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李玉貴老師說,這已經是這個孩子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
他正在努力搜尋、組織、關聯你的話題跟他的思緒的關係,他試圖將零碎的思維片斷組織成語言來跟大家溝通。
但你卻因為沒有專業直覺而點了別的同學,而且別的同學回答得又快又好。於是,這個小孩就只能得到一個很差的自我印象,儘管老師和同學完全沒有惡意,但事實上他會越來越不愛講話。
李玉貴老師雖然講的是課堂上發生的事情,批評的是那些不肯「等」學生的老師,卻給了我這個當媽媽的迎頭棒喝!
我的女兒今年8歲,兒子還不到一歲半。
- 有多少次,我嫌女兒穿衣服太磨蹭,直接拿過來幫她穿?
- 有多少次,我嫌兒子用手抓著吃東西,弄得滿地都很髒,堅持要用勺子喂他吃?
- 用多少次,因為我著急干別的事兒,打斷他們的話,沒有耐心的聽他們把話講完......
這些場景在我的眼前一個接一個閃現,我驚覺,我就是李玉貴老師口中「沒有專業直覺」的父母。
你是否曾經或者正在像我描述的這樣對待孩子?一起認真聆聽李老師的話,並琢磨其中的真意吧:在孩子明顯表達出需要幫助前,最好先按兵不動。
你的等待,正是給孩子的成長空間。
2.你評估過你幫助孩子的程度嗎:你給孩子的幫助有時是不是太多了?
奧斯卡獲獎電影《I am Sam》講述的是一位智力只相當於7歲孩子的單親爸爸Sam,是如何用愛克服重重困難,最終陪伴女兒Lucy健康並快樂成長的故事。在影片的開頭,有這麼一個場景:
Sam去參加Lucy的班級的家長課。孩子們輪流在講台前做科普小演講。一個小男孩的演講主題是:蜘蛛是不是昆蟲?
小男孩說昆蟲是6隻腳,說蜘蛛有幾隻腳時有些遲疑。孩子的爸爸就在台下小提示說:8隻,是8隻!
小男孩往下介紹昆蟲跟蜘蛛的軀體異同時,結巴的更厲害了。爸爸急了:「你不是都知道嗎?你在幹什麼?」
小男孩狠狠的回瞪他爸爸:「我不知道!你忘了嗎?這一部分整個都是你幫我寫的!我本來不想講這個的!」
Sam見狀對女兒Lucy說,他本可以不讓孩子這麼尷尬的。是啊,這位爸爸肯定沒少花時間和心血幫助兒子,最後鬧成這樣,他肯定很鬱悶。可他和兒子之間的這場「戰鬥」,不正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嗎?
你是不也想起了很多跟孩子之間的往事?
做父母的,總希望孩子能夠少走些彎路,少吃些虧,不管是在課外活動還是在課堂學習上,都能夠呈現出最佳的效果。
特別是現在,父母們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學習上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心理。哪怕是做一個小報,父母也會給出很多的建議,甚至還會像這位父親一樣出手相幫。
但你幫忙的越多,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就越少;你干預的越多,孩子體會一件事情多種可能性的機會就越少。
什麼是成長?成長就是不斷體驗親自感受的過程。你的過多幫助,正在剝奪孩子體驗失敗,感受不完善的權利。
放下焦慮,放下比較,放下對完美的期待,把成長完整的交還給孩子,才是對孩子的真正尊重。
3.你如何衡量你幫助孩子的效果:孩子對你的幫助有什麼真實評價,你了解嗎?
看了前面2點,很多家長可能有疑問:如何判斷給孩子的幫助是不是操之過急了,又怎麼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幫孩子過了頭?
其實,養育孩子就像種莊稼、養植物。天氣乾旱,植物需要澆水。怎麼看澆水的時機是不是合適?水是澆多了還是少了?植物的表現會說話。
水澆少了,葉子會發黃變枯;水要是澆多了,不少植物的根會潰爛,主動吸水的能力變弱,整體狀態也不好。
同樣的道理,想知道你對孩子的幫助是不是恰當,觀察孩子的真實反饋就行。
還是以做小報為例。
你去觀察孩子,如果老師布置完任務,孩子一回家就直接轉告你,等著你出創意做設計,自己完全不著急,那很顯然,你的幫助太多了,孩子已經形成了依賴思想。不僅如此,對於你的幫助,孩子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甚至乾脆甩鍋和指責,「是你要拿優秀的,又不是我!」
而如果孩子能夠興致勃勃的自己去實踐,在進行過程當中主動查資料,實在需要幫助時才來找你,而在得到你的幫助之後,能由衷對你的付出表示感謝,那麼,恭喜你:你的幫助,給了孩子正確的引導!
父母愛孩子,但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也有權利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困難,解決困難,體會過程的苦和甜,過他自己的人生。
父母可以提供幫助,但絕不能打著「我是在幫他,我是在為他好」的旗號,決定孩子怎麼生活。
更不能像吳謝宇這樣,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沒有任何人可以掌控甚至結束其他人的生命。25歲啊,正好的年齡。25歲兒子的母親啊,正是可以笑看人生後半程的歲數。可惜,可嘆。
沒有界限的「幫」不是愛,吳謝宇這樣的「幫」更不是愛。能讓生命全然綻放的,才叫愛。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的媽媽,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我相信,做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和不斷修煉的。如果您也認同,歡迎您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