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圓月缺月月有,為什麼八月十五更特殊?揭秘中秋節的演變故事

2019-09-11     潘不安講究史

海上升明月,天涯若比鄰。

很快就要到了對國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的中秋節。他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是事實上,從明清開始,中秋節便成為僅次於春節的重要傳統節日。

可大家有沒有想過,中秋節在中國文化中為何這麼的突出?若說是因為這天的月亮又大又圓,可月圓月缺月月皆有,為何中秋卻要特殊?

因此,本文將尋根探秘,為大家揭示中秋節在我國歷史上的演變,它又為何如此的特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在《說文解字》中便解釋道:

秋,禾穀熟也。

因此對於農業文明的古代中國來說,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古人在春季播種的時候,為了祈禱豐收,往往會祭拜土地神,便是「春祈」。而中國文化是很講究「得之必報之」的,那麼等到秋天獲得豐收,自然也要感謝社稷之神的護佑,這便是「秋報」。在《呂氏春秋·仲秋紀》中記載:

乃命祝宰巡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享。天子乃儺,御佐疾,以通秋氣。以犬嘗麻,先祭寢廟。

這種集合了酬神、拜祖、驅疫的慶祝祭祀活動,便是我們現今中秋節,最早的雛形。而仲秋(農曆八月)作為秋季三月中的第二個月,不早也不晚,自然成為了最佳的時間選擇。

而提到時間,自然就要不得不提,和中秋節關係最密切的月亮了。

古人不像我們現在,有著各種各樣緊密的儀器,可以判斷時間,觀察氣候變化。他們唯一可以參考的工具,就是天上的星象,久而久之,就對天上最明亮的日和月產生了崇拜。

在世界所有文明中,無一例外,都有著對日月的尊崇。但和更崇拜日的其他文明相比,中國又有所不同。我國傳統文化認為「日,陽之主」,「月,陰之宗也」,代表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兩極。日月代表了陰陽,分屬白天和黑夜;在季節上代表了春和秋;在空間上代表了東和西;五行中代表了火和水;兩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有這同樣重要的意義。

《禮記·祭義》記載:

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因此祭祀日月從遠古時代起,就有著象徵天下和諧的重要意義。殷商時期,古人便開始稱日和月分別為東母和西母。到了周朝,就有了上文《祭義》中所說的,「故作大事,必順天時,為朝夕必放於日月」(《禮記·禮器》)的朝日夕月的祭禮。

不過據唐代孔穎達解釋,朝日是於春分早上於東門外祭日,夕月是於秋分的晚上在西門外祭月。在時間上,和我們現在的8月15日中秋節,並沒有什麼聯繫。

這是因為,在秋分這天,太陽正好直射在赤道上,將晝夜平分,而又由於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在月球的向地面,所以這天的月亮是最大最圓的。

但是呢,在古代這些和我們普通老百姓並沒有什麼關係。傳說中,顓頊帝絕地天通,斷絕了神人往來,從此以後祭祀活動便由皇家壟斷,禁止百姓進行。

所以雖然祭月的習俗由來已久,但是在秦漢魏晉的歷史中,從未有和「中秋」相關的民間節日記載。

秦時雍都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

漢朝時,有漢武帝「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朝朝日,夕夕月則揖」的記載。

這種秋分祭月,作為皇家禮制,一直保存到明清時期。

那我們現在的中秋節,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到了唐宋時期,隨著中國的科技和文化的進步,如「天圓地方」早就成了一種文化概念。對於統治者,以及文人階級來說,對於日月作為普通天體已經有了理性的認識,不再具有神聖色彩。

於是開始對月亮祭祀放開限制,使普通平民也可以參與進來。加上唐朝是一個包容兼蓄,文化開放且又浪漫的朝代,雖然還沒有正式的中秋節日,但八月十五這天賞月已經成為了文人時尚,並向著民間傳播。

在這一時期,湧現了大量詠月的詩詞,為今天的中秋節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白居易在《中秋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中寫道:「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古人思。」可以看出,已經和我們現在中秋思鄉,人月團圓的節日情感相同了。

也許大概就在這段時期,或者稍早的時候,隨著祭月活動傳入民間。不需要嚴格按照禮制,老百姓們就發現了一件尷尬的事情。

就是理論上來說,秋分時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但是秋分作為節氣,時間並不固定,分布在陽曆的22日~24日。就如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陰曆的8月25號,月亮並不是圓的,那麼對於開始追求人月兩團圓的人們來說,這就會非常的尷尬了。

其實有時候我們會說十五的月亮十六月,但是為了保證每個中秋的月亮都是又圓又亮的,古人就乾脆取「仲秋」為「中秋」,以即是秋中,又是月中的八月十五為節日。

到了宋代,宋太宗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更獲得了一天的假期。南宋亡後,吳自牧在其回憶臨安的《夢梁錄》中就有寫道: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因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稱為「月夕」。

從宋朝起,中秋正式成為了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東京夢華錄》中更是詳細記載了北宋開封是如何過中秋的: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中秋那天,官員會取消宵禁,百姓無論貧富,家家飲宴玩月,通宵達旦。而孩童們從會走路開始到十二三歲,都會穿上成人的衣服,登樓或於庭院中拜月。

又因為有「蟾宮折桂」的含義在,宋時拜月不分男女,只是所求不同,男求金榜提名,女求貌似嫦娥。

至於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月餅,則在北宋其實就已經出現,蘇東坡的《留別廉守》就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並在明清時期,成為中秋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客座贅語》中有太子在中秋日向皇帝進獻月餅的記載,而民間也以月餅作為節日饋贈的必備禮品。

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歲時記》中也記載:

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明清時月餅的形式已經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並且中秋的含義也開始與現代相同,主要以團圓為主,甚至於出嫁的女兒也會在這一天回到婆家,與父母團圓。

此時的中秋節,和之前相比,男性拜月開始減少,月亮開始成為女性專門祭祀崇拜的對象。甚至北京開始出現「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諺語。

也是那個時期,玉兔作為月亮的代表,開始成為中秋節的吉祥物。至清朝,人們暱稱玉兔為「兔兒爺」,以黃沙土作白玉兔,然後塗以五顏六色,流傳至今。

到了現代,隨著商業活動,和東西文化的融合,拜月等傳統儀式基本上已經從中秋節中淡出,即使是月餅,也更多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習慣,而越來越難以在味覺等其他方面給人們帶來期待。

甚至於中秋節最核心的精神,親人團圓,似乎也在現實壓力下,越來越難以實現。希望在中秋節來臨之際,通過這篇文章,讓大家更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並讓他永遠的流傳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OkyVW0BJleJMoPMh3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