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深度理解傳統文化中的仁

2019-10-25     潘不安講究史

「仁」字怎麼寫?一個人民的人字加上一二的二字,寫出來的就是一個「天」字了!等等,為什麼不是「仁」字?因為此時人們頭上還有天,天上有風雷雨電等,所有可以主宰命運的「神明」。再後來,人們突破空間和精神上的束縛,立起來了,才成為了一個「仁」字。

所以在中國漢字中,從「天」到「仁」,從「人」到「仁」,是一種從原始的,單一的自然人,到文明的,集體的社會人的進化。

何為「仁」?《說文解字》解釋道:

仁,親也。從人,從二。*,古文仁從千心。*,古文仁或從屍。

*為籀文仁,輸入法無法打出。

所以「人」可以單獨存在,但「仁」必須是複數以上的,實際表述的是一種儒家理念中人人相親的理想社會。因此《說文解字》認為在籀文中,「仁」字也可能從「屍」,也許是想告訴我們,只是單個存在的人,僅是一種生物,和行屍走肉並無區別,唯有投入社會中才具有價值。

但古人在造字時,可能同時又表達了對這種理想關係的懷疑,所以在籀文中「仁」是「心」字裡面有一個「千」字。這不僅讓我想起了《尚書·大禹謨》中的一句話: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意思是人的內心是變幻莫測,就如籀文中的「仁」,也許是一個人的內心有一千種複雜的想法,又或者是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非善即惡,但善的結果一定就是好的嗎?惡便一定是壞的嗎?他們本來就是一種相對的,可以互相轉換的哲學概念。但不管怎麼說,對人心的任何簡單操作,最後都會無限放大,走向一種極端的危險中。

在這千萬種危險的人心中,正確的「道」心,又是無比的精微,難以察覺的,這需要人們不斷的修養,磨礪,「致良知」,不忘初心的跳開所有的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找到一條中庸之道。

籀文的「仁」雖然只是單獨出現過一次,但這十六字卻成為歷代治政者的基本方針,是中國文化的中心,無論儒道,還是其他百家文化都是從中而來,因此除去統治者標榜的忠孝思想,仁便是中國儒家社會的核心。

在現代解釋中,「仁」表示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很顯然這依然是單純的以現代的思維代入了古人的哲學。

正是基於這種解釋,才會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偏差,使人錯將天地指代成具有感情的,有偏好的,不公的統治者,所以才會視萬物為草芥芻狗。

實則這句現在被廣泛使用的網絡名言,原話出自《道德經》,完整的內容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是仁慈的嗎?並不仁慈。

天地是公平的嗎?也不是公平的。

因為仁也好,公平也好,只在人類社會當中才有意義,而在更高的天地宇宙中,他並不存在,你能說太陽的形成與衰亡,水的循環,乃至老虎吃兔子,和任何仁慈,公平以及道德有關嗎?

仁者,親也。這個解釋就意味這他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感情,也意味著他是有偏私的,父子之親,夫妻之親,是人之常情,一定是超過陌生人之親的。

如果天地也有這種感情,那麼當他高興的時候,多下一點雨,生氣的時候,就會產生乾旱,那對於萬物來說就不是好事,而是災難了。我們就會像風箱中的老鼠一樣,不斷的因為天地感情的變化而奔波。(文中的橐籥即是古時的風箱)

所以天地對於世間的萬物,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只有理性的過程,而沒有感性的判斷。由此及彼,崇尚自然,提倡無為的道家便認為君王就應該垂拱而治,要和天地一樣是「不仁」的,只有「不仁」才不會偏私。

顯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烏托邦,雖然作為傳說中上古時期的聖人之治,得到儒家的認可,但他們同樣相信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他們更需要找出一種適用於人類社會的,具有實用性的「仁」。

於是他們找到了一種叫做「禮」的東西幫助,用來構建中國古代階級社會的鋼筋鐵骨,然後再將「仁」填充進去,從而形成一種和諧關係。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以禮為框架,對仁非常容易出現的偏私進行了矯正,同時也作為一種標準,來判斷所行的「仁」是否是合理的。

如此一樣,原本具有個人感性色彩的小「仁」,變成了一種更具有普世價值的大「仁」,而這種仁,並不是我們現代簡單理解的平等。

《禮記•經解》曰:

上下相親謂之仁。

很明顯,古人口中的「仁」是具有階級性的,是一種要求上位者必須具備的素養。

陰陽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辯證統一的思考方式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所在。如同太極中的陰和陽,兩者即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可以互換。

因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美和丑,善和惡,都是相對的,而並非是絕對的。在日本的《楢山節考》中,將老人丟棄在山中餓死是符合社會道德的。相反在中國的二十四孝中,埋兒奉母又是孝道榜樣而被宣揚的。但這兩者在今天的道德觀念中都是醜惡的陋習。

同樣以辯證來說,人類社會中也不能簡單的以階級來評判善惡。就如同屠龍少年最終變成惡龍,繼續迎接新的屠龍少年一樣。傳統社會中,階級下層推翻上層,最初是為了生存,之後便是想要取而代之,都無關平等。

只要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天,就只有相對的公平,而不會有絕對的對等存在。兩者之間的身份不斷互換,雖然是秩序與變革的關係,無關善惡,但總是不斷的伴隨著暴力和仇恨。所以儒家創造「仁」,作為統治階級的道德,充當不同階級間的緩衝。

只不過在不同的時代,「仁」被根據需要不斷的重新定義,如封建時代,統治者將其從必須承擔的責任改造成了施捨,到了今天,他又被賦予了平等的含義。

如果要問他原有的本意,《論語·雍也篇》記載: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問孔子:「如果能給百姓好處周濟大眾如何?可以稱得上是仁嗎?」

孔子回答道:「這何止是仁啊,已經算是聖人了!就連堯舜都難以做到!所謂仁人,自己想要生存,也幫助別人生存,自己想要過得好,也幫助別人過得好。能夠推己及人,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由此看來,所謂仁,是有能力者獲得權利的同時,擔負其相應的責任,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能夠帶動後富,便是仁,便是儒家的大同社會了。

筆者說:現在很多企業家喜歡標榜傳統文化,但他們其實和封建君主一樣,需要只的是忠孝兩字,對仁義卻諱莫如深。他們甚至用員工應得的福利作為施捨,來表現自身的「仁」,從而進行道德綁架,但這恰恰是不仁的。這也正是福報論被詬病的癥結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m-TSW4BMH2_cNUgVK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