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補貼政策 真的會讓特斯拉一家獨大嗎?

2020-04-24   純電車EV

很難說如果的純電動車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但大家都看在眼裡的是,自從2015年國家開始啟動新能源車補貼政策以來,除了那一幫騙補的騙子企業(現在大多都倒掉了)之外,還是有相當一部分車企在很認真地造車的,比如威馬,比如小鵬,也比如蔚來。



後來,汽車媒體出身的李想也加入到造車的行列,其創立的理想品牌和它的第一款車理想ONE,也得到了行業的認可。但這位媒體人出身的造車大佬,一直以來都是金句不斷。2020年初理想汽車得到美團的戰略投資之後,理想的底氣,似乎也更足了。


而如今,這位前媒體人針對最近的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發表了一些讓人深思的話。


//

補貼政策在限制特斯拉還是幫助特斯拉?

//



4月23日,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社交媒體(微信朋友圈)上發言,表達了對於國家新一輪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強烈不滿。他說:「設計30萬的補貼門檻,基本上是精準地助攻特斯拉來打殘國內的純電動車品牌。你只需要換位想一下,如果你是特斯拉,你接下來會如何對策和定價,就知道什麼叫滅頂之災了。」



這段話的大背景我們需要解釋一下。在最近國家推出的新能源車重啟補貼政策中有一個條件限定:享受補貼的純電動車,其售價必須在30萬元人民幣以內。而且我們馬上也已經看到,特斯拉在這個政策出台之後不久立刻宣布正在考慮調低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入門價格。同時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也在微博上發言,指出預計到今年年底,國產Model 3的補貼後售價為27.75萬元。正好切中30萬享受補貼這個關口。



但同時很多人沒有指出的是,理想在上述一番話之前還有另外一段發言。大致意思是對前面這段可能引來非議的話做出解釋,並指出國家這個政策的初衷可能是想限制特斯拉。



但特斯拉卻很容易利用這條政策反將一軍達成「橫掃千軍」的目的。原因就在於,特斯拉的利潤率,高到你想像不到。


//

特斯拉驚人的利潤率

//


實際上不只是李想這麼說過,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甚至於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也曾經表達過相同的擔憂,即這條「30萬補貼紅線」的政策,很可能會被特斯拉利用,進而對國內一眾純電車企業實施精準的「降維打擊」。



純電車業界大佬們紛紛表達的擔憂實際上基於一個大前提:特斯拉的單車利潤率實在是高得驚人。大家也許有所不知,由於市場競爭白熱化,汽車產品之間高度同質化,約在2008年左右,全球汽車市場就已經在無比激烈的競爭下進入了微利時代,賣一台車賺的錢越來越少,越來越多車企只能把利潤的大頭放在售後維護保養上。而這種趨勢直接導致了2016-2018年間包括日系車在內的以高品質著稱的品牌質量頻頻暴雷。



扯遠了,但現在賣車賺錢少,這已經是全球公認的事實。但在這個新車製造業普遍利潤率在4%左右徘徊的時代,特斯拉卻是一個異類,因為這家車企的利潤率,高達恐怖的30%!你應該不知道30%利潤率是什麼概念。全球新車製造利潤率最高的是保時捷,30%,但保時捷本身年產銷量並不高。而特斯拉在2019年11月,就已經追平了保時捷的世界最高利潤率記錄。有分析指出,2020年特斯拉的利潤率會達到35%左右,成為世界利潤率最高的車企。


//

特斯拉未必高枕無憂

//


在超高利潤率下,特斯拉就可以實現其他車企做夢都想實現的一件事:高度自由的價格控制能力。就以目前特斯拉主銷款Model 3為例,其進口版售價在40多萬人民幣,國產版本也要30多萬。如果照此分析,國家的30萬補貼政策,的的確確就是針對特斯拉來的。



但大家可千萬別忘了我們之前說過特斯拉的超高利潤率。只要特斯拉願意,把Model 3的終端零售價拉到30萬以內完全沒有問題。而且,特斯拉已經準備這麼做了。早在上周,特斯拉就已經放出消息可能未來會降低國產版Model 3的價格到30萬以內。一旦Model 3的補貼前售價真的降到30萬內,補貼後零售價將會在26-27萬左右。這對於目前正在往高端走,正準備衝擊30萬元市場的國內各大純電車企來說,特斯拉這個巨人的出現,真的會讓他們的高端之路被特斯拉攔腰截斷。



然而,劇本未必一定就這麼走。目前包括威馬蔚來小鵬理想在內的創始人們都已經明確表態,早已預料到這種事的出現,已經做好了應對預案。而且我們觀察這些高管們的發言,越發感受到,未來一旦特斯拉殺入30萬內市場,這些原本各自為政的純電車企業們,很有可能一某種形式組建一個「聯盟」,通過一些手段來抱團取暖,共同應對特斯拉的攻擊。



而且,在特斯拉的身後,還有基於全球疫情影響下的全世界所有傳統車企,它們都看到了這條政策,都知道特斯拉會怎麼做,而這些把幾乎全部精力都擺在中國市場的傳統車企,一定會趁著特斯拉忙著和國內純電動車企業廝殺的時候,在背後給特斯拉捅刀子。



因此特斯拉殺入30萬元市場,這固然很值得所有人重視,但在如今這種市場局面下,如此高壓態勢下,對於我國純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未必見得就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