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爆發全民憋在家裡,越憋在家裡越想出去玩

2020-02-12   迪迪乾貨



最近在網上刷到一個搞笑視頻,一個「想出去玩」的哭泣小男孩走紅網絡,他跟父母說想出去玩,家人攔住他稱外面有病毒,小男孩說了一句神句:「我迫不及待想要跟病毒一起玩!」

視頻里,還有一些小朋友在窗戶大喊想出玩,外面鄰居隔空回應「出去會死人的啦!」



網友聽到孩子們的童言無忌,都笑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別說孩子了,自己也想出去玩。

的確。宅在家裡20多天,即便每天給自己找事情來做,但一直都呆在家裡,每天的行動軌跡就是床,衛生間,客廳這些地方,每天跟家裡的父母吵架,都快趕上世界大戰。

唯一慶幸的是還有手機和電腦,如果這兩樣都沒有,硬生生宅在家裡20多天,整個人都要瘋了。

我也不例外,宅在家裡20多天,我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每個人都潛藏著社交天性。我們都需要一段良好的社交關係。



01.社交,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性意味著我們需要跟外界的人和事產生接觸,有了接觸就會有社交。

社交是人性本能的需求。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我們會通過肢體語言或者哭聲告訴父母需要依靠。這個時候,肢體語言還有哭聲是與父母溝通的橋樑。

長大之後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自己走投無路,要做的事情超出你的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沒辦法完成,這個時候你就想要求助,即便你是一個內向者,不太愛說話,但還是硬著頭皮向人求助。

可見,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要跟別人產生聯結。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過了為了生存而社交的階段,更多的情況是我們需要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圓桌派》有一期,美食家陳曉卿提到一個有趣的論調:「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在晚上叫上朋友出來吃夜宵,因為友情太脆弱了,我們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和證明。」



微信上有上千個人,但大多數屬於「工作之交」或者「點贊之交」,我們需要有一些真心朋友,坐在大排檔享受片刻的快樂。

就像科學家馬修•利伯曼在《社交天性》中提到,人類大腦的神經結構中最核心的就是使人在社交關係中能相互聯繫,這種社交需求就和食物、水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正是這種天然的社交需求,才讓人類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結的能力。



02.你並不討厭社交,你只是討厭拒絕

很多人總說自己患有社交恐懼,是一個內向的人,不喜歡跟人打交道,但你跟自己的閨蜜交流時,完全沒有恐懼,話也很多。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跟別人交往,不是因為不會說話,而是害怕拒絕。

一旦被人拒絕,你會感覺丟臉、害羞,恐懼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圍繞在心頭,與其這樣,還不如拒絕社交,沒有社交,就沒有傷害。

有一項調查研究顯示人們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排在第一位是當眾演講。

為什麼?一個是害怕自己出醜,你想想在台上萬一忘詞了,底下有幾十雙,幾百雙眼睛看著你,你是不是感覺很恐怖。另一個原因是害怕自己的內容不好,別人對你說的內容沒有反應,甚至出現負面效應,比如喝倒彩、嘲笑,一想到這個畫面就感覺難受。

可仔細想想,這些聽眾跟你只有一面之緣,聽完之後就走了,也許一輩子都沒啥交情,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就忘記了。但即便是這樣,我們還是很在意別人的反應。

說白了,社交關係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如果關係保持良好,我們就會感到快樂,增加社會聯結,如果關係破裂,就會感覺痛苦,就會中斷社交聯繫,這種痛苦又被稱之為「社會疼痛」。



就好比,我們剛剛建立一段戀愛關係,會感覺非常幸福,每天有說不完的情話;又或者,我們發了一條說說,自己做的飯菜有很多人點贊或者評論,寫的文章有很多人轉發,你會感覺到快樂和成就感,這些都是社交帶給你的幸福。

我們的潛意識就會有這樣的印象:

關係=要求

關係=評價

關係=壓力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一段社交關係能夠被滋養,就會想辦法建立關係,如果這段關係帶來壓力,就會遠離關係。

你討厭社交,只能說明在這段關係中,你感覺壓力大於滋養。



03.一個人的自我價值,除了自我肯定,還來自於社交

宅在家裡的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人最累?

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被在線辦公搞瘋的上班族,是每天上網課上累的學生?

從事高強度的勞動者,確實是最累的群體,還有不顧自己的身體,超負荷工作的人也累,但還有一種人也非常累。

什麼都不做,也不跟任何人交流,活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

我以前覺得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就是在一個沒有人打擾的孤島上,有一台電腦,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夠了,但這次疫情讓我明白,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一半是來自自我肯定,還有一半來自外界評價。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Dan Ariely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來100個大學生,男女各一半,然後製作了100張卡片,卡片上寫了1到100的數字。

接著,工作人員將卡片拆封,分別將數字貼在100名大學生背後,男生的編號都是單數,女生的編號都是雙數,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擁有的數字。

這個實驗的規則很簡單,就是男女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異性,爭取湊到最大的總和。最後,配對成功的雙方獎金金額為編號總和的10倍。比如,男25號 ,女40號配對成功,就可以得到650美元的獎金。但在配對過程中,誰也不能別人他後面的數字是什麼。

很顯然,想要獲得高額獎金,大家都會找99或者100的人配對,這兩個人被大家爭搶,儘管最初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背後的數字是什麼,但根據地阿加的反應他們也能猜到自己的數字大小。

這就是依靠別人的反饋來判斷自己的行為。事實上,有大量的研究發現,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大多是從別人對我們的反饋得來的。

一個人只有自我肯定,這種肯定如同空中樓閣,不牢固。

一個人只有外部評價,這種評價會讓一個人活得很辛苦。

只有自我肯定和外部評價相結合,才能在一次次成長過程中,看清自己。



04. 宅在家裡享受獨處的快樂,是因為有社交的存在

最近這幾年,「學會獨處」和「享受孤獨」是大家常說的話題,但為什麼這次的宅,無論你多麼有耐心,總歸有想出去的衝動呢?

馬伯庸回答說,宅在家裡獨處的樂趣,有一半來自於隨時可以外出。



有外出的機會,看過外面的精彩,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享受孤獨,這種動靜平衡,才是美妙的體驗。

而不是像現在被迫宅在家裡,出門在外都要保持1M以上,去食堂吃飯如同參加考試,這種獨處,你感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無奈。

那麼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獨處與社交之間的平衡呢?有三點建議:

首先,適當的壓抑。

這裡的壓抑不是說讓你壓抑情感,而是通過控制表情、語言和動作,讓別人看不透你內心的世界。比如,在公眾演講的時候,有些人一上台就緊張,有些人卻能在台上顯得很冷靜,這些看似冷靜的人,他們用的就是「壓抑」的方式,通過控制自己的表情、語調或者自我暗示,抑制住負面的情緒。

其次,改變看問題的視角。

很多人在人際溝通中受到打擊,就喜歡把所有的責任都壓在社交障礙,內向上面,覺得自己天生嘴笨,天生就不喜歡跟人相處,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你就越來越討厭社交。事實上,你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跟別人交流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說話,那下一次跟人交流之前,可不可以提前預演一下,在家裡提前準備一下,這樣真見面的時候,是不是就有話可說了。

最後,情緒標籤化。

意思是說把消極的情緒表達 出來,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情緒寫出來或者簡單地說出來,對調整情緒有很多幫助。社會認知科學家找來一群人,讓他們看一些圖片,然後選出一個最能代表這張圖片的詞,比如你看到一張生氣的臉,就給圖片標註憤怒,害怕。結果表明,當人們把圖片上的情緒用筆寫出來,他們看到這張圖,緊張情緒有所緩解。

獨處,是靈魂成長的必要空間,但只有獨處,沒有社交,我們的人格是不完整的。

真正優秀的人,他們身上有獨處的力量,但也有社交的力量。

千萬不要每天蜷縮在家裡計較長短,卻以為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

懂得社交,建立高質量的社交關係,待山花爛漫之時,收穫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