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慮,是一種自戀

2019-12-10   迪迪乾貨


前不久,人大畢業,人大畢業的王鈺敏因踏入社會後不適應,走上了絕路。王鈺敏從小成績優異,是別人家的孩子的代表人物,一路順風順水地考上了商學院,後來又讀了研,畢業之後進入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因為在讀書時期,她的成績很好,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進入工作,頻發出錯讓她對自己很失望,王鈺敏經常對姐姐說:

工作經常出錯。

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對自己真的很失望。

在上學的時候習慣性給自己高要求,進入社會後,看到自己頻頻出錯,拖其他人的後腿,對自己很失望,一失望就感覺焦慮,一焦慮就跟人比較,一比較發現自己很差勁,又接著給自己提出要求,完不成覺得失望,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弗洛姆在《健全社會》中提到:面臨虛無的深淵所產生的焦慮比地獄的煎熬更為可怕。

從小王鈺敏都是別人的榜樣,優秀成了唯一的目標,不允許自己不優秀,一旦不優秀,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這樣的孩子,註定不會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不像王鈺敏這樣走上極端,但「焦慮」卻一直伴隨在我們身邊。

我們似乎是為了焦慮而努力。

焦慮一次又一次地吞噬了我們的自尊心。


02.你的焦慮是一種自戀行為

我們處於焦慮時代,作為學生,我們為成績、學校而焦慮;作為打工仔,我們為升職加薪而焦慮;而老闆也許是為工作能不能上市而焦慮,然後是不是在微信上看到《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整個人瑟瑟發抖,覺得無論努力還是不努力,反正焦慮一直在。

焦慮到底是什麼呢?

焦慮,是一種自戀。

馬東講過一個事情,米未導演組有一個同事抱怨,自己特別焦慮。

馬東問她:「你在焦慮什麼?」

同事說:「我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做,才能讓新節目像之前的節目一樣火爆。」

馬東聽了之後笑了,他問這個同事:「你籃球打得比喬丹好,你會不會焦慮啊?」

她說:「不會啊。」

馬東就問:「為啥不焦慮呢?」

她說:「這有啥好焦慮的,很正常啊,我為什麼要打得比喬丹好,又不是籃球運動員?」

我們能發現這其中的區別嗎?

對新節目會感到焦慮,跟喬丹比球技不會焦慮,問題出在這裡。

在球技方面,這個同事壓根就沒有想過比較,也從沒想過自己要成為像喬丹這樣的人,但對於新節目,她提前給自己預設了一個前提「新節目要跟之前節目一樣火爆。」

這句話直白一點就是:新節目如果沒有火,就說明我很失敗。

我們都知道節目火不火是結果,不是過程,都還沒有開始做,就在考慮能不能火,這難道不是一種自戀嗎?

這種自戀式的焦慮,是覺得某個東西我「本來」就應該得到。而我焦慮的是,萬一沒有得到怎麼辦?

帶著自戀做事情,你會想很多,給自己設定很高的目標,這個過程就已經很焦慮了,一旦結果沒有不符合你的預期,你就全盤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身份、能力產生了焦慮。

就像《身份的焦慮》所說:「身份的焦慮是一種擔憂。」

但是我們處在無法與社會設定的成功典範保持一致的危險中,從而被奪去尊嚴。


03.拋棄自戀,承認自己平凡,才會有小確幸

解決自戀式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拋開它,把焦慮變成期待。

就像前面導演為了新節目而焦慮,換一種思維方式:我不覺得自己要做出像《奇葩說》那樣火的節目,我只要做到……,會努力,我會期待這個結果。

焦慮是撓著頭;期待是搓著手。

什麼時候會感到期待?承認自己平凡,在平凡中得小確幸。

我們只有先承認自己是普通人,然後做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這樣才不會陷入無端的焦慮感。

一個畢業於劍橋大學,擁有劍橋大學文學學士和倫敦大學漢學碩士學位的扶霞·鄧洛普,在外人眼裡她應該是「精英人才」,她身邊的同學從小就規劃好自己的人生,而扶霞·鄧洛普完全不在意,學習也不努力,從11歲起她的夢想就是當個廚子。

這個夢想受到老師還有同學的嘲笑,唯獨扶霞·鄧洛普母親很支持,還幫她在報紙上搜集菜譜。

後來,扶霞·鄧洛普也跟同班同學一樣,從事學術工作,但這樣的生活她不喜歡。畢業後,在BBC做新聞助理編輯的扶霞·鄧洛普,閱讀了大量關於中國的資料,辭去外人眼中光鮮亮麗的工作,來到中國,開始學習中國川菜。

此後,她致力於推廣中餐20餘年,四次獲得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

最新出版的《魚翅與花椒》中寫道:「我終於可以對自己承認,我做不了社會經濟分析師,也做不了一名合格的記者,我就是一個廚子。」

無論是個人還是做父母的,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是芸芸眾生中最平凡的普通人,普通人就會出錯,就會有失敗,給自己一條活路。

平凡的人不代表平庸。

成長,是慢慢擺脫自戀的過程。


04.在行走的路上可以受挫,但不可以自戀的離開

擺脫自戀很難嗎?

難。

愛自己是本能。

就好比別人指出問題的時候,我們本能地選擇反駁,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對的。

很多大學生進入一個單位,多多少少是帶著自戀來的,如果你的學校很好,就自帶光環,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又或者你進入一家還不錯的公司,你很開心,一打聽發現同班同學大多數人還沒有找到工作,而自己能進入這家公司,就已經超過許多人了,這個時候有一種自己是人生贏家的錯覺。

但是在公司里待了一陣子,從贏家變成了輸家,業務不熟練,最基本的整理資料也會出錯,做事情的時候粗心,拖同事的後腿,被領導批評,這個時候你感覺自己很狼狽,很痛苦,感覺同事責備的眼光,領導的批評聲都是在傷我自尊。

於是,你就自戀的離開了。

過了一段時間,你又找到了一份工作,重新開始,這個時候如果你沒有做出任何改變你的話,你只是在努力保持這份自戀。

一旦新的工作,領導同事沒有哄著你,而是指責你,批評你,你就受不了了,又想著走人了,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受到批評,別人的懷疑,這也是成長的魅力所在。

在家裡,爹娘保護你的自戀;學校里,即便你考試不及格,但學校不會過分說你,還是在保護你的自戀;但是進入社會,他們扒開這層「自戀」皮,逼迫你面對自己的自戀。

離開這份自戀,你可能會覺得沒面子,受辱,但只會折磨一段時間;而離不開這份自戀,焦慮就會一直折磨你。

在成長的道路上,你選擇放棄或者換賽道可以,但絕對不能因為自戀而離開。

自戀的離開,無論走到哪裡,你都無法干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