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9年
王小團分享的第92篇原創文章
本文由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
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喝茶,也有一條鄙視鏈。
什麼叫做鄙視鏈呢?
這是當今網絡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在這個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
列舉幾個常見的鄙視鏈。
電視劇鄙視鏈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台劇>內地劇>泰劇
電影鄙視鏈
冷門國家文藝片>歐洲文藝片>日韓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好萊塢大片>內地片
音樂鄙視鏈
古典音樂>歐美爵士樂>歐美搖滾音樂>內地搖滾音樂>內地網絡流行歌曲>說唱
就連茶圈,也存在一條避無可避的鄙視鏈。
茶有六大類,被認為地分為了一條鄙視鏈。
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瞧瞧哪種茶,站在了鄙視鏈的頂端?
黑茶(普洱茶)>青茶>綠茶>白茶>黃茶>紅茶
在這條喝茶的「鄙視鏈」上,黑茶特指普洱茶。
業界有人將普洱茶列為六大茶類「終結者」,意味著玩茶的終極目標就是普洱茶。
也有人發出了喝懂普洱茶才是喝茶人的終點。
為何有此感慨?
皆因普洱茶難喝懂。
一入普洱茶深似海。
三大產區,臨滄、西雙版納、普洱,這三大地界,您能分清嗎?
布朗,南糯,冰島,易武,老班章,薄荷塘,天門山,颳風寨……這些村落與山頭,你又喝懂了幾個?
新班章和老班章,您是否才能確切區分?
班章為王,易武為後。兩類茶,您是否又成功地區分開,能準確說出它們的特點?
再說回工藝,生茶與熟茶,兩種不同工藝下的普洱茶,孰優孰劣?
興許,別的茶類不服氣了。
論山頭,談工藝,我們也有!
但是,一亮出價格,別的茶類,只能乖乖退讓。實在是望塵莫及,動輒五位數的價格,實在不是一般茶類可抗衡。
說普洱茶在鄙視鏈的頂端,不為過。
並且,在普洱茶圈子裡,本身也有一條鄙視鏈。
古董茶>年份茶>新茶
古董茶,一聽就知道價格不菲,地位不俗。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普洱茶,還經常拍出天價。
而這些古董茶,向來是由一班神秘人物操控,拍賣會上的「天價茶」只能從這個群體產生。
年份茶,緊跟其後。
年份茶的代表作,如88青,九二方磚,大白菜等,都是典型代表。
玩轉年份茶,沒點本事可做不到。
年份茶,需要懂得鑑別真偽、評估倉儲狀況,技術含量高,自然瞧不上那些玩新茶的。
至於存新茶,只要品質不出錯,基本可列入存茶範圍。
生茶>熟茶
喝生茶,才更考驗技巧。
生茶有山頭、樹齡、工藝、香氣滋味、後續轉化之別,原料可以精細到單株。
因生茶沒有經過渥堆和發酵,保持了天然的風味,故而更能表現出普洱茶細膩的一面。
至於熟茶,經過渥堆與發酵,已經有些同質化。
在口感上,不如生茶來的豐富,許多玩家覺得:喝生茶,才夠勁道。
故而,就有了喝生茶,看不起熟茶的說法。
單株>純料>山頭>小產區>拼配
而茶葉的原料,也足以讓人炫富一把。
簡而言之,喝單株的,看不起喝純料的,喝純料的,又看不起喝山頭的,而山頭一派,則看不起微產區以及拼配茶。
這也是情有可原。
何為單株。
那就是孤品,存量不多,大概像是定製款,還是高定。
這是為資深藏家量身定製,多了幾分高級感。
但單株,也不是人人都能褻玩,沒實力,沒資本,玩不起,說不定,還會被反套路。
大多數人,還是喜歡純料茶。
所謂純料,即原料純正,統一,是血統純正一類,沒有拼配。
純料茶,口感純,味道較為一致。
而這條鄙視鏈的末端,是拼配茶。
所謂拼配,那就是大有洞天,但從價值上而言,並比不上前面幾種,故而被排在最末端。
紫砂壺>銀壺>蓋碗>陶瓷壺>玻璃壺>飄逸杯
最後,是沖泡普洱茶方式。
沒想到吧,一個小小的泡茶方法,竟然也大有講究。
站在鄙視鏈頂端的,非紫砂壺莫屬。
紫砂壺,簡直是為普洱茶量身定製。大師手工壺,配上單株,這簡直就是人生絕妙,感覺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而銀壺麼,不是用來直接泡茶的,而是用來燒水。
據說銀制水壺,可以軟化水質,保健功效多多,因其價值不菲,故而也被系列入前三甲。
而用蓋碗泡普洱茶的,則嫌棄蓋碗難以掌控。
至於玻璃壺泡普洱茶,那是最下等的做法。沒啥技術難度。
鄙視鏈的存在,往往會讓一杯茶變味。
心裡的想法多,喝茶也就變得不在純粹。
喝茶呢,大多數人覺得,應該適口為珍,不該過多地追求物質化的東西。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喝茶,該不該存在鄙視鏈呢?
歡迎留言討論。
全文完!
本文歸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