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9年
王小團分享的第89篇原創文章
本文由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
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收藏普洱茶,是長線投資。
其風險,不亞於賭石。甚至比賭石,更需要勇氣。
賭石,也就是在切開石頭的瞬間緊張,一錘定音。
然而普洱茶的收藏,卻需要花費更長時間,三年五年,已經算是低成本,甚至於有的普洱茶,需要花費十年,才能得到答案。
這些,都有前車之鑑。
收藏普洱茶,和集郵、買金石有些許的類似。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如猴年郵票,當年買的時候,也未曾想過它有如今的價值。
但事實證明,買對了。
但買普洱茶,卻不能只靠運氣。
更多的是考驗眼力。
什麼樣的普洱茶值得收藏?
這是每一位剛進入普洱茶圈茶客,所面臨的問題。
是隨便在芳村交易市場,買一片、買一桶?
當然不行。
現如今的普洱茶品質,用良莠不齊來形容,也不為過。
而大批量仿冒的古樹茶,更是把「古樹」二字玩壞了。
買普洱茶,需要慧眼識珠。
若是只知道看包裝買茶,那麼很遺憾,您買的根本不是茶和品質,不過是一張包裝紙罷了。
好普洱茶和劣質普洱,不僅僅是隔著一張紙的距離。
包裝紙可以騙人,茶葉品質卻不會說謊。
畢竟收藏普洱茶的行為,簡直就像是碎鈔機。
買茶,必須要慎重對待。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普洱茶,值得收藏呢?
看山頭,看工藝,看倉儲。
三個要素,雖然落於俗套,但大俗即大雅,這藏茶的智慧。
緊抓「山頭」、「工藝」、「倉儲」,相當於抓了一把好牌在手。
收藏普洱茶,看山頭。
山頭論,從普洱茶發家。
山頭的說法,靠譜嗎?
當然靠譜。
所謂的山頭,其實就是看茶樹的生長環境。從唐代開始,茶人們就開始重視山頭的環境。
《茶經》,就能檢索到重要資料。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從種植土壤,到茶園環境,都左右茶的品質。
土壤,要是爛石才行。
野生、野放(即古樹茶的生長環境),最好。台地種植的次一些。
種在向陽處,有大樹遮擋的茶樹為好。
而過於陰涼,不見光的地方,則不適合種植茶葉,喝多了容易生病。
用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讀,就是溫度、光照、濕度、空氣、土壤等條件,都達到最佳狀態,方能獲得好茶。
故而,我們在選擇普洱茶時,也要選擇山頭。
像名聲大噪的老班章、易武、冰島等,顯然是現成的,圈內票選的,公認的好山頭,跟著潮流買茶,當然不容易出錯。
但,買這些山頭的茶,也需要實力。
若是沒點本事,建議可從其他山頭入手,七村八寨,小戶賽、落水洞、百花潭、薄荷塘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山頭好的茶,才值得收藏。
收藏普洱茶,看工藝。
說工藝,這水就深了。
普洱茶的工藝,看似簡單,不就是分為渥堆和不渥堆嗎?
分類,也不難。那不就兩類嗎?生茶和熟茶。
但難就難在,如何挑選工藝好的茶。
熟普的前半生,是生茶。
生茶,被許多人視為曬青綠茶。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得到了散茶狀態。
生茶,有兩個命運。
一種,是直接壓餅。
另一種,是經過渥堆後發酵,製成熟茶。
購買生茶,倒是簡單,工藝比較透明化。但買熟茶,卻難了些。
因為渥堆水平,落差實在是太大了。
一個不留意,堆味極重,這些氣味,實在是太影響茶葉品質。若是這些氣味被茶葉吸收後,將大大破壞茶葉口感。
故而,買茶時,要挑選工藝好的茶。
沒有青臭味,沒有堆味,沒有焦味,沒有腥臭味,才符合購買的基本要求。
收藏普洱茶,看倉儲。
存新茶,喝老茶。
這是一種潮流趨勢,但因為擔心買到做舊的老茶,這才有了從新茶開始次收藏的做法。
但,也有些人,是老茶的擁護者,就喜歡從老茶開始購買。
購買老茶,未嘗不可。
挑選老茶,品質是第一位。工藝是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倉儲。
倉儲到位與否,直接影響這款茶是都能直接喝。
買老茶時,不建議買入倉茶。
所謂入倉。即茶品存儲於某一倉儲環境,而企圖以人工方式改變自然環境,例如增濕、增溫、不通風等,以利茶品快速陳化。
大家也可以理解為「催熟」。
這茶,經歷了揠苗助長,茶品質必然會受損。
同時,它的年份非實實在在。
歸結到底,還不是因為人工因素的,導致茶葉品質被大量消耗。
普洱茶收藏成本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和其他茶類相比,收藏普洱茶要付出的金錢成本高,時間成本更高。
為了避免我們收藏普洱茶,竹籃打水一場空,在購入茶葉時,需要特別考慮:這茶,真的值得買嗎?
請牢記 ,適合長期收藏的普洱茶,它有三個共性。
山頭(原料)好、工藝好、儲存好。
三者,缺一不可。
全文完!
本文歸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