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全天下小孩曾經都羨慕一個叫鄭亞旗的男孩,因為他有一個叫鄭淵潔的爸爸。
「童話大王」鄭淵潔自1978年開始創作兒童文學起,至今已有40餘年,舒克貝塔、皮皮魯、魯西西的文學形象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
但近幾年鄭淵潔深入人心的形象不是兒童文學作家身份,而是憑藉著幽默感成為了一個「網紅段子手」。前幾天,他又上熱搜了:#鄭淵潔的祝福太嚴謹了#
有網友讓他祝福自己考研全國第一,鄭淵潔回覆說:抱歉只能祝你全國第二,因為已經在抖音上祝過一位讀者考研全國第一了。
於是,馬上要考研的孩子們紛紛到鄭淵潔的微博下求祝福,鄭淵潔也樂在其中,很快祝福就排到150名開外了。
不愧是「童話大王」,嚴謹又可愛。
我又去翻了翻鄭淵潔以往給網友的回覆,找到了更多的快樂:
那麼成為「童話大王」的孩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很多人都認為,有這麼好的家庭條件,子女一定都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吧!
可實際上,鄭淵潔的一雙兒女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兒子鄭亞旗讀到小學就輟學,女兒考上美國名校。在鄭淵潔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
1
小學畢業就輟學
他活得像皮皮魯
鄭淵潔是一位很具「反叛精神」的父親,由於兒子鄭亞旗的老師用了「吃屎都接不到熱乎」的粗言穢語罵人,鄭淵潔做了一件瘋狂的事,讓僅僅小學畢業的鄭亞旗輟學回家,在家實行繼續教育。
他給兒子專門編撰了十本教材作為「私塾」教育之用。包括了法制篇、哲學篇、性知識篇、安全自救篇、史地和藝術篇、金融篇、寫作篇、數理化篇……學校會教的不會教的,都寫進了書里。
特別的是,鄭淵潔用童話人物做主人公串聯起知識點,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兒子授課。比如,在科普法律知識時,最初鄭淵潔買了一本《刑法》,一條條給鄭亞旗講,顯然孩子是根本聽不進去的。於是鄭淵潔將《刑法》中的419個罪名,編成了419個故事,名為《皮皮魯和419宗罪》。
鄭淵潔&3歲的鄭亞旗
中學時期的鄭亞旗,一天是這樣安排的:三到四小時用於學習,儘可能多地關注新聞節目,飯後的時間和爸爸交流今日所見所學。
脫離了校園環境,擔心兒子和同齡人缺乏社交,鄭淵潔一有時間就帶鄭亞旗出門看世界,雖然鄭亞旗沒有受過太多學校教育,但他的公眾形象始終陽光大方,並沒有離群索居多年的感覺。
鄭淵潔和兒子約定:18歲之前要啥有啥,18歲之後一切都要靠自己。
自從鄭亞旗18歲生日那天起,鄭淵潔就沒再給過他一分錢,剛踏入社會後,鄭亞旗也不容易,超市搬雞蛋、報社籌建網站、維修電腦……做過很多工作來養活自己。22歲時,鄭亞旗做了個重要決定,請父親把童話帝國的經營權交給自己,他有信心讓「童話大王」重生。
如今的鄭亞旗,已經是北京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
2008年時,鄭亞旗鼓勵鄭淵潔進行作品版權再開發,進行IP運營。幾年來,鄭亞旗將鄭淵潔的作品從一年660萬冊的銷量,提高到了近1000萬冊。
對於過去父親讓自己退學這一經歷,現在的鄭亞旗說:
「社會是最好的學校,人都是想獲得不同經歷的動物,父親讓我獲得和95%的中國小孩不一樣的經歷。我覺得很好。」
2
現實版魯西西
被6所名校同時錄取
對兒子教育的成功,鄭淵潔原本也想把這套教育方式,實行到小女兒鄭亞飛身上。
鄭亞飛1999年出生,比哥哥小了16歲。鄭淵潔沒打算讓女兒去接受學校教育,可鄭亞飛抵死不從,堅持上學。
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鄭淵潔拗不過女兒,只能送她入園,想著如果遇上同學欺負或者老師對她不好的情況,就讓她回家自己教。
沒想到,鄭亞飛每天都是開開心心地去上學,對上學簡直「上癮」。
鄭淵潔明白,對鄭亞旗的教育,不是一個可以複製的教育方式。兒子聰明好動,學校的教育方式並不適合他,領回家教可以充分發揮孩子的才能和天性。
但鄭亞飛恰好相反,她適合學校的學習方式,也喜歡群體生活,於是鄭淵潔把女兒轉到了國際學校。
一路學來,鄭亞飛的成績一直都很突出。2017年高中畢業時,是全年級唯一的全額獎學金獲得者,收到了美國6所名校的offer,今後的計劃是要繼續讀到博士。
對此鄭淵潔非常欣慰,鄭家三代小學學歷,終於可以出一個博士了。
3
沒有不成才的孩子
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或許鄭家的教育方法並不具有普遍性,鄭淵潔的教學是一次冒險,但父母作為孩子領航人的道理是共通的,在鄭淵潔談及家庭教育的故事中,我讀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家庭教育細節和方法。
示範和引導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鄭亞飛在上學期間,每天放學回家習慣先寫完家庭作業再做其他事,父母從來沒有為她寫作業拖拉而發愁。
這源於從鄭亞飛出生起,就看到鄭淵潔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寫作。女兒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鄭源潔說:
「我把一天必須做的事先做完,這樣再做其他事時,心裡很輕鬆。否則什麼也做不踏實。」
在這樣的影響下,鄭亞飛上小學第一天開始,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高效地寫完家庭作業,之後才做其他事。
鄭淵潔家還有一個規定,誰也不能當著4歲孫女(鄭亞旗女兒)的面玩手機。學齡前兒童見到大人整天拿著個手機,就會模仿,手機也不離手。
於是,在家裡真遇上什麼事兒要接電話,鄭淵潔會去洗手間把門關上接聽。
鄭淵潔覺得,如果父母天天守著個電視、捧著個手機,卻不讓孩子做同樣的事,這是在欺負人。
「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父母只有先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示範。
這一點在鄭淵潔父親鄭洪升身上就開始體現了,鄭洪升說,要讓孩子做到,那麼自己先做到。
鄭洪升年近九十,可仍然堅持每天4點起床。在爺爺的影響下,全家人沒有一個睡懶覺的。
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首先把自己變成合格的父母,身教大於言傳。
好孩子的標準不是聽話
我們經常能聽見家長教育孩子:你要聽話、你要做一個乖孩子,可鄭淵潔卻從沒有這樣對孩子說過。
「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
「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意或無意地用「乖」這個詞去衡量一個小孩的好壞,可如果孩子過分地乖巧、懂事,或許也意味著TA過早地敏感成熟,為別人考慮,委屈自己,討好別人。
在鄭家,孩子們都「沒大沒小」,鄭淵潔不讓子女叫自己「爸爸」,只以姓名相稱,一度和鄭亞旗稱兄道弟。相比於長輩後輩的關係,他更習慣與孩子處成朋友,孩子們有什麼事也敢於和大人訴說。
不是不要一個「乖小孩」,而是要一個不會盲目聽話的孩子,對於所有值得懷疑的問題,TA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具備說出疑問的勇氣。有主見、敢於質疑、不盲從權威,才是孩子獲得成功的關鍵。
閱讀能力,才是孩子的第一桶金
鄭亞旗接觸的第一本書就是自己爸爸寫的,而鄭亞飛從1歲起,就聽爸爸的童話了,到3歲時,爸爸寫的童話全聽完了。
在鄭亞飛上小學前,就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年級有一定的識字能力後,就開始自己閱讀。鄭淵潔在女兒小學期間,並沒有讓她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試成績上,而是和她一起大量閱讀課外書,先當一個自學的學霸。
鄭淵潔認為,閱讀能力是鄭亞飛能在高中期間實現學習成績超越,做的最重要最有用的準備。
在給女兒寫的教育日記里,鄭淵潔寫了這樣一段話:
有一天女兒對我說,她看見我伏案寫作時,雖然我是坐著,但她認為我伏案時身材最高大。
「沒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是鄭淵潔的教育主旨,希望與每一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