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記憶——釣蝦虎

2020-08-07   青島城市記憶

原標題:兒時的記憶——釣蝦虎

青島人能吃到的海產品品種很多,光蝦類就有好多種,大對蝦,黃蝦,基圍蝦,歷蝦,琵琶蝦等等許多,近幾年許多青島人把琵琶蝦叫做蝦虎,一年中琵琶蝦上市的時間較長,味道鮮美,深受市民的歡迎。但把琵琶蝦叫做蝦虎是不對的,蝦虎是穴居海洋生物,大多居住在潮漲潮落的海灘上,穴洞蝦虎的個體大小洞體的粗細不同,洞口的大小有一元硬幣左右,穴深大體四五十厘米,長期居住在洞內,一般不出洞覓食。

蝦虎

蝦虎多年以前在膠州灣畔青島沿海一帶已經絕跡,在人們的餐桌和酒店的菜肴里都也看不到蝦虎的影子了。但在五六十年代,蝦虎在青島人的眼裡可以和蛤蜊一樣比美,又因為釣蝦虎是一個技術活,吃蝦虎比吃蛤蜊就更奢侈一些了。我家因臨海較近,又趕上當時我十四五歲,正是戲耍海水的年紀,趕海釣蝦虎也就成了我兒時的一樁抹不掉的回憶。

釣蝦虎

釣蝦虎要準備一些必備的用具,一把鐵鍬(有人把鍬頭做成向後的和鋤頭一樣),一個竹籃,一隻自造的毛筆,細細的像毛衣針一樣的筆桿,大大的毛頭,準備近百根細棍,用作插在蝦虎的穴內,因為蝦虎非常喜乾淨,插在洞穴內的細棍就是為了吸引蝦虎用的。我們大多都是趕海的路上順便掐一些野蒿子,長長的野蒿子一根可以做成兩隻細棍,一路走著一路製作,百十根細棍一會就做好了。到了海邊要等海水落到有了蝦虎窩的時候,用鐵鍬剷出一片海灘,大約半個多平方的樣子,大大小小的蝦虎窩暴露無遺,趕緊的把準備好的細棍插到窩內,不等全插完,勤快的蝦虎已經開始頂小棍棍了,用毛筆慢慢順著細棍插下,替代出細棍,用毛筆輕輕的引誘蝦虎越來越往上,待到用手指頭可以夠到蝦虎的兩個大夾了,三個手指頭夾著毛筆和蝦虎噗噗隆隆的就釣上來了。

蝦虎有個很愛乾淨的癖好,它的清潔工作是很及時的,一旦細棍棍插進窩內,這一片蝦虎窩幾乎同時往上頂,就需要你馬不停蹄的重複著插筆釣蝦虎這一動作,有些細洞,一看便知是個小蝦虎,就主動放棄了,不然的話,蝦虎把棍頂到洞口,便沉入窩內一去再不復返,無論你在怎麼引它,它也不會再去頂那根棍棍,那就必須儘快的換一個地方,再開一片場地,再一輪的釣。碰上晚上有大潮的時候,還要準備一隻嘎斯燈,一看便知這是一個地道的釣蝦虎的高手。

當時青島的蝦虎幾乎沿海有海灘的地方遍地都是,四方至滄口沿海都有蝦虎的分布,我們釣蝦虎大多都在發電廠近海,沙嶺莊沿海,國棉二廠後的荒島山以及八號碼頭等。

這才是老青島人眼中的蝦虎

這是我們平常吃的琵琶蝦

琵琶蝦

蝦虎的絕跡一是與大海污染有關,二是環膠州灣高速掩埋了這片「良田」,蝦虎逐漸從青島人的眼前消失了,一些人還記得它的名字,只不過是張冠李戴了,把琵琶蝦叫成了蝦虎。

本文作者為青島文史學者徐明臣,文中圖片源自青島新聞網等網絡。徐明臣老師長期關注於四方文史的研究,曾參與過《四方文史》等書的編纂,本文發表於2008年3月9日。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