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提法不妥當

2019-07-01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闡述歷史所形成的史學類型,叫作馬克思主義史學。馬克思主義史學不同於馬克思主義。它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結果,並不是馬克思主義本身。所以,對於一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來說,他必須首先是一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和信仰者;其次,他必須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從事歷史研究並形成科研成果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大都直接撰寫過歷史研究著作。這些著作,無疑屬於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範疇,而且全部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典範之作。我們學習這些著作,一方面是了解其中的具體結論,以作為學術的參考;但更重要的,是體會他們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是怎樣運用唯物史觀的,以作為研究的指南。經典作家的史學著作,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具有方法論的價值;也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經典,具有學術的價值。它們既是理論著作,也是學術著作。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外,馬克思主義史學至少還可以分為國外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兩大類別。關於國外馬克思主義史學,流品與成分複雜,需要專門辨析,暫且不論。至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學界的看法還是一致的,即那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形成的科學的史學形態,以李大釗、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為代表,不僅形成了一支強大的學術隊伍,而且推出了一大批史學成果,構建了科學的中國歷史發展理論體系,完美地實現了唯物史觀與中國史實的結合,從而將古老的中國歷史學推向了科學的形態。可以這樣說,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同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家們運用唯物史觀長期鑽研史料、與中國史實相互結合的學術集成。

這樣看來,近些年一些學者時常使用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提法,就不嚴謹、不妥當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概念,都是科學的概念。但是,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提法,卻不是科學的提法。因此,這樣的提法,在老一輩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那裡,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就如同不適宜提出「馬克思主義文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一樣,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提法,無論在理論上,還是事實上,都有漏洞。試想,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難道不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嗎?又怎樣中國化呢?它們原本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代表作嘛!

這樣的問題,即使對於經典作家的史學著作,也是存在的。很顯然,既然他們的史學作品具有學術屬性,那麼,他們對於許多具體問題、具體人物的具體研究過程與具體結論,都不存在中國化的問題。比如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恩格斯說它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十分出色的例子」。我們所需要中國化的,是這部名著所運用的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精湛的分析方法,而不是以「例子」的形式出現的那些具體的人和事。當然,這些具體的人和事,也中國化不了。

歷史學是一門實證學科。就其實證性而言,是無法實現中國化的。至於說流品複雜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史學,就更談不上中國化的問題了。當然,使用「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的學者們的出發點與著眼點,是應當肯定的,但他們顯然缺乏深入的思考。筆者認為,應當堅持「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概念。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一向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因此,新時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一定要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指導,也就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自己。只有如此,才能守正出新,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推向新的高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太白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bMjuWwBJleJMoPMN8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