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勞動教育的本體價值和現實途徑

2020-04-17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摘要:勞動和勞動教育之於當代大學生教育具有本體意義和價值。勞動教育可以增智、樹德、強體、育美。勞動教育既是教育問題,更是關乎培養和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政治問題。實施勞動教育必須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徵、強化綜合實施、堅持因地制宜,實現勞育與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完美融合,形成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本體價值;育人導向;立德樹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發布的重要文件,對於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祖國,奉獻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勞動及勞動教育之於大學生教育的本體價值

新時代、新形勢,特別是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需要我們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高等教育現代化,特別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戰略設計和規劃。這就決定了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養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曾幾何時,一些高校往往只關注智育,輕視德育,輕視美育,輕視體育,輕視勞動教育。其實,勞動教育對大學生教育具有本體、本來、本原的意義和價值。勞動可以增智,勞動可以樹德,勞動可以強體,勞動可以健美。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沒有勞動,沒有勞動教育,其他教育都無從談起。

勞動、勞動教育這看似最普通、最平常、最一般的「家常」事,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卻蘊涵著勞動與自然、勞動與社會、勞動與政治、勞動與科學、勞動與自由等內在的必然邏輯,是理解人類歷史,解釋現代社會,把握未來世界的基本方式和總鎖鑰。

1.勞動是人類文明的「太陽」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只要社會還沒有圍繞著勞動這個太陽旋轉,它就決不可能達到均衡。」[1]「資本與勞動的關係,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2]顯然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視野中,勞動是社會關係的「太陽」、核心、軸心、本源。這是因為:第一,勞動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這「兩個偉大發現」的基石。「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礎上:一個很明顯而以前完全被人忽視的事實,即人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就是說必須首先勞動,然後才能爭取統治,從事政治、宗教和哲學等等。」[3]馬克思用勞動這把鎖鑰打開了人類社會奧秘的大門,創立了唯物史觀;馬克思以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為前提,釐清了勞動和勞動力界限,從此揭開了剩餘價值的秘密。所以,勞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剩餘價值學說)進而在整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偉大創造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一定意義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科學的勞動理論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第二,勞動是人之為人以及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按照唯物史觀的邏輯,勞動決定了人類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恩格斯說過:「它(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高度,以至於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4]。勞動不僅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推動力,而且是人類之所以被稱為人類的第一推動力。馬克思直言,勞動不用說停止一年,就是停止幾個星期或幾天,人類社會就難以存在了!勞動之所以能夠具有這種根本的解釋力,核心在於勞動是人類改天換地的物質力量。

2.勞動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

從我國五千多年傳承的血脈基因和文化圖騰考察,勞動是一種歸屬和認同;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創客」時代的文化氛圍考慮,勞動是人生出彩的點睛之筆和奮發圖強的創造源泉;從「奮鬥才是幸福」的人生哲學考量,勞動意味著一種責任和擔當;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考問,勞動不啻是不可遮蔽的人類精神文化之美。勞動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普遍的精神圖騰,能夠成為中國人心靈世界的精神標識,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的文化符號,最根本的是由勞動這個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地位以及這個軸心地位的理論和歷史邏輯決定的。

3. 勞動過程是社會演進的真正「血脈」

一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文明演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各族人民的勞動史。「華夏國之魂魄兮,古今民之肝膽」。從刀耕火種、專事稼穡的農耕時代,到機器生產、商業興盛的工業文明,再到如今網絡發達、互聯互通的信息時代,自強不息、追逐夢想的精神,勤勞苦幹、辛勤勞動的品格,亘古未變,一脈相承,甚至已成為興國之魂、民族氣質。上至愚公、李冰、魯班等所折射的「工匠精神」,近至王進喜、孟泰、鄧稼先所展現的無私情懷,當下郭明義、王繼才所弘揚的大愛精神等,已經成為中國人靈魂深處的精神鵰塑。那永恆不朽的文化之美,恰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折射——勤勞堅韌、崇尚勞動。

然而,現實生產生活中有一些人漸漸開始對勞動少了興趣,甚至好逸惡勞,有的對勞動模範不屑一顧,更有甚者追求不勞而獲,嚮往瞬間成名、一夜暴富……這種社會現象雖然並不普遍,但危害極大,如果不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我們就很難培養和造就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勞動教育是教育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一提勞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經濟問題,以為勞動問題是經濟問題。再提勞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教育問題。其實,勞動、勞動教育問題是經濟問題、教育問題,但主要不是經濟和教育問題,而是嚴肅政治問題,是政治立場、政治感情、政治認同問題。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模範、勞動成果、勞動精神的態度,本質上是一個人的人格或一個政黨的性質的晴雨表。加強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教育觀題中應有之意。恩格斯曾經指出:「其實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成財富,但是勞動還遠不止如此。它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5]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歷史、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是人類的本質特徵和存在方式,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原則。

1.加強勞動教育是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多次圍繞勞動、勞動者、勞動模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等進行深刻闡述。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對勞動和勞動者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這些重要論述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又創造性地勾勒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路徑。「實幹興邦」的勞動實踐觀、「崇尚勞動」的勞動價值觀、「熱愛勞動 」的勞動教育觀等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勞動、倡導勞動、保護勞動,是社會主義先進性、優越性的顯著標誌和前提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模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的立場和態度,就不是一般的經濟問題、倫理問題、社會問題,而是十分嚴肅的政治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共產黨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徑,是共產黨人保持政治肌體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產黨人發揚優良作風、自覺抵禦『四風』的重要保障。廣大黨員、幹部要帶頭弘揚勞動精神,增強同勞動人民的感情,帶頭在各自崗位上勤奮工作、踏實勞動。」[6]顯然,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是我們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勞動思想的必然要求。

2.加強勞動教育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曾經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7]任何教育都是在特定生產關係下進行的,不同的社會歷史和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針、教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方向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8]這就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是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包括正確的事業觀、審美觀、勞動觀。在德智體美勞全面人才培養體系中,勞動教育具有更基礎、更基本、更「原初」的意義和價值。如果說德育側重解決人生觀問題,智育側重解決心智開發問題,體育側重解決身心健康問題,美育側重解決陶冶情操問題,那麼勞育則側重解決勞動感情、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問題。在「五育」中勞動可以樹德、勞動可以增智、勞動可以強體、勞動可以育美。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顯著優勢,是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本質要求。

3.加強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未來,影響甚至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因此,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而立德樹人的關鍵在於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勞動教育有利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針對性、實效性。堅持在課堂教學、專題教學、實(驗)踐教學等若干教育環節、形式上,嵌入勞動元素,對於幫助樹立辛勤勞動觀念、磨鍊勞動意志、養成勞動協作、感受勞動精神、提升勞動自覺,從而體味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高校推進勞動教育的路徑選擇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要求,關鍵在於把握規律、體現時代性、富於創造性,科學謀劃、優化協調、紮實推進。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必須把握育人導向,堅持黨的領導、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進行勞動教育;必須遵循規律,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進行勞動教育;必須體現時代特徵,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科技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進行勞動教育;必須強化綜合實施,加強政府統籌、拓展勞動教育途徑,整合各方面資源進行勞動教育;必須因地制宜,結合自然、經濟、文化等條件進行勞動教育。

1.推進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在「三全育人」中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協調、相銜接、相一致,特別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個主渠道、主陣地,讓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進課堂、進頭腦、進心靈,通過鑄魂而育人;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講勞模、勞模講,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學理層面深度研究和闡釋新時代勞模精神,聘請全國著名勞動模範進課堂講勞動、勞動模範、勞模精神,讓受教育者走近(進)勞動、勞模、勞模精神,從而對勞動、勞模、勞模精神產生敬愛。

2.推進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嚴格地講,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在過程和目標上都具有內在統一性。在專業課程中自覺強化勞動導向,自覺融入勞動要素,構建具有本專業特色的勞動教育價值體系。同時,注意加強專業教育中勞動知識的傳授和勞動技能訓練,培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3.推進勞動教育與實習培訓教育相結合

在學校教育中,要注意統籌校內和校外、課堂和實踐兩種教學方式、教學環節,引導受教育者在實習、實訓、考察、調研中,走進勞動生產一線,走進企業、社區、鄉村,同廣大普通勞動者交流、交心,加深與勞動人民之間的感情,拓展勞動知識,提升勞動技能,養成勞動自覺,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在平凡的勞動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從而為走入社會做好職業(思想)準備。

4.推進勞動教育與創業教育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既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對勞動的新要求,也是勞動教育、勞動精神培養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創業創新教育具有創新性、創造性、探索性,必須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完善「雙創」教育體系,拓展「雙創」教育空間,為大學生提供更加靈活地參與「雙創」的機會和平台。

5.推進勞動教育與志願服務相結合

在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助於形成良好勞動習慣,感受勞動樂趣,享受勞動成果,這是勞動教育的最高境界。通過工學結合、勤工助學、勞動體驗等途徑,積極引導受教育者自覺自愿參與社會服務,培養勞動情懷、勞動意識和奉獻精神。通過勞動教育,引導大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深刻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總之,我們必須通過文件的學習和貫徹,全面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精心謀劃、科學設計、合理安排,進一步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不勞而獲、貪圖享樂、崇尚暴富的錯誤觀念,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切實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首要任務,以時不我待、不負韶華的精神狀態,讓勞動教育擁抱立德樹人的美好春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習近平在烏魯木齊接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代表向全國廣大勞動者致以「五一」節問候[N].人民日報,2014-05-01,(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田鵬穎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paJh3EBnkjnB-0zVMf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