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推進科研評價體系建設

2020-04-28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鼓勵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讓真科學回歸社會,真正讓科學資源與人類經濟和生產生活相匹配融合,最終帶動中國科技創新與進步。

《意見》的出台對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凈化學術環境、優化學術生態再一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對於應如何建立科學的科研評價體系,《意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是要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產出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以論文發表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同時,不能完全拋開論文這一重要的評判標準,不能搞簡單的「一刀切」。對此,《意見》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等不同科研類型,提出今後進行分類評價工作的側重點,以及論文在其中的不同權重作用。

二是要完善學術同行評價。目前,同行評價是科研管理部門進行科研評價的通用做法。因此,要充分發揮同行專家的作用,使其能夠提供正確專業的評審意見,並要保證評審過程的科學嚴謹。為此,需要建立評審專家評價信譽制度,不能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代替專業判斷。同時要嚴格遵守迴避原則,以保證評價工作的客觀公正。

三是要規範評價評審工作。對於評價評審工作,要從數量上進行精減,大力減少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事項。要在充分聽取相關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意見的基礎上規範評價指標。要精簡優化申報材料,不再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並推行代表作評價。要對評審對象進行合理分組,遴選合適的專家,實行同行評議制度。

《意見》明確指出,要破除「SCI至上」。破除「SCI至上」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出版問題,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它不僅關係到我國的評價體系構建和人才隊伍建設,更關係到國家科學文化自信的樹立。破除「SCI至上」不等於拋棄SCI,更不等於拋棄論文標準。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在對《意見》解讀時,對於論文的創新價值、發聲作用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他強調,在進行學術評價時,不能簡單以SCI論文相關指標來判斷作品的學術貢獻和創新水平,並應在各類科研評價中科學合理地使用相關指標。由此可見,要保證評價工作的客觀公正,關鍵是要著力推進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建設。而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在貫徹落實《意見》要求的基礎上,還需要我們切實做好以下具體工作。

一是設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標準,完善職稱評審代表作制度。完善職稱評審代表作制度,要糾正當前學術研究領域出現的「只重數量、不重質量」的錯誤,在分類人才的基礎上制定標準。以專業或職稱作為基本單位,按照工作內容和職業屬性對人才進行分類。以此為基礎,適當放寬除專著、論文外的各專業領域代表作的範圍,建立評審代表作清單,將人才的代表性成果作為評審的主要內容。

二是在科研評價過程中既要注重過程評價,又要強調結果評價。當前對科研成果的評價,通常是以發表了多少論文、發表在什麼類型的國際期刊上或者影響因子為多少等作為評價指標。這種以「第三方」作為評價權威的判斷標準不僅使我們喪失了評價權,還使得相關部門對科研成果的內容和實際效果喪失了有效監督。因此,應當把關注點轉移到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應用性上,把對科研成果的結果評價適當納入評價體系中,從而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性和務實精神。

三是打破單一的同行評議的評價方式,採取同行評議與量化方法相結合的科研評價方法。目前,我國科學文化和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尚不健全,因此單一的同行評議的評價方式不適合大規模推廣。對此,可考慮適當借鑑英國和挪威等國的相關模型,建立健全國家科研信息管理系統。在同行評議的基礎上,將科學的量化指標作為客觀的評判依據,不僅使得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平,也為不同層次的科研管理人員開展基於績效的研究資助活動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撐。

四是進一步建立並完善專家評審資料庫,科學優化專家評審機制。為保證專家評審公平公正,應完善現有專家評審模式,建立健全開放多元的國家專家信息資料庫,提高專家隊伍門檻,不斷推進高素質專家隊伍建設。同時,專家遴選應考慮其科研水平和品行操守,二者缺一不可。此外還需深入推進精細化評審,並加強異議處理制度和可追溯、可撤銷的評審機制建設,進一步優化專家評審機制。

五是創新人才管理服務方式,把人才評價和人才的發現使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有效地使用人才,提高人才的使用效能。因此,對不同專業類別的人才和行業急需緊缺人才,要根據不同人才的特點進行評價考核,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和定期考核考評制度,將考評結果作為分類評價的參考依據,進一步保證人才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科學的評價體系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在各項政策制度保障下逐步推進各項基礎建設工作。因此,我們應在《意見》及相關文件的指導下,樹立正確政策導向,繼續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工作中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更好地為我國的科研建設和人才培養服務、為國家教育科研發展戰略服務,從而增強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民族文化自信,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鍾慧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sZ_x3EBnkjnB-0zMU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