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及海南,會想到什麼?可能是擁有陽光沙灘的三亞,也可能是滿足口舌之怡的熱帶水果,甚至是椰子樹下皮膚黝黑嚼著檳榔的原住島民……
有這樣一說,海南有三寶,黎錦、海瓷、花梨。黎錦是海南的黎族織錦,宋代時就在內陸暢銷;海瓷是各時代商船觸礁隨船藏於深海中價值不菲的瓷器;而花梨則是海南黃花梨,海南獨有的自然造物,如今的傳奇之木。
關於黃花梨,有諸多稱謂,如今傳播最廣的是「海南黃花梨」。這樣一個名字,從構成上足以看出歷史演變中人們對這一木材的珍視——其中的意味便是海南島的黃花梨木是絕無僅有的。
目前,對海南黃花梨的產地已經形成的一致共識是,只有產自海南本土的降香黃檀才是真正意義的海南黃花梨。據林科院專家楊家駒介紹,海南的黃花梨出自海南島,在道理上與檀香紫檀產自印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在沒有科學公示之前,無論其他木材與海南黃花梨在木性上如何接近,兩者也不能等同看待。
海南黃花梨的這種排他性,楊家駒認為是由海南島獨特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決定的。這直接導致了即使是同緯度的其他地帶,也無對其複製的可能性。
世居于海南島的黎族人,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將海南黃花梨分為「油格」與「糠格」兩種,這可謂憑經驗得來的依據。所謂油格,主要是指產自於海南島西部顏色較深、比重大而油性強的黃花梨心材;而糠格則主要是指產於東部、東北部淺色的油性稍差的黃花梨的心材部分。黎族人對海南黃花梨的這一區分當然是一種更加細化的標準。如果我們將它代入到海南島的地理環境中尋找原因的話,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海南島西部多山地,而東部和東北部則是海拔較低的丘陵居多。一島之內尚且如此,相比之下,同緯度的其他地帶上的差異也就不再難以理解。
沿著這一思路,海南黃花梨人工林與野生海南黃花梨的不同,也隨之變得明朗。「人工林是人工干預自然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它改變了木材的性質。定期灌澆、施用化學肥料等人為因素讓樹木的生長速度加快,幾十年即可成材。這是造成人工林與高山上完全暴露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的野生木材不同的主要原因,結果是人工林的密度疏鬆以及其他木性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