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這一代,無處安放的焦慮~~|心理諮詢

2020-03-24     心之愛心理諮詢

授權轉載自 | 愛學習的傑瑞媽(ID:Jerry_love_math)


傑瑞正在經歷小升初~~

從一年級的焦慮媽媽成功轉型後,現在似乎又在經歷第二次的焦慮挑戰~~ 不同的是,媽媽的成長,很快讓出現焦慮的孩子從負面消極的情緒中走了出來。

今天就來侃侃,傑瑞媽是怎麼理解焦慮,以及面對焦慮情緒的~~


焦慮是環境的產物

當你開始意識到:「我是不是太焦慮了?」,那麼恭喜你!說明你一定能成功的從焦慮情緒中走出來! 怕的是你並不知道自己是否焦慮,哪怕是已經被負面情緒包圍,影響到旁人,仍然覺得「我都是為了他們好!」

媽媽總是因為孩子的學習而焦慮,那不是你的錯,更不要以為只有自己陷在焦慮情緒里!事實上,密集式育兒的現象,是全球現象, 你的「苦逼戰友」遍布世界;如果很不幸,你正身處上海,可能你要面對的焦慮壓力會更大一些~~

既然是大家都在擔心的問題,又有那麼多的同伴有著一樣的擔心,強大的戰友聯盟多少會帶來一些安慰,更多應該是思考哪些家庭成功走出了焦慮漩渦~~ 我很慶幸,當我意識到焦慮正在危害自己和孩子時,一切都還來得及~~

希望我的一點填坑的思考,或多或少會對您有所幫助!

父母的焦慮

《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過去的舒適感和平和感在今天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中變成了焦慮感和急切感~~

我們,為何總是焦慮重重?

焦慮--和客觀因素息息相關,比如遇到了危急的情況,難以預測的事情就會有的情緒,其中包含有著急、挂念、憂愁、緊張、恐慌和不安等成分。


焦慮,對於不確定的未來的一種過激反應。

--維基百科

我們都要明白,焦慮情緒是具有普遍性和時間性的。 基於這樣的認知去思考家長的焦慮從哪裡來?

焦慮 = 不確定性 × 重視程度 × 壓力感

【不確定性】對未知的不確定而產生的恐懼。 對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總是存在或好或壞的兩面性,但是在如今競爭激烈,缺乏安全感的環境里,更多焦慮的家長會選擇更悲觀的預期,這樣的不確定性和恐懼心理正在不斷加重家長們的焦慮情緒,也在不斷地傳遞給孩子們~~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教育論壇都在提倡,讓家長學習如何給到孩子更好的教育,如何給孩子賦能?正確的思考和面對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才是解決當下焦慮情緒的良藥。

【重視程度】對孩子表現的心理預期過高,設定的結果過於追求完美,對自己付出的心血總是希望快速得到反饋和收穫,這樣的關注程度,不僅會讓自己焦慮,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表現,惡性循環就是這樣產生的~~ 家長需要的不僅僅是耐心,還需要很多語言上的技巧和思維方式的轉變~~

【壓力感】現在的父母,面對孩子需要關心全面發展的培育、學習成績的穩定上升、望子成龍的期許和性格成長的擔心;面對家庭您肯定也會面對教育理念的分歧,上有老下有小的精力匱乏,經濟壓力和夫妻關係的窘迫,考驗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感,更多的是智慧;面對職場跨進35歲現象後的職業瓶頸、職場壓力、身體焦慮等等都在四方八面形成各種壓力給父母帶來大喘氣的焦慮感~~

這些無需迴避,每個家庭每個父母都在面臨一樣的環境~~

不要拒絕面對,一切都源於自然。

孩子的焦慮

孩子自己本不會焦慮,更多的是來自外在影響~~

【家庭影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中的生長是對自信心最大的傷害, 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傷心,孩子會覺得為何自己的父母更喜愛別人家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情緒的傳染:孩子的焦慮來自家長自己,白天的壓力和情緒還沒有調試好回到家裡,看到孩子所做或正在做的不是自己所想像中的,可能就會大機率的暴怒,孩子感受到的是家長的焦慮與不理解~~

【學業壓力】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同學間的互相比較、家長過高的期望~~都在給孩子已經繁重的學業增加不同程度的外在壓力~~

【人際關係】學校也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師生之間,面對老師的批評,頂嘴、衝突、逃避都會加重師生關係的焦慮程度;同伴之間,校園欺凌、排擠孤立、取笑模仿都會加重同伴關係的處事焦慮;不要以為孩子都不懂,不願意說並不代表著沒事,孩子心理埋藏的疑問也在激化焦慮情緒~~

焦慮的根源

焦慮的根源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指個人將自身動力、能力、信仰和歷史進行組織,納入一個連貫一致的自我形象中。

它包括對各種選擇和最後決定的深思熟慮,特別是關於工作、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承諾等方面的內容。

孩子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了解到

「我是誰?」

「我要幹什麼?」

「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形成自己的正確認知,且這個認知是穩定的,是經過成長磨鍊,並確定這就是我想要的自己。

孩子在尋找自己的「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中,並非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作為家長,特別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也要學習了解在孩子尋找同一性過程中不得不經歷的困難,以及我們需要給予的幫助。

「同一性獲得」

經過自我探索,獲得了自己想要幹什麼的信念。而這個信念成就了孩子自己的夢想,擁有夢想的孩子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理解。也許有的孩子會選擇父母無法理解的行業作為夢想,比如近幾年特別流行的電競、直播、網紅、寫手等等,更多的父母會認為這樣的夢想不切實際,採取更多的是打壓和控制。其實,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先確定孩子是否經過探索,經過深思熟慮,並採取了積極的學習措施去助力自己的夢想,如果我們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先要做的是對努力的肯定和鼓勵! 一味的打壓和控制帶來的是孩子的焦慮增加,目標迷茫~~

在青春期,孩子能夠獲得自我同一性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也是需要被保護的。

「過早自認」

未獲得自我探索,就獲得了同一性。一路上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沒有努力沒有爭取的過程,而是一路上過度依賴並嚴格按照父母的設定去走,子承父業是過去的價值觀,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不是唯一的路,更不是最佳的選擇~~

「同一性延緩」

今天關注一個帥帥的警察,要當警察;過幾天在醫院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很有權威性,又想放棄警察,改當醫生吧;再過幾天,看到幼兒園的老師又唱又跳,快樂遊戲,又想當幼兒園老師了~~ 這就是「同一性延緩」,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同一性延緩的孩子在青春期比較叛逆,但是在未來的夢想選擇和實現上,又是占優勢的。 因為孩子越叛逆,對好奇的事情就會保有新鮮感和好奇感,這往往對孩子在確定自己的信念和夢想時是有幫助的。

「同一性擴散」

對於三個問題沒有思考,看似無憂無慮,其實是一種逃避,對於孩子未來的自我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於探索自己,思考自己,更多需要家長的關心,幫助和引導,儘早讓孩子找到「自我同一性」是解決焦慮負面影響的關鍵。

看到這裡,家長也不用擔心,更無需對號入座。 早就有研究表明,更多的青春期孩子是處在「自我同一性延緩」狀態,也就是說更多孩子還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 「過早自認」和「同一性擴散」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焦慮狀態,更需要父母的幫助,在尋找自我同一性的路上,父母給予的支持會讓孩子更加安心,同時面對校園壓力的時候,要更多關注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們意識到,即使受傷了,還有父母在,家和父母是可以給予力量的。

家長應該如何緩解焦慮

焦慮其實並不可怕,真正有害的,從來不是焦慮本身,而是我們認為「焦慮有害」的想法。

一、接納焦慮

在心理學中,「接納」是個非常重要的詞,是一種心理狀態的描述;父母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現狀,要允許自己有焦慮的情緒,允許自己因為一些事情而感覺到焦慮~~ 要接納焦慮情緒不是僅僅靠事情的解決來消除的~~

二、調整認知,轉變觀念

成年人是有自己的價值觀的,在面對事情和處理事情會有自己的一些主觀意識附加在自己的行為上。在面對焦慮這件事情上,父母怎樣去看待這份焦慮和怎樣去處理焦慮也是很重要的。

「明天有個重要發言~~」 我很緊張,焦慮不安~~

這時的你是不是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保持良好的狀態,準備的發言稿再做一次校隊~~ 這就是調整和轉變的過程,接納焦慮的存在,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準備重要發言上~~

「孩子馬上就要期中考試了~~」 我很擔心,看著孩子不緊不慢,又開始焦慮~~

與其在孩子面前做焦慮臉,不如採取一些轉變的行動,睡前溫一杯牛奶,告訴孩子:相信你,明天一定會考出好成績的! 或者與孩子一起溫習一下需要背誦的文章或易錯的習題~~

所以想送給每位家長一句話:

良好的疏導,才是正確應對焦慮的態度。

「擔心家人會不會生病,老公會不會出軌~~」 開始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焦慮不安~~

對未來可能發生,現在尚未發生的事情陷入焦慮情緒,不僅當下沒法去解決一件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還會因此傷害到自己、自己的另一半和家人,這樣的擔心也在影響著孩子對未來的判斷~~

「孩子現在學習不好,未來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我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又開始焦慮~~

既然對未來有期許,更應該將有限的精力放在當下的努力,父母需要告訴孩子的不是」現在不努力,未來沒前途「,而應該是」現在的每一份努力,未來都會帶給你更多的回報「~~

所以想送給每位家長一句話:

「焦慮不會化解明日之痛,只會消解今日之歡。」

三、專注當下

面對焦慮,需要先學會「接納」,開始「轉變觀念和認知」,再就是要「專注當下」~~

以孩子在你面前玩遊戲為例, 你看到孩子專注開心地玩著遊戲,也許你很不開心,開始煩躁,可是你是否有發現,當孩子專注於遊戲世界,與同伴一起打擊敵人的時候,孩子是沒有焦慮情緒的~~ 對於你是否也可以放下片刻的焦慮,加入孩子們一起,共同打擊「敵人」,通過一場勝利來享受當下的愉快呢~~

當然,也會有父母說「我怎麼可能與孩子一起玩遊戲?我都焦慮的不行了,孩子一點都不知道上進~~ 我還能坐下來一起玩遊戲嗎~~」

如果緊張的焦慮情緒壓得你透不過氣,可以嘗試每天花30分鐘去思考自己覺得焦慮的事情,要認真去想,專注去想,想到所有可能的結果,選取最壞的結果問自己:可以接受嗎? 當有一天你開始接受預設的最壞結果時,你會發現自己沒有那麼焦慮了!

30分鐘即停止思考焦慮,打斷思路,轉而去做當下可以做的事情上面,哪怕只是站在遠處觀望~~

如何幫助孩子緩解焦慮

父母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比父母本身是做什麼的更重要

一、家庭氛圍最重要!

相信每個人都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會有多大~~ 今年國慶的閱兵和晚上的民眾大聯歡,舉國歡慶的氣氛下,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了濃厚愛國氣氛的感染~~ 在愛國氣氛的渲染下,你心中的愛國種子就會被點燃~~ 在每個家庭里也是一樣的!

情景一:

「寶貝,放學了,快看媽媽給你做了什麼好吃的?」

「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要跟爸爸媽媽分享嘛~~」

「我們打會球,再作業吧~~」

情景二:

「回來了,今天考得怎麼樣?」

「別聊天了,趕緊做作業吧,要不然晚上又要拖到很晚了」

「還約啥同學玩啊,作業做的玩嗎?不做完不許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營造了完全不同的家庭氣氛,父母說出的話是讓孩子覺得開心還是緊張,孩子是願意分享還是被動沉默~~

父母狀態的起伏,會對孩子焦慮程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們需要給到孩子有力量,積極的,正面的語言來激發孩子的潛力,幫助孩子走出焦慮情緒的氛圍~~

二、引發孩子焦慮的第二點是,父母將更多的精力關注在孩子當下的問題上。

父母總是把當下一個時點的狀態,拉長做判斷。當下孩子正在與同學玩著遊戲,父母會認為孩子未來就只會玩遊戲~~

事實上,孩子的成長不是僅僅在一刻,不是當前的一個月,不是所處的這一學期,更不是局限在當年~~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認知到,孩子的成長是每個點連成了線,雖然不是一帆風順的,肯定是曲折向上的,經歷停滯,經歷退步都是正常的過程~~ 這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看當下的孩子, 我們要相信孩子在成長~~ 當下的問題僅僅是孩子漫長人生經歷中的一小點!

孩子當下的成長是一個「點」,他們的發展是一條「線」

看見孩子學習成績好,我們才相信他/她未來會成才~~

看見孩子喜歡玩遊戲,我們會傾向相信耽誤學業,不思進取~~

為什麼我們不去相信自己的孩子會變好呢?

作為父母,當自己出現狀態不好的時候,也需要時間去做調整,孩子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僅僅針對看見的才去選擇相信,更要學會去信任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向善向上的願望,需要父母給予的就是推一把!相信相信的力量!

三、不要針對不可控的事情而焦慮

學業量的增加:這是趨勢,也是每個孩子都在面對的。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理解並接納正常的學業壓力以及需要花費在學習和作業上不斷增加的時間~~

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很少有孩子能夠自我調整到最佳狀態,更多的還是需要父母的幫助,特別是建立良好學習習慣的能力~~

與同學相處不好,老師不喜歡:我們要讓孩子理解,沒有人可以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都高興,要先做好自己,要做到正確的明辨對錯;結交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努力更重要!

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


愛學習的傑瑞媽(ID:Jerry_love_math):一個專注親子共學的知識平台。這裡有數學之美的思維分享;有專業且豐富的英文閱讀書籍及閱讀指南,填過坑的親子教育經驗分享,富有正能量的親子溝通技巧,為每一個家庭構建高質量的親子共學環境,培養孩子終身的成長性思維能力,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ebbDXEBfwtFQPkdUg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