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幼兒園去小學化?在幼兒園要學什麼?家長心裡要有數

2020-09-15   淘媽育嬰

原標題:為何要幼兒園去小學化?在幼兒園要學什麼?家長心裡要有數

文|淘媽

上周六,一位媽媽在群里發了幼兒園給孩子留的周末作業,群里的媽媽看到後炸了鍋。媽媽們都表示這作業要求應該是小學的水平,根本就不是小班的孩子應該做的。作業分為語言、數學、音樂、英語四大部分,其中語言部分要求孩子複習認字卡;英語部分要複習單詞和問候語(淘媽截了部分圖)。說實話,淘媽看到這樣的作業也有些震驚。

像淘淘的幼兒園,沒有固定的教材,開學半個月沒發一本書。老師都是在平時和孩子玩耍、活動的時候教孩子一些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是我當初選擇幼兒園最看重的一點。近幾年幼兒園去小學化的說法吵得沸沸揚揚,可還是會有很多幼兒園讓孩子提前學習了小學的內容。為什麼會有幼兒園去小學化的說法?在幼兒園到底該學些什麼呢?每位家長都應心裡有數。

幼兒園小學化的5個方面

我們所說的幼兒園小學化,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

教學內容小學化:老師教授的內容主要是聽、說、讀、寫、算、譯、拼。

教學形式小學化:例如機械地教孩子1+1等於幾,2+3等於幾。

教室布置小學化:教室里的桌子是一排一排整齊擺放的,像我們上學時那樣。

評價方式小學化:看一個孩子好不好,就從孩子會不會口算,認得字多少,會不會說英語等方面來評價。

生活方式小學化:孩子們平時在幼兒園主要就是學習後參加考試,參加各種競賽和評比。

其實教育部早在2011年就明確指出: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化的教育內容,幼兒園不得提前進行各種活動來強化訓練學習,不得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

為什麼要幼兒園去小學化?

很多家長都不理解「孩子在幼兒園不多學點知識,到了小學能跟得上嗎?」甚至有些家長,就因為幼兒園不教授小學的內容,認為學校不好,什麼都不教,然後選擇轉學。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每位家長都要心裡有底。

1. 從情感角度來看

孩子上幼兒園的3-6歲,正是愛玩的年紀。如果不讓孩子玩,乖乖坐在那裡學知識,參加考試,這無異於剝奪了孩子的童年。這樣的孩子童年是不快樂的,會少了天真和爛漫。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小學化的幼兒園和學前班是摧殘兒童的集中營。現在看來,這話說的很在理。

2. 從生理角度看

幼兒園的孩子都處於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比較弱,大腦很容易疲勞。而過早地讓孩子進行規範性學習,對孩子的肌肉、骨骼的發育都不利。同時也可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給孩子的健康帶來危害。

3. 從認知發展的角度看

學齡前的孩子大腦和身體發育都不完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很少有孩子能坐下來進行規範學習的。孩子還不具備學習小學知識的能力,家長或幼兒園就強迫孩子去做,這和拔苗助長沒什麼區別。

4. 從興趣角度看

相信沒有哪個幼兒園的孩子會對認字、算數、學拼音感興趣,他們的主要興趣點還是玩。而太早讓孩子學習這些知識的話,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早早地就扼殺了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

5. 從人格角度看

讓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去學習小學的內容,難免會產生挫敗感。因為孩子發現學這些東西太難了,會覺得自己很「笨」,從而喪失自信心,變得自卑。

幼兒園應該學什麼?

這個時候又會有很多家長產生疑惑:不讓孩子學習小學的知識,那要學什麼呢?總不能玩3年吧?當然不是了,在幼兒園,讓孩子具備幼升小的能力,比提前學會小學的內容重要多了。

1. 自理能力

有些家長覺得自理能力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反正孩子大了該做的就都會做了。但實際情況真沒你想的那麼樂觀,有多少缺乏獨立能力的孩子,上了大學都不會洗衣服。在幼兒園,老師會教孩子們自己穿衣、吃飯、如廁、整理床鋪,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要知道,一個自理能力越強的人,越容易適應新的環境,也會越自信。

2. 良好的習慣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皆教育。老師會在日常的生活、活動中教會孩子講衛生、講禮貌、愛運動、有良好的安全意識。這些好的習慣,能為孩子未來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3. 學習能力

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比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更重要。而3-6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幼兒園老師會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想像力,讓孩子在遊戲中就能學到知識,還能培養起學習、探索的能力。

4. 社交能力

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出身社會,社交能力都是很重要的。在幼兒園,老師就會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和小朋友相處,產生矛盾該如何正確處理。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會掌握良好的社交能力。

淘媽說:幼兒園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在幼兒園學到的東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提前教授小學的內容,就違背了孩子發育的規律,好比是建的空中樓閣,終究是難以長久支撐下去的。對於幼兒園小學化,你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