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周公吐哺」里,「哺」是什麼?

2019-05-05   談藝錄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請看「哺」字詞條加粗內容,其他無興趣內容可略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2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哺」和「味」。兩個字均屬《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

1、。讀bǔ。《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哺,哺咀也。從口,甫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玄應引許《淮南》注曰:『哺,口中嚼食也。』」哺的本義是咀嚼;泛指吃、喝。比如《後漢書.趙孝傳》:「弟季,出遇赤眉,將為所哺。」李賢注說:「哺,食之也。」那時天下亂,人吃人,所以說被赤眉軍抓到,就「將為所哺」。

(赤眉軍起義)

又比如劉禹錫《武夫詞》:「昔為編戶人,秉耒甘哺糠」過去曾經是個普通的老百姓,手執農具甘心吃粗糧。

本義之外,哺還有三個意思:(1)鳥飼幼鳥。《爾雅.釋鳥》:「生哺鷇(kòu),生噣,雛。」鷇的本義就是由母鳥哺食的幼鳥。郭璞《爾雅注》:「鳥子須母食之。」由母鳥哺食的幼鳥稱鷇,能自行啄食的幼鳥稱雛。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有:「凡含物以飼曰哺。」

(母鳥哺幼鳥)

再比如陸遊《燕》:「初見梁間牖戶新,銜泥已復哺雛頻。」其中的「哺」,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這個用法又引申為喂食,比如成語嗷嗷待哺,原指小鳥飢餓時叫著,等待母鳥來喂食。用來比喻飢餓時急於求食的樣子,也比喻處境極為困難,亟待救濟和援助。一般多用於形容災民飢餓的慘狀。

(2)口中所含的食物。《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大意是:嘴裡含著食物玩耍,拍打著肚子遨遊。《漢書.高帝紀》:「漢王輟飯吐哺。」顏師古注說:「哺,口中含食也。」關於這個吐哺的典故,最著名的還是周公吐哺,周公吐哺也是成語,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大意是:(周公)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後來「周公吐哺」就成了在位者禮賢下士著名的典故。

(周公廟的周公像)

(3)小兒氣結病。《釋名.釋疾病》:「小兒氣結曰哺。哺,露也。哺而寒露,乳食不消,生此疾也。」

哺的小篆寫法如圖:

(哺的小篆寫法)

2、。讀wèi。《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味,滋味也。從口,未聲。」形聲字。本義是舌頭嘗東西得到的感覺。比如酸味、甜味、苦味。比如《孫子.勢》:「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大意是:基本的味道不過五種,但由這五種味道烹制出的各種佳肴卻數不勝數。

(五味佳肴)

本義之外,味還有很多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品嘗;辨別滋味。比如《老子》恩施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味無味。」(這一句的味無味,有本作「知無知。」)大意是:把沒有作為當作作為,把沒有事情當作事情,把沒有認知當作認知。

(2)菜肴。《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吃飯不吃兩道以上的菜肴,坐不坐雙重的座席,形容極度節儉。

(3)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比如:香味;臭味。現代漢語,舌頭嘗是味覺,鼻子聞叫嗅覺。

(味覺與嗅覺)

(4)意義,旨趣。比如《紅樓夢》開篇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誰解其中味)

(5)用作量詞。比如:一味藥。

味的小篆寫法如圖:

(味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5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