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吳昌碩是現代篆刻的「活字典」,所以,我們學習篆刻,應當把吳昌碩的印譜作當作「課本」,一方一方仔細研讀。
今天讀一方吳昌碩的印,就是這方「丁仁友」:
(丁仁友及邊款)
這是吳昌碩大師刻給丁仁先生的。依邊款「庚子六月八日擬漢鑄印,昌碩。」所說,這方印刻於1900年六月八日(月份是舊曆),這是光緒二十六年,這一年吳昌碩57歲,此時他的印風已進入成熟期,我們知道,登峰造極並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那是他69歲之後的事情。
(丁仁照)
丁輔之(1879-1949),近代篆刻家、書畫家,原名仁友,後來改名仁,字輔之,號鶴廬,後以字行。浙江杭州人(正經的杭州土生土長),是晚清著名藏書家(號稱「八千卷樓主人」)丁松生的從孫。1904年,丁仁與王禔(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發起創辦西泠印社於杭州孤山,社址就設在丁仁幼年讀書之處。十年後,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為首任社長,足見丁仁與吳昌碩的交情。
(西泠先賢,右三為丁仁)
(這是一張著名的老照片:老西泠印社創始人丁仁、王禔(右三)與印社早期社員高絡園(右一)、高野侯(右二)、葛昌楹(左二)、俞人萃(左一)在一起研討印學。)
正如邊款所說,這是一方擬「漢鑄印」印風的印作,我們來詳細看看這方印——
「丁仁友」的妙處
這方印的妙處至少有三,兩處在章法,一處卻在刀法:
1、 突出的疏密章法。這方印一眼瞧去,最突出的章法就是「丁」字下方的大空。白文印有這樣的大塊「紅地」,當然首創於古代璽印,比如漢印里的:
(漢印:漢丁零仟長)
但三字印的大疏密最突出的印例卻來自於趙之謙,比如:
我們看,不管是第一字還是第三字疏,趙之謙的做法都是「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密的地方,想盡辦法讓它更密,疏的地方讓它更疏。突出的竅門就是在三字之中,筆畫最少的一個字獨占一半印面,以構成最突出的疏密對比,這樣更醒目,更具強衝突效果,虛實明顯。
趙之謙還有包含「丁」字的印,就是那方更著名的印「丁文蔚」:
(丁文蔚)
對,趙之謙也是將筆畫最少的「丁」字獨占一半印面。
往深處考慮,「丁」字下部的空地,與「文」字上部空地形成了明確的呼應。吳昌碩深究趙之謙的疏密之法,當然也會把這些方法用到自己的印中,於是,有了這方「丁仁友」三字印,丁字最疏,占了一半印面:
(丁仁友)
更一樣的是,丁字不但獨占了一半印面,還把它的下垂長豎又加了細化處理,刻成最細的筆畫(這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的逆向思維),使疏處更疏,疏到極致。
2、精細化的呼應。對,這是這方印章法上的又一妙處,「丁」字下部的大「空地」與「仁」字處的「空地」對角呼應。這很高明,但卻是抄趙之謙的。因為上面我們說了,趙之謙在「丁文蔚」一印里,也用這種呼應。
但吳大師的呼應之法用得更妙:這方印,不僅疏處兩角呼應,密處兩角同樣呼應,方法是「丁」字頭部的處理。吳昌碩在大部分情況下不會這樣處理「丁」字,他會將「丁」字頭部處理成一個大「釘頭」。比如這兩方:
(吳昌碩最平常的丁字)
但是在這裡,他將「丁」字頭部處理成了「綿羊角」的樣式,由此變成了五個豎畫,與「友」字的六橫形成「實」的呼應(即白文文字密的呼應),如圖:
(兩組呼應)
我們談到呼應,其實是章法方面除了疏密之外的又一重要審美元素。在三字印里增加呼應,實在不易做到,但這方印里,卻在細微之處彰顯精妙。
3、鑄印的「書寫意」。不能忘了,這方印吳大師說是要「擬漢鑄印」的,漢鑄印的線條特徵有銅材料的「鈍感」,不見鋒芒,卻渾厚意味十足,這種渾厚意味恰與書法中的中鋒意味相通,因此,鑄印一般是中鋒線條。
在這方印里,即便是筆畫最細的兩處,吳大師也以雙刀鐫刻出中鋒細線(尖鋒線),絲毫不露圭角、不顯鋒芒,穩穩的中鋒線。
(兩處尖鋒細線)
不過,擬鑄印法這一條是這方印的單一特徵,並非大部分三字印的共性特徵。
總結一下
三字印的處理,緊要之處在於章法(其實不管是多少字的印,章法在眾多技法中都有重要的統馭作用),三字印的章法又有其個性化的創作技巧,分別為: 1、將筆畫最簡單的字獨占印面一半(當然,藝術有多樣性,這並不是法則,只是技巧); 2、儘可能增加細節性的審美元素(比如呼應),增加一方印的可讀性、耐讀性。
篆刻是「縮龍成寸」的藝術,即使是內容不多的三字印,也需要往細處經營。
(【布丁讀印】之6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