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篆刻:技法(2)——篆法

2020-05-20   談藝錄

原標題:零基礎學篆刻:技法(2)——篆法

這一節我們說篆刻技法的第二部分:篆法

所謂的篆法,指的是以字法為基礎,結合篆書的藝術特點,根據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

既然是篆刻,往簡單了說,就是先「篆」,然後再「刻」。

一個小問題: 為什麼篆書最適合鐫刻印章?

這裡要先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篆書最適合鐫刻印章,並由此形成了一門形式獨特的藝術門類呢?

很簡單,是因為篆書書體特有的可塑性特性決定的,在印章里,篆字可以拉長、壓扁、改變方圓,以適應任何不同類型的印面空間。比如言字的變形:

(言字的篆法變化舉例)

這是其他任何一種字體所無法滿足和適應的。比如隸書有波挑,楷書有頓挫,行草欠缺秩序,它們都不符合規整的印面,如果用這些字體,勢必要添加額外的工藝樣式,比如花紋、比如粗重的邊框、比如相應的花押圖案,如果這樣操作,印章就走向工藝化了,經典些的樣式如元押:

(元押里的行草書)

因此,從戰國古璽開始,一直到明清文人篆刻,人們都選擇了篆書作為印章的主要文字素材。

篆法與字法的區別

上一節我們說字法,字法簡單,一句話:字法是選擇正確統一的篆字入印。

戰國到漢代的印經典,經典之處首先在於它們的入印文字字法是過硬的,經典的。要知道,這時期的古人基本不考慮字法,因為他們熟悉篆字,因為篆字就是他們的生活用字,亦或者他們對篆字不陌生,如果需要鐫刻或鑄造一方印章,他們只需要把日常生活用字放到印面就完成了,於是有了樸素自然的戰國古璽印,如圖:

(戰國古璽實物)

於是有了端方平正的漢印,如圖:

(端方平正的漢印)

但古璽印和漢印中又有一部分品質絕佳的璽印,它們跟普通的璽印不同,它們看上去更美,美的基礎,是這些印里的篆字的篆法更美。這些篆法的調整,基於古代匠人最樸素、最原始的審美,比如這方「太醫丞印」的「太」字與「大將長史」的「太」是同一個字,但篆法不同,除了要配合章法外,起作用的主要是這個字的篆法調整,調整完之後,整個印面才會呈現比較「美」的效果。

(不同的「大」字)

顯然,這兩個字最大的差別是線條的直、曲與長、短。這種差異,叫篆法的差異。注意,不要去想其他字的關係,那是章法要處理的事情,下一節再說。後來,到了唐宋元以後,隨著印章印面的擴大,人們不斷地把入印的文字進行筆畫上的盤疊,這實際上也是篆法的改變,於是有了「九疊印」,餘下的就只剩下工藝化之美了(所以我們在從「師法古印」這個角度去學習篆法時,要儘可能地摒棄這種工藝化傾向的篆法)。

(九疊印里「印」字的篆法)

其實,這正是吾衍《三十五舉》中所說的「妄意盤屈,且以為法,大可笑也。」

總之,篆法解決一個問題,就是這些符合字法的篆字,在入印之後好看不好看,「美不美」。這跟字法有本質區別。如圖:

(字法與篆法的區別)

篆法美的標準是什麼?

如果篆法的問題是解決入印文字美與不美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篆法美的標準是什麼?篆刻人應當如何找到這個「美」?

關於美的標準,最難確定,因為「情人眼裡出西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所以這才有了不同的印風,也就有了不同的篆刻流派,所謂不同的「流派」,所謂不同的「印風」,其底層實際上還是審美的差異。以斑駁蒼古為美,於是有了吳昌碩的流派;以光潔雅正為美,於是有了黃牧甫的流派。大家審美各不相同,於是流派紛呈。

那有沒有什麼是可以借鑑的審美樣式呢?

有。1、古印章;2、書法;3、古器物與大自然。

一、向古印章取法。其實不用多說,大家都明白,這實際上對應的學習方法是「印中求印」。那些經年流傳下來的古印章,有大量的精品,其中保留有歷代匠人與文人的審美積累,包括字法、篆法、章法、印式的積累,它們是經得歷史考驗的「美」。向它們討法,也是學習篆刻最基礎、最底層的學習審美的方法。因此,我們在這套文章里,配合了500方古璽印與明清印人作品的臨摹樣本。

(漢印里的經典)

二、向書法取法。這也不用多說,其實就是「印從書出」,我們建議所有的篆刻學習者在學習篆刻的同時,加強書法的訓練,因為書法與篆刻最終都是文字線條的藝術,文字美,線條美,才有可能進一步達成刀法美,篆刻美。自鄧石如起,清代的大篆刻家們,差不多走的都是這一條道路。因此,我們在本套內容里也同樣配合了一整套的書法學習內容。

(鄧石如和他的印)

三、向古器物和大自然取法。這顯然就是「印外求印」了,自清代趙之謙之後,印人們把取字的目光從印內轉向了印外,除了書法之外,人們還向古器物取法,石鼓文字、碑刻文字、甲金文字,甚至把眼光與轉向了自然界(因為文字最早也來源於自然界),雲彩的飄動、水流的激湍,長風、大旗,日升日落……萬事萬物,都會對印人的篆法學習產生積累和沉澱,這就是審美積累。

(美麗的大自然)

當然,最後還有,不斷的讀書,因為書更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只要讀篆刻相關的書,還要讀文字學的、哲學的、文學的,總之「開卷有益」。

(【零基礎學篆刻】之3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