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原因多,新手寶媽莫自責,快來學如何找准問題「哄」好娃

2019-07-21     甜媽聊育兒

女神戚薇參加某訪談節目聊到女兒時說,當你剛剛開始有她,你的時間就不是二十四小時的概念了,你是兩個小時,每兩個小時喂奶一次,不論白天還是黑夜。除了喂奶,還有換尿布,洗澡等很多需要做的,沒有誰一上來就是一個特別稱職的媽媽,可能都是新手媽媽,但依舊要用心承擔起照顧孩子的每個細節。

戚薇談剛有女兒時的感受

人們常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大部分寶媽不管自己有多累多辛苦,都始終會把寶寶的每件事情記在心上,生怕哪裡沒有顧及到,對於寶寶的哭鬧更是敏感。很多新手寶媽本來就缺少帶娃經驗,往往寶寶一哭,自己就慌張起來,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甚至也跟著掉眼淚了。

寶寶哭鬧,都是媽媽的錯?

前段時間,馮紹峰在某次訪問時談到剛生產完不久的妻子趙麗穎,說「太太有小孩後變化有點大,似乎變得不堅強了,有時因為沒把兒子哄好,自己也會跟著兒子一起哭」。

從這句話里就能聽出來,平時看起來樂觀開朗的趙麗穎,也如廣大新手寶媽一樣,在剛生完孩子後變得更加敏感了,寶寶哭,她也哭,覺得是自己沒照顧好孩子,會自責,會內疚。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寶寶哭鬧真的只是因為媽媽沒照顧好嗎?

當然不是!寶寶沒學會說話之前,哭是他表達自身需求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寶寶哭鬧是一種表達交流行為,與媽媽是否照顧好他,沒有必然聯繫。

但這個時候,寶媽就需要先正確判斷寶寶哭鬧背後的原因,給出積極回應,安撫寶寶情緒,從而給予寶寶足夠的照顧、保護和安全感。

寶寶在哭鬧

你真的了解寶寶為什麼哭?

關於哭,百科上的解釋是: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表達或表露,亦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一般被定義為由於痛苦或激動而流淚出聲。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哭,嬰幼兒的哭更傾向於是一種傳遞信息的信號。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 出生時本能的哭

胎兒在媽媽子宮裡是被羊水所包圍的,發育中可以通過吞咽羊水來鍛鍊呼吸能力,為出生做準備。等到胎寶寶離開子宮的那一瞬間,開始吸入空氣,發出第一聲「啼哭」,呼吸系統正式開始運作。

此時本能的哭傳遞出的是寶寶健康的信號,醫院也將嬰兒剛出生時哭聲大小、是否洪亮等表現,作為新生兒評分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是出現嗆吸羊水的嬰兒,醫護人員還會使用拍打其腳掌的方法,刺激寶寶大哭,以便順利排出呼吸道中的殘留液體。

  • 生理需求引發的哭

寶寶餓了,渴了,大小便,熱,冷,著衣不當等都會引起哭鬧,目的是及時向照料人傳達自身生理需求,這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初級的生存需要。這些哭鬧常常會伴隨有一些特定的行為動作。

一般表現為:

  1. 餓了、渴了的時候,嬰兒會在哭的同時舔嘴唇,舔包被或其他靠近嘴邊東西,有明顯的尋乳反應;
  2. 大小便不舒服的時候,可能會小聲哼哼唧唧著哭,並伴隨有亂動、睡不踏實等表現;
  3. 熱了就是容易煩躁不安,出汗,皮膚泛紅,局部皮膚出現紅色小點兒等;
  4. 冷了就是打噴嚏流鼻涕,打冷顫,觸摸身體有涼感等;
  5. 著衣不當主要是新生兒包紮過緊,或衣服大小限制活動,或影響呼吸,衣物不夠柔軟,刺激皮膚引起不適等。

關於生理性哭鬧,每個寶寶的表現都會略有差異,但只要寶媽用心觀察,善於總結,很快就能找出哭鬧根源。

而且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和周圍環境的強化刺激,他們在哭鬧的同時還會加入一些獨有的發音和固定動作,這也有助於寶媽區分寶寶哭鬧需求,及時準確給出回應。

比如,我女兒餓了或鬧瞌睡的時候,她都會哼哼唧唧地哭,時不時夾雜幾聲類似「lai…nei…」的聲音,不同的是餓的時候還有拚命吃手,恨不得把手全塞嘴裡的動作,而瞌睡時是不停揉眼,抓耳朵,揪頭髮,被抱在懷裡時,臉還會在大人衣服上蹭來蹭去的,所以就很容易區分。

寶寶邊哭鬧邊吃手

  • 疼痛或身體不適引起的哭

寶寶生病或打針時的疼痛,被蚊蟲叮咬後的癢痛,或者被磕碰到、被擠壓到引起的傷痛等,都會引起寶寶的哭鬧。大部分有很明顯的前後因果關係,容易被媽媽察覺到,得到及時處理。

但是需要重點對待的是寶寶疾病引起的哭鬧,寶媽要仔細觀察並根據疾病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及時去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治療。

比較常見的疾病有:

  1. 口腔問題。因為長了鵝口瘡或存在口腔潰瘍,在喂奶或進食時產生刺激,造成疼痛而哭鬧,常伴隨著流口水。
  2. 鼻塞。有鼻塞的寶寶會因為餓了要哭著找奶吃,但在吃奶時鼻子通氣不暢呼吸受阻,需要停下來用嘴呼吸,又因張開嘴就沒辦法吃奶而哭鬧,結果就是哭哭吃吃,吃吃哭哭,來回鬧騰。
  3. 腦部疾病。如新生兒存在顱內出血或者腦膜炎感染時,會因頭疼而哭鬧,常見的表現就是一陣陣尖叫樣啼哭聲,音調高,哭聲急促。
  4. 中耳炎。常因嗆奶、喂奶姿勢不當或洗澡時防護不當導致耳朵進奶、進水所引起,寶寶會因疼痛而哭鬧,還會不由自主地去抓耳揉耳撓耳等。
  5. 皮膚折潰爛。易發生於較胖的嬰兒,因護理不當或清潔不到位,造成的皮膚表層潰爛,在被觸碰或被衣物摩擦到時導致疼痛而引起寶寶哭鬧。
  6. 肛裂便秘。寶寶排便時因大便堅硬幹燥難以排出而哭叫,有時候甚至哭得撕心裂肺,肛部甚至有鮮血滴出。
  7. 胃痛腹痛。引起腹痛的原因比較多。常見的有胃腸消化不良,腸脹氣、腸痙攣、腸套疊等,出現陣發性哭鬧,疼痛嚴重是哭聲尖而大,疼痛暫緩是哭聲較輕。
  8. 感冒發燒。這個很好理解,家中最好常備體溫計及常見的嬰幼兒退燒藥或退燒貼。

家長給熟睡中的寶寶測體溫

  • 情感交流需求引起的哭

親戚家有個4個多月大的男寶寶,上次見面聊天,他媽媽抱怨說,孩子最近脾氣變大了,以前吃好喝好就會自己靜靜地玩兒,現在喂完奶剛放下,他就渾身不得勁兒似的,踢腿亂蹬練翻身,怕他吐奶拉著不讓翻,他就哭不停,遞上他之前很感興趣的玩具,寶寶小手一推,看都不看一眼,還是哼哼唧唧地哭,給他放安撫音樂聽,他卻更加煩躁了。

聽到這裡,我忍不住直接糾正她說,不是孩子脾氣變大了,是他的需求升級了。除了吃喝,他還想解鎖新的動作技能啊!還想你陪他一起玩有互動啊!看孩子可不僅僅是「看」著他,最重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與交流。

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他們會逐步發展出情感交流需求來。在家無聊,沒人陪伴或獨自玩耍的時候也會哭鬧, 此類哭聲一般是幾聲緩慢而拖長的哭聲打頭陣,聲音較低,發自喉嚨,主要是吸引家長注意力。

因此家長要多和寶寶進行互動交流, 抱一抱寶寶,和寶寶一起玩遊戲,或帶寶寶到戶外接觸大自然,看看新鮮事物,不僅有助於轉移其哭鬧注意力,滿足情感需求,強化親子關係,更有利於刺激寶寶生長發育。

媽媽與寶寶愉快地互動交流

如何解決寶寶哭鬧背後的問題?

了解了以上基礎知識後,很多用心的寶媽已經對寶寶哭鬧的原因有了清晰的認識,也能進行簡單的區分了。那麼,該怎樣順利解決寶寶的問題呢?

  • 調整心態不要慌,冷靜應對

寶寶哭鬧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可以一邊兒對寶寶進行安撫,一邊兒迅速搜集寶寶給出的信號,整合信息作出分析判斷後,有針對性地去回應。

比如寶寶的生理性哭鬧,當寶寶被滿足後,他們很快就會不再哭了。如果是病理性的哭鬧,在醫生針對性地治療,疼痛感或不適感得到緩解後,自然也就會緩解哭鬧。

既沒生理性需求又沒有生病,那寶媽就要特殊照顧下寶寶的小情緒了,給個溫暖的擁抱、大大的微笑、柔柔的眼神或輕聲的一句「我愛你」等,可能瞬間就治癒了哭鬧中的小傢伙。

一般情況下,小寶寶對吃的本能需求被刺激後,會轉移其他方面的注意力,在他實在哭鬧的厲害,我們又無法判斷原因或暫時無法解決問題時,暫時給他吃上一個安撫奶嘴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 了解哭鬧特殊期,積極應對

寶寶的生長是動態發展的,在不同的時間段,可能會出現經常性哭鬧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只能暫時緩解,等過了這個階段自然就好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時期:

  1. 脹氣與黃昏鬧。 易引起0至4個月寶寶哭鬧的腸脹氣,根本原因是小嬰兒腸道功能發育不夠完善造成的,等寶寶長大點兒,自然就好了。而在此期間家長只能通過給寶寶做被動操、飛機抱、趴臥練習或通過哺乳媽媽控制飲食等方法來緩解。4個月以前的寶寶腹脹再加上腸絞痛,由此又可能會引發黃昏鬧,即每天傍晚時候,在固定時間都會出現寶寶哭鬧的情況,寶媽要做到心中有數,積極應對。
  2. 出牙期。6至10個月的寶寶大部分在經歷長牙階段,出牙期疼痛和不適感會引起寶寶的哭鬧,這是很常見的一個問題。寶媽可以給寶寶準備磨牙棒或牙膠,來減輕牙齦疼痛及口腔不適感。另外,長牙期的寶寶愛哭鬧還可能是由於缺鈣引起的,此階段寶寶生長速度快,對鈣的需求量大,極易引起缺鈣,家長要注意通過輔食或鈣劑及時給寶寶補鈣。
  3. 依戀及認生期。有研究結果表明,從6個月開始,嬰兒開始進入依戀形成期,直到滿24個月才能結束。這一階段的寶寶在對自己母親或照料人產生依戀的同時還要經歷一個認生期,即陌生人焦慮。與父母的分離會使寶寶產生不安情緒,陌生人的靠近會使寶寶產生焦慮與抗拒,這些都會隨時引發寶寶哭鬧。此階段的父母要儘可能地在寶寶身邊陪伴好,照顧好他,給予其充足的安全感,也可以通過鼓勵或鍛鍊的方法讓寶寶多與人接觸,幫助寶寶適應多種人和環境,減少哭鬧。

媽媽安慰並鼓勵女兒

其實,哭並不只有壞處。有科學家認為哭鬧對新生兒而言,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哭鬧時,新生兒全身得到了運動,這樣對血液循環、消化和排泄都有幫助,還能促進新生兒成長。作為新手寶媽,我們不能談「哭」變色,在積極應對寶寶哭鬧的同時,更要堅持不斷地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這樣才能與寶寶一起成長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uNEzMGwB8g2yegNDmL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