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可愛?從愛吃醋的戚薇女兒Lucky說起,來聊聊孩子們的嫉妒心

2019-08-14     甜媽聊育兒

在某親子節目先導片中,李承鉉不經意間誇讚小九會自己吃飯,並稱讚他很棒,結果自己女兒Lucky立馬就「翻白眼」吃醋了,趕緊表示並證明自己也可以一個人吃飯的,直到得到眾人誇讚才肯罷休,真是笑翻大批網友,紛紛表示「 Lucky 簡直是太可愛了!而且這模樣,簡直就是戚薇的複製粘貼版!」

打翻「醋瓶子」的小Lucky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寶寶「吃醋」的場景,也確實不少見。

比如:看見姥爺只抱弟弟,稍大點兒的「哥哥」就不樂意了,用盡洪荒之力跟姥爺大吵,巴巴地說個不停,搞得姥爺哭笑不得。

又比如:有的寶寶不讓媽媽碰爸爸,強烈表示媽媽只屬於Ta自己,結果爸媽好無奈又好笑。

再比如: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看見媽媽較長時間地盯著手機而不看Ta,Ta便會很不耐煩地想辦法用手去推掉或拍打手機,你不禁就被寶寶的超級行為和可愛小脾氣給笑彎了腰。

甚至在網上隨便搜一搜「寶寶吃醋表情包」,瞬間無數相關的真人視頻動圖便「嚯嚯」地跳了出來……

這些寶寶的「吃醋」故事,大部分都被歸納為「寶寶趣事」,廣大網友甚至很多寶寶的家長,幾乎都會把這些當做是寶寶超級可愛的表現,甚至故意逗玩孩子,看Ta吃醋。

但是,吃醋其實是嫉妒心的一種表現,適當的嫉妒心可以促進孩子情感表達和努力進取。可如果總是被忽視,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糾正,時間久了,孩子的嫉妒心可能會越來越嚴重。Ta或許在不知不覺中,就長成了嫉妒大王「檸檬精」!小時候的可愛也隨之演變成了令你頭疼無比的大問題,甚至讓孩子形成了嚴重病態的嫉妒心理,危害極大。

什麼是嫉妒?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上給出的概念解釋是:嫉妒是指個體和另一個人(指夥伴)之間已有的某種重要關係面臨喪失,而被第三者得到時,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種情緒。這種關係的喪失,如果不涉及夥伴與第三者建立類似關係時,個體就不會產生嫉妒。

通俗來講,嫉妒源自於對比體驗,重點在於別人可以怎麼樣,而自己本應該卻沒有得到同樣的待遇或感覺親密關係被剝奪。

看到這裡,是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下面這樣一個場景:

周末,大寶在客廳玩兒玩具,你隨意地坐在旁邊,偶爾和他對視一下,他一個人就能安安靜靜地玩好久。突然,之前在臥室里睡覺的二寶醒了並大哭不止,你連忙離開客廳去臥室看二寶,這時大寶倒也沒什麼感覺,反正TA自己也能玩兒。

可當你不放心大寶一個人獨處,再把二寶抱到客廳,同樣偶爾看一眼大寶,但更多注意力放在哭泣的二寶身上時,結果肯定是:過不了幾分鐘,自我感覺被忽視的大寶就不樂意了,可能會不耐煩地扔掉玩具,也跑來求抱、求安撫,或吵著讓你跟Ta一起玩,好像剛才還玩的興高采烈的Ta,忽然間就不會自己玩兒了,其實這就是嫉妒心在作祟。

寶寶吃醋了,寶寶不開心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嫉妒表現有差異

傳統理論認為,寶寶2歲以後才開始顯露嫉妒、害羞、驕傲等較為複雜的心理。其實,加拿大某大學心理研究人員的一項實驗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嫉妒心理,他們會在媽媽的注意力轉移向其他人(比如聊天對話、交流互動、愉快地談笑等)的時候,表現出生氣的樣子,煩躁地把身體扭來扭去,同時嘴裡發出急促的哼唧聲音,如果此時還沒有得到媽媽的回應,則可能開始揮胳膊又蹬腿、大聲哭鬧,表達不滿。

躺在床上哭鬧的小嬰兒

前幾天家裡聚會,5歲多的小侄女和3歲多的小侄子見到我都特別高興,一人拉著一隻手,都要粘著跟我說話跟我玩兒。坐在沙發上,他倆緊挨著我一邊兒坐一個,後來小侄子主動要求讓我抱著坐我腿上,小侄女看見了立馬也要讓我抱著坐,被我以「姑姑太累」為理由拒絕,但必須兩個人誰都不抱才可以。

跟他們聊天時,我實事求是地誇讚小侄女「愛學習,而且在幼兒園表現好」,而忘了也夸下小侄子,沒想到他居然生氣地跑進臥室,並趴床上哭了起來,我連忙起身過去哄他,並主動邀請他一起玩兒玩具。

可小侄女又不樂意了,拉著我的手說:「姑姑!姑姑!你去看看我的玩具吧,有好多!」,小侄子聽到立馬不哭了反而大聲反駁說:「不,我有更多,我有奧特曼,有汽車,還有......」,不等他說完,小侄女直接打斷他說:「你的都不好玩,我有更好玩的!才不跟你一起玩呢」!

結果嘴笨的小侄子說不過她,氣得衝上去便使勁兒推她一把,還嚷嚷著:「讓你不給我玩,打你!打死你!」嚇得我趕緊把他們拉開,領著小侄子去旁邊兒安撫情緒,叫來老公先陪著小侄女玩兒。

由此我們就很容易看出,2-6歲學齡前兒童由於年齡比較小,他們的嫉妒心容易外露且不加掩飾。主要表現為:不能容忍身邊親近的大人,疼愛或抱其他小孩;對獲得自己父母或幼兒園老師表揚的其他小朋友,抱有敵對情緒,甚至直接發泄不滿,言語衝突或動手動腳;還有就是排斥比自己擁有更多玩具或零食,且拒絕分享的小夥伴等。

而6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通過早期的心理引導和教育,他們能夠逐步對自己不良情緒進行管理或克制,但此時自尊心、榮譽感強烈,愛攀比、愛追求優越感的他們,反而更容易產生嫉妒心,而且此時他們的嫉妒心更具隱蔽性,難以察覺,需要家長和老師要對孩子留心觀察,多溝通,多引導與傾聽。

比如已經上小學或中學的孩子,在學校對同學的進步或比自己成績好的同學,不抱積極態度,雖然當著父母或老師的面,說要向優秀的同學學習,而私下卻是「眼紅嫉妒」,仿佛自己被貶低,被比了下去,受到了打擊,以致疏遠優秀的同學,甚至冷嘲熱諷或誹謗中傷等。

因嫉妒而暗自生氣的孩子

嫉妒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對於小月齡寶寶來說,嫉妒的出現,表明寶寶已經具備了完善的觀察能力和情緒識別能力,是其認知能力正常發展的重要表現,如能積極引導,則有利於小寶寶,較早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並對改善寶寶早期情緒紊亂徵兆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較大的孩子來說,適當的嫉妒可以讓孩子產生積極向上的進取動力,養成適度爭強好勝、努力進取的性格,有利於孩子挑戰自我,不斷實現進步與突破。

但整體來說,嫉妒還是弊大於利的。嚴重的嫉妒心,往往會對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不但會阻礙其個人發展、無助於問題解決、妨礙人際交往、妨礙身心健康,甚至還會毀人毀己。大家熟知《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年青有為,膽識過人且才華橫溢,可就是因為妒忌諸葛亮,最後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後,氣急身亡,一代英才如此終了,令人唏噓不已。而且近幾年的新聞事件中,也沒少報道因某人心生嫉妒,氣急之下做出很多不理智的事情,其中不乏慘痛悲劇。

矗立在赤壁旁的周瑜石像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嫉妒心?

針對小月齡「愛吃醋」的嬰兒寶寶,家長應該給予其足夠的安全感,並認真「傾聽」寶寶心聲,積極互動,肯定寶寶;要抓緊時間培養寶寶的表達能力,對牙牙學語的寶寶給予關注和回應,激發他們進行語言發音嘗試;要利用機會逐步引導培養寶寶的情緒管理能力。

比如積極用微笑和「嬰語」回應寶寶的「講話」,激發寶寶嘗試更多不同的發音,加強親子互動或做親子遊戲促進情感交流等。

針對較大孩子的嫉妒心,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予以引導:

1、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

「無論人生上到哪一步台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時,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

上面這段話,是國學大師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先生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其實,人生如此,生活如此,引導孩子如何自我了解亦是如此,只有平視自己,才能真正看清自己,正確認識自己,進而接納自己。

首先,告訴孩子,不和任何人比,只是站在客觀事實基礎上,想想自己有什麼優點特長,又有什麼缺點短板?想想自己喜歡什麼,又討厭什麼?這樣能幫助孩子對自己有個清晰全面的認識。

如果別人擅長或優秀的那方面,可能是自己的短板且基本無法提升的,那就客觀承認事實,坦然圍觀別人的「高光時刻」;如果別人擅長或優秀的那方面,也正是自己擅長或能夠提升的,那就樹立榜樣,確定目標,並讓自己有動力去努力變得優秀起來。

其次,告訴孩子,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要勇於接納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

記得我小時候上學時,同班有一個女生,右臉下巴處一塊1元硬幣大小的黑色胎記,看起來比較明顯,當時她特別自卑,總覺得自己是個「醜八怪」,而看到別的稍微漂亮點兒的女生,她就特別嫉妒,卻又更加覺得自己可悲,整天拿紗巾把臉給遮起來,不敢與人交流,也不參加班級活動,整個人顯得格格不入,最後初中沒畢業就退學回家了,後來也沒了音訊。

格格不入又自我封閉的孩子

2、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別人的成績和優秀表現

前天我朋友圈裡有個好友更新了一條「高空滑翔視頻」動態,很多人看了都覺得非常刺激,超級羨慕她那無與倫比的體驗和精彩表現,不少人留言「羨慕嫉妒恨......」,而我留言問了一句「不用學就能直接飛嗎?」,她很快回覆說「我已經學了一年了」。瞬間,我就被觸動到了, 原來,她是在一年的刻苦練習下,才有了今日首次完美的高空滑翔飛行,而之前都是在悄無聲息地為之努力。

驚險刺激的滑翔飛行

所以說不光是孩子,就連大人也很容易只是關注到,別人取得的成績和優秀的表現,卻忽略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艱辛努力。而孩子受年齡和閱歷影響,他們的想法更會具有局限性,在他的學習生活中,可能很容易會覺得「憑什麼那個人總能得到老師表揚,是不是跟老師是親戚被偏袒?」、「為什麼這個人總是考試得高分,是不是作弊了?」

我們要教孩子學會,在面對身邊人很優秀的表現時,首先坦然接受這個事實,肯定對方的實力;其次要意識到別人的優秀,肯定是在付出辛苦努力後才有的;最後提醒孩子,如果也想做到同樣優秀,那就去付出同樣的行動和努力吧。

3、少施壓多肯定,樹立孩子自信心

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有些家長總是對自己的孩子說「他在什麼方面不如某某」,張口閉口就是「你看看人家誰誰怎麼樣?」、「你能不能也像誰誰一樣,給我爭口氣」?這些負面的話,很容易使孩子以為家長喜歡別人而不愛自己,由不服氣而不斷產生嫉妒心,而且還會覺得自己特別差勁,真得不如別人,逐步喪失自信心,導致惡性循環。

其實,家長要做的就是:多給孩子正面的鼓勵和引導,少施壓多肯定。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沒有別人表現優秀產生而挫敗感時,我們要及時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查找不足,並鼓勵孩子再多努力一點兒,再多嘗試一次,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當孩子心生嫉妒而自我困擾無法釋懷時,我們要先用同理心去表示理解和認同,幫孩子進行不良情緒的疏導與釋放,然後再教育孩子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通過有針對性的努力,慢慢取得新進步,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逐步幫孩子形成強大的自信氣場。

多多鼓勵,增強孩子自信心

4、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有研究表明,嬰兒出生8小時後,就會模仿媽媽吐舌頭。而孩子最擅長的學習模式就是模仿,家庭作為孩子成長教育的第一環境,家長必須要以身作則,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營造家庭成員間互尊互愛、團結上進、榮辱與共、謙遜禮讓的氛圍,這是預防和糾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XQ2qGwBvvf6VcSZoR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