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985高材生老母親的哭訴:「我怎麼會培養出一個中等生?」

2020-03-04   功夫媽咪幫

文丨功夫媽咪

「生下孩子的時候,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孩子,後來覺得他成績中等就夠了,再後來想著他健康就夠了,現在想想我只要活著就夠了。」

這三個階段的心路歷程就數中間最辛苦:不甘心孩子只是個中等生,心理仍有期待,但是不管怎麼逼孩子努力,成績也跟優秀沾不了邊……

閨蜜就是一個被中等生孩子「逼瘋」的老母親。

上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她三年級的兒子陶陶「不負眾望」又考了一個不上不下的成績,畢業於985高校的閨蜜怎麼也不肯接受這樣的現實。

於是她熬了幾天,給孩子制定了一個「精英成長計劃」,想要利用這個延長再延長的假期,把孩子的成績實現彎道超車。

剛開始的時候,計劃還能夠比較順利地實施。但整天高負荷地學習,孩子很快就不願意配合了,輔導的時候開始開小差,做作業能拖就拖,就算閨蜜在旁邊監督也沒用。

一忍再忍的閨蜜忍無可忍,吼了孩子一頓,結果孩子「罷工」了,這幾天連學校安排的網課都不願意上了。

找我傾訴的時候,閨蜜連說了幾次:「我一個985的高材生,怎麼就培養出了一個中等生呢?」

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都在勸別的家長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績,但當事情真的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候,焦慮隨之而來,沒有多少人能夠淡然接受。

父母的焦慮,都是自找的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焦慮就一直伴隨著父母。

擔心孩子以後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焦慮;

看到別人家的小朋友獲得這個獎、那個獎,焦慮;

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焦慮……

《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王勝男就是這樣一位滿是焦慮的媽媽。

在學習上,她會採取一切手段讓女兒林妙妙努力學習,不給女兒絲毫放鬆的機會,哪怕去陪讀她都願意。

文理分科的時候,林妙妙想選文科,她卻堅持讓女兒選理科,理由是將來好就業。

她甚至還超前焦慮,從女兒高中第一天就開始高考倒數計時。

在她看來,女兒只有按照自己規劃好的路線,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才能走向人生巔峰。

在王勝男的身上我們發現,父母的焦慮大多都是自找,他們一心想讓孩子按照他們的設定去生活,卻沒有意識到,不管再怎麼努力,他們都無法看到孩子的未來。

這些自找的焦慮,唯一的作用就是讓孩子和父母都陷入痛苦當中。


父母的焦慮,會毀掉孩子的學習

曾經看過一個教育類短片叫《最好的教育是什麼》。

短片的開頭,一個小男孩在媽媽的輔導下認真學習拼音,但卻怎麼也念不對,惹得媽媽摔筆走人。

有一天,小男孩拿著一張67分的卷子回家,媽媽看到試卷後,怒氣沖沖地對孩子說:

「明天再也不許出去了,遊戲也不能玩了,零食也不能吃了,什麼時候把試卷答滿,什麼時候再出去玩……」

但越是這樣,小男孩的成績卻越糟糕。

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越焦慮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越大,其中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孩子也會隨著父母的焦慮而變得焦慮。

這樣的焦慮會給孩子巨大的壓力,一旦壓力過大,就很可能出現孩子越努力,成績越不好的怪象。

即便孩子抗住了壓力,一個只為了父母眼中的優秀和成功而活著的孩子,也早已喪失了自我。


面對中等生孩子,如何緩解焦慮?

(1)家長要降低自己的預期

985的高材生,一定會生出一個小學霸嗎?

其實不然。

遺傳學上有一個「均值回歸」的概念,指的是父母的極端特徵不會完全遺傳給下一代,後代這一特徵會慢慢向大眾的平均值靠近。

所以你會發現:聰明如愛因斯坦,他的孩子也淪為了路人;一代球王馬拉多納,他的兒子最後也只能踢沙灘足球……

同樣的,父母都是985高材生,生出來的孩子聰明程度很可能趕不上父輩。如果還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那就已經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又怎麼能做到呢。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說: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

降低自己的預期,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悅納孩子,並幫助孩子悅納自己

想起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按照現在的標準,他是一個嚴重的偏科生。語文成績每次都拿第一,但數理化等其他科目卻慘不忍睹。

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會被老師忽視,被家長批評,但他卻靠著一門語文成為了學校的「風雲人物」。

在他又一次拿到年級語文第一的時候,語文老師狠狠地表揚了他一番,年級大會表揚,班會又表揚,甚至還邀請他的媽媽去介紹經驗。

就這樣,朋友媽媽飄到忽略了他那些不及格科目,而他這個靠著語文勉強撐著的中等生,最終也順利考上了大學。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要學會「悅納」。

成績是無法定位一個孩子的未來的,所以我們不應該為孩子成績不好的科目焦慮,而應該教會孩子:

不要因為自己的不擅長而自卑甚至否定自己,也不要用自己的不擅長去比別人的擅長,明確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3)以身作則,激勵孩子尋找興趣和目標

在網上看到一位攝影師媽媽Farrah分享她的育兒經驗。

Farrah的女兒是一個成績平平的中等生,儘管她接受女兒成績一般的事實,但她不能接受女兒整天一副慵懶的樣子。於是她打算通過身體力行,激發孩子去尋找自己的目標。

她先是每天花兩個小時學英語背單詞,然後開始練習畫畫,接著又玩相機學攝影。

Farrah對於攝影近乎瘋狂的熱情,最終感染女兒。在經過多次嘗試之後,女兒終於找到了自己最大的愛好——畫畫,並且確定了自己第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目標——考藝術院校。

馬克·扎克伯格的父親曾經說過:「作為父親,你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並鼓勵他們的真實興趣。」

有了明確的興趣和目標,孩子也才有了努力的動力。

(4)把重心轉移到對孩子的陪伴上

教育短片《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後半部分,在小男孩成績一次比一次差之後,媽媽終於「放棄」了。

她不再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開始嘗試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納孩子的種種好奇和不解,用陪伴代替催促,用鼓勵代替苛責。

做出了這些改變之後,她終於看到了孩子身上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是一個中等生無法改變的事實,那麼不如把焦點從成績上移開。當你不再緊盯著這個「缺點」的時候,或許你會發現孩子的身上有更多的優點。

功夫媽咪說:

媽媽過度焦慮在孩子面前會表現為易怒,著急,情緒不穩定……

有朋友和我說,女性經常處在這種狀態,容易心中鬱結、會絕經、會乳腺增生、會子宮肌瘤……這種情緒對孩子也是非常有害,所以對誰都是這麼有害的事,堅決不做!

遠離那些讓自己焦慮的信息,不給孩子貼「中等生」的標籤,別的家長在攀比的時候我們繞路走,除了成績也在其他方面多多肯定孩子……

我們有時間焦慮,還用不如放下手機,拿這些時間來真正陪陪孩子,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好:

和孩子單獨去一次旅行,發現更多美好,開闊孩子眼界;

帶孩子去一個學術氛圍好的大學,感受下大學生活的美好,讓孩子心馳嚮往;

帶孩子去一次戶外寫生,感受孩子的畫作,靈感與思維;

帶孩子去一次博物館,感受下歷史長河的演變,人在世間其實很渺小;

帶孩子去一次科技館,那個完全未成想到過的世界,已成為現實;

帶孩子聽一場音樂會,體會音樂的魅力,音樂會讓人開心也會讓人難過;

帶孩子去做一次志願者,幫助弱勢群體,發現孩子的善良和愛心;

……

最後,參加一次孩子們的聚會,看看孩子在群體裡面扮演怎麼樣的一個角色。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適的教育。」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把「教育」的行為看得更長遠一些,拿掉成績這顆「焦慮炸彈」,去激發孩子的潛能,發揮孩子的所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