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同學有的我也要有」:你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

2020-04-29   功夫媽咪幫

文丨功夫媽咪

01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16歲的女生上節目控訴自己的父親。

女孩的父親是一位保安,每個月掙得並不多。

一上節目,女孩就很冷靜地說跟爸爸要錢的時候,爸爸就打她。

女孩要錢的目的很多,要買衣服,要和同學去吃飯,要報補習班,她還說了一句:

「這些同學都有,我也要有!」

女孩還買了一個蘋果手機,買這個手機的原因也很簡單,為了不讓同學笑話她:

「他們用的都是蘋果的,我用一個不好的,他們不笑話我嗎?我也想讓他們知道,我爸爸就算當保安,也可以很好的供我上學。」

主持人當即跟她說,如果她成績真的是年級前五的話,同學也會很羨慕她。

女孩卻回了一句:「不一樣!」

看完女孩的「控訴」,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女孩的攀比心太重了。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情況,幾乎每個家長都遇到過。

這種需求很多有時候並不是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而是在和同學、朋友的互相比較中產生的。就像這個16歲的女孩,買蘋果手機只是因為同學都有,而不是她真的需要一部手機。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同伴壓力」

02

同伴壓力是指一個人為了融入同齡人的圈子,或者為了顯得自己很合群,而無意識或者被迫去做某些事情,不管這件事情是對還是錯,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同伴壓力幾乎是無處不在的,當一個人3歲開始進入社交敏感期的時候,同伴壓力就已經如影隨形了。

別的小朋友有的玩具,他會纏著你也買一個;

別的小朋友穿著一件漂亮的裙子,她就要求買一件更漂亮的;

看到小朋友的家長開著豪車,他甚至會問你為什麼我們家沒有……

總之,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為同伴壓力的來源。如果家長沒有及時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同伴的壓力而做出一些對成長不利的事情。

電視劇《春風十里不如你》中的小玉,就因為同伴壓力而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

小玉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姑娘,內心自卑的她並不太喜歡說話。

在談論班裡的男同學的時候,小玉被同伴們嘲笑「沒開竅」。

為了不讓同學嘲笑,為了證明「我也有喜歡的人」,小玉壯著膽子向暗戀的教官表白,沒想到情書被沒收了,羞愧難當的小玉最後做出了非常極端的舉動——割腕自殺。

有調查顯示,70.1%的孩子會因為受到教唆和誘導而吸毒,為了合群而吸毒,已經成為青少年吸毒的最大誘因。

這些容易屈服於同伴壓力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的性格特質:

自尊心較弱;

缺乏自信心;

沒有穩固可信賴的朋友關係;

在朋友中的地位不確定;

與朋友或家人之間有隔閡;

沒有主見,個性不強,容易人云亦云。

他們的內心原本就不夠堅定,在同伴的蠱惑之下很容易就會走上錯誤的人生道路。

03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同伴壓力也一樣,它的負面影響可以毀掉一個人,但如果處理得當,這種壓力也可以轉變為進步的動力。

前段時間公布保研結果的時候,有一個學霸宿舍火了。

四川大學華西男2舍110寢室的6個男生,獲得包括北大、浙大在內15個名校的offer,5人順利保研,1人出國。

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這個寢室有一個榜樣人物——陳智偉。

從上學的第一天起,陳智偉就始終堅持每天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十一點回寢室,除了上課,他幾乎整天都泡在圖書館。

有一位這麼努力的室友,同寢室的其他同學都倍感壓力:

「起床時,如果發現智偉已經離開寢室,就會有一種緊迫感,自己就會立刻起床學習。」

就這樣,其他5個室友都以陳智偉為標杆,絲毫不敢鬆懈學習。

考試周的時候,陳智偉也會督促其他人起床複習,大家一起合理規劃時間,互相鼓勵,最終造就了這個學霸寢室。

幾乎每一年都會有這樣的學霸宿舍出現,這也說明了同伴壓力能夠促進孩子與同伴之間的良性競爭,如果孩子有一個水平相當的同伴,兩個人彼此「較勁」,所取得的進步會比一個人的努力更多。

04

那麼,當孩子說出「別人有的我也要有」時,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應對同伴壓力呢?

(1)切勿批評否定,上綱上線

很多家長都明白攀比的心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批評孩子的這種想法。

「整天就知道比吃比穿,怎麼不見你跟他們比比成績!」

「這麼小就知道追名牌,以後我可養不起你!」

極端一些的家長,比如開頭那位女孩的爸爸,在孩子多次要錢之後,還會動手打孩子。

雖說孩子因為攀比而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但粗暴的回應也不是應有的教育方式。

批評否定,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內心的壓力不斷地積壓,與家長的心越離越遠。

粗暴的反饋讓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等到他們以後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第一個想到不再是大人,而是自己的朋友。這也是很多孩子被教唆、誘導而走上歧路的重要原因。

其實,當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是我們了解孩子內心的好時機。評估孩子要求的合理性,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才是我們此刻應該做的。

(2)塑造自我認同感,幫助孩子了解內心真實的需求

幫助孩子構建自我認同感,是應對同伴壓力的核心。推薦一本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感的繪本——《糟糕,身上長條紋了》。

繪本主人公卡米拉·克里姆是一個非常愛吃青豆的小女孩,可是周邊的朋友都不吃青豆,所以害怕別人把自己當做異類的卡米拉也從來不吃青豆。

開學的第一天,為了找到所有人都喜歡的衣服,卡米拉試穿42套衣服,卻還是不滿意。這個時候,卡米拉身上突然長出了條紋。無奈之下,她只好帶著條紋去上學。

卡米拉在學校出現的那一刻,立馬就成了關注的焦點。

同學們真的把她當成了異類,還盡情嘲笑她。而且別人說什麼,卡米拉身上的條紋就會變成什麼,說變星星就變星星,說變圓點就變圓點……

最後,卡米拉和房間融合在一起,嘴巴變成了床、鼻子變成了櫥櫃、眼睛變成了畫框……

直到最後有一位老婆婆找上門來,給卡米拉吃了一些青豆,她才得以恢復正常。

此後,雖然還是有人覺得卡米拉有點怪,但她已不再在意,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這個繪本故事看似怪誕,但卻輕輕鬆鬆地把「不盲從,做自己」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而這就是自我認同感。

有了自我認同感,孩子就有了底氣,他也就明白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當他再提出要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提醒孩子平靜地想想,別人有的東西自己是真心想要,還是僅僅因為羨慕別人而想要擁有。

如果是前者,我們可以努力去實現;而如果是後者,那就讓孩子學著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

(3)影響孩子的「交友觀」,找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做朋友

一些同齡的孩子可能會誘導孩子做出錯誤的選擇,但是如果孩子能夠找到相同價值觀的朋友,會更好地抵抗這種同伴壓力的負面影響。

所以在孩子交朋友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孩子的監督者和守護者,以最少干涉的姿態引導孩子交朋友。

  • 清楚孩子的朋友

不要被「學習不好」「貪玩」等這些標籤迷惑,鼓勵孩子邀請朋友來家裡玩,通過觀察我們能夠了解孩子的朋友都是什麼性格的。

  • 多給孩子介紹一些新朋友

好鬥的孩子聚在一起,要麼不停內戰,要麼一起把別人鬧個不停。

內向的孩子常在一起,他們可能會抱團拒絕社交。

愛惡作劇的孩子則可能互相出餿主意。

兩個消極性格的孩子成為朋友的時候,往往會助長這種消極性格。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多介紹一些不同性格的孩子,這樣孩子的性格就不會總受一個人的影響,擴大的朋友圈也能讓孩子找到更多價值觀相同的朋友。

  • 太糟糕的朋友,沖淡他們的友情

如果孩子的朋友喜歡暴力,有偷竊行為等不好的習慣時,需要家長幫孩子做出選擇。我們可以給孩子報個興趣班,或者其他比較迂迴的方式減少他們交往的時間,沖淡他們的友情。

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交友觀,找到價值觀相同的夥伴,孩子能夠更好地避免同伴壓力的負面影響,同時加強它的正面作用。

(4)不要刻意拿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

孩子的同伴壓力除了源自於身邊的同齡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父母

幾乎每一個孩子從小就有一個「敵人」——別人家的孩子,他可能是孩子的鄰居,可能是孩子的同學,甚至可能只是某個新聞報道中的小朋友。

每當孩子某件事情做得不好的時候,父母就會搬出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想以此來激勵孩子,但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激勵實際上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前幾天,南京發生了一起男孩離家出走的事件,導火線正是別人家的孩子。

13歲的夭夭因為成績不理想,遭到了爸爸的責怪,而且爸爸總是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一氣之下,夭夭離家出走,並留下了這樣的字條: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

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再見了,爸爸!

好在在警察的幫助下,夭夭很快就被找到了。

想要讓孩子不背負過重的同伴壓力,那就應該從我們自身開始做出改變。

不再隨意拿孩子去和別的孩子比較,不再給他們傳遞我們身上的同伴壓力,這樣孩子們才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競爭。

功夫媽咪說:

一個人只要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壓力就不可避免。我們不可能幫助孩子解決所有同伴壓力所帶來的問題,能做的就是引導和幫助孩子去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勇敢地面對同伴壓力,把它變成一種助力,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