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鶴唳華亭》正在熱播中,在前兩集就放了大招,一場太子加冠的大典。「冠禮」,對於古代男子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成人禮,何況這場冠禮的主人公還是一國太子。圍繞著這場加冠儀式,劇情是一會一個反轉,在服飾、場景上,看得出劇組也是下足了工夫的(雖然這部劇的設定是歷史架空劇)。比如中書令李柏州所戴的貂蟬籠巾,我猜劇組參考的應該是古代繪畫中的文物,但是只能說模仿,談不上還原。
居高食潔,清虛識變:冠冕上的蟬紋
- 中書令·李柏州·貂蟬籠巾
- 北宋宰相·韓琦像&宋人像
比較《鶴唳華亭》里李柏州所戴的冠與宋人畫像,整體來說是很像了,但也有幾點不足,比較明顯地:
缺少貂尾、筆立這兩處比較有象徵意義的細節。
蟬紋的位置(像只小蜜蜂的那個金飾),蟬紋應該放在圭形金璫上。而不是獨立存在的。
貂蟬籠巾其實是罩在梁冠外的網紗狀的方形帽,也就是「內冠外籠巾」,而不是一體的。
在整場加冠典禮中,只有中書令李柏舟戴了貂蟬籠巾。可見這「貂蟬籠巾」不是一般大臣能佩戴的。確實如此,只有一二品大員,又是幾朝老臣的才有資格佩戴貂蟬籠巾。
此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嗎?在皇帝、齊王的冕上也有蟬的紋飾,這也是有例可循的。在唐《歷代帝王圖》中就有好幾位帝王的冕上有蟬紋,比較清楚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冕上的蟬紋。
- 《歷代帝王圖》晉武帝司馬炎
那麼問題來了。蟬,只會在夏天的高樹上叫個沒完沒了的知了,它有什麼獨特魅力?為什麼它的形象能被運用到高級別的冠冕上?
對於蟬出現在冠冕上的年代或可追溯至戰國的「惠文冠」。趙武靈王效仿胡服, 「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但此時的金璫上未必就有蟬紋。因為,對於「惠文」的解釋為「惠者,蟪也,其冠文細如蟬翼,故名惠文」。直到兩漢時,才出現了確實可考的附以蟬璫的冠。《後漢書·朱穆傳》中:「假貂、璫之飾,處常伯之任。」「貂」就是貂尾。「璫」為金璫,附在冠前,上有蟬紋。所以可以稱之為「金璫」或「蟬璫」。蟬璫的形狀類似圭。圭是從先秦起就出現的非常重要的禮器。蟬璫以圭形出現,這不是巧合,而是處處體現一個「禮」字。
- 冠上蟬璫·南京高悝墓出土·東晉
在兩漢時,這樣的冠也只有皇帝左右的侍從官才能戴。魏晉時,時局較亂,侍從官的權力日盛,甚至比肩宰相。此冠於是也成了權力榮寵的象徵,戴此冠的官員逐漸多了起來,甚至到了泛濫的地步。這完全是與此冠的本意相違背。古人認為,蟬居在高樹上,餐風飲露,有「居高食潔」的美德。其目在腋下,懂得韜光養晦,有「清虛識變」之能。並且,蟬還被賦予了「五德」,即文、清、廉、儉、信。晉陸雲曾在《寒蟬賦》中寫蟬:
「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
這裡再次明確了蟬紋被加在冠冕上的事實。並且指出,君子如果有蟬一樣的品德,就可以很好的侍奉君主,可以安身立命。
除了貂蟬籠巾、附璫之籠冠上有蟬紋,通天冠上也有蟬紋。通天冠上的金蟬還有個專門的名字「金博山」。武氏祠發現的漢代畫像石上夏桀等人戴的通天冠,高高豎起的部分即為金博山。雖然圖像上看不出蟬紋,但根據文獻「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蟬。」可知通天冠上也是有蟬紋的。周宣帝宇文贇佩戴的通天冠上也附蟬紋。並且,在這一時期,他下令不准許侍臣的武弁上再附金蟬,以此來明身份,分等級。
- 通天冠的演變
蟬蛻於污濁,以浮游塵埃之外 :蟬,生死輪迴的媒介
蟬紋除了運用到冠上,更早的是在墓葬中的應用。在史前的許多遺址中都有玉蟬出土。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紅山文化玉蟬有穿孔,可能是在那個時候有佩戴玉蟬的習慣。但由於史前沒有文字,至於其中有什麼特別的寓意,也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僅能推斷蟬在此時已經受到了先民們的喜愛。
- 紅山文化玉蟬
玉蟬作為死者的陪葬品,從周朝開始流行一類「玉琀」,「琀」即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在漢代以前,玉琀的形狀並不固定,蟬形玉琀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到了漢代,蟬形玉琀則更廣泛,無論是諸侯一類的大墓,還是尋常的小型墓葬,均有蟬形玉琀出土,差別僅在數量上,可見此時蟬形玉琀必定有某種特殊的寓意。
- 漢代出土玉蟬線描
- 漢代墓葬中出土的玉蟬統計(部分)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蟬蛻的習性。如《史記·屈原列傳》中:「蟬蛻於污濁,以浮游塵埃之外。」蟬蛻不單被認為是高潔的象徵,此外也被看作是再生的表現,是生命的另一個輪迴。而漢代是特別流行厚葬的一個朝代,「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也格外濃厚。因此,在這及以後,蟬形玉琀及玉蟬被當作隨葬品大量使用,體現的是古人對永生的渴望及羽化成仙的追求。
作為生死輪迴的媒介,蟬紋不單被應用於喪葬文化中,在佛教文化中也有應用。比較著名的一例是1976年在山東博興縣出土的東魏蟬冠菩薩像。
- 東魏·蟬冠菩薩像
身高100厘米,頭高18厘米
這尊蟬冠菩薩像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蟬冠」菩薩像實物。大眼,長足,雙翅微張,似要展翅飛翔,形象豐滿,栩栩如生。在菩薩寶冠正中的蟬紋格外的引人注目。
佛教中的蟬冠以蟬的生死循環,表達了佛的永恆和佛教的輪迴觀念。事實上,在佛教徒的文辭中也常常出現「蟬冠」一詞。
冠,禮之始也。古人以蟬紋入冠,放在冠的正中,用以明身份等級,並且警醒佩戴者要像蟬一樣高潔,有「清虛識變」之才。在喪葬文化中,「蟬蛻於污濁」,可羽化成仙,可通靈,蟬紋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sP4I28BMH2_cNUg2S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