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2020年打卡的第一個展: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這個展覽是南京博物院聯合國內多家博物館在518世界博物館日推出的特別展覽。不過,這個展覽收穫的吐槽比較多,比如「春秋」的翻譯。
這個展覽算是圓了我看秦始皇兵馬俑的心愿,去打卡的時候有點小激動。跪射俑的姿勢、神態也太美了。赳赳武夫,鬥志昂揚,寓動於靜。髮髻、小股辮髮、披膊甲衣、衣帶鞋履,細節之處也很完美。編號05438,我記住你了。
展覽的主題很宏大——【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從春秋的百家爭鳴、戰國時各國間的合縱連橫,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確實是一個融合的過程,而整個過程又是兼容並蓄的。但秦朝是個短命王朝,二世而亡。秦始皇的大一統沒來得及貫徹就夭折了。所以,真正使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當是大漢朝。這麼說來,此次展覽的主題策劃的是真好。
但從文物的陳列來看,這條時間線並不直。展覽共有4個單元,即「群雄並起、華夏一統」、「百家爭鳴、重禮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載道」、「民族融合、絲路通途」。從劃分的這4個單元看,就能看出不對味了。很難找到一根線是能把4個部分穿起來的。
不過,此次展覽共有250件(組)文物,這些文物就選自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當然,還有南京博物院的許多重量級館藏,個別展品還是平常看不到的。光從參展的文物來看,是一個年度大展了。
教科書級別的歷史見證物
九鼎八簋·春秋·河南博物院館藏品
自西周起就建立了一套等級格外森嚴的青銅禮器制度,由於西周的周天子墓目前一座也沒找到,所以,這套來自春秋時期鄭國的九鼎八簋,再沒有比這級別更高的青銅器組合了。(看懂青銅器:說鼎與簋,大禹九鼎真的存在嗎?九鼎八簋制又是什麼?)
鏤空銅俎·春秋·河南博物院藏品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的「俎」說的就是它,通俗來說就是現在的「菜板子」。
沒有越王勾踐劍有名的吳王夫差劍。輸了江山,也輸了劍,哈哈……
來自六國的錢幣,春秋戰國時主要有四大貨幣體系,即「布刀貝圜」。其中,魏、趙、韓三國以「布幣」為主,齊、燕使用的是「刀幣」,楚國使用的是「蟻鼻錢」也就是「貝幣」,而秦國使用的是「圜錢」。秦始皇統一後,廢除六國的鑄幣,把貨幣分為二等,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
郢爰·戰國·楚國 (「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秦之偉大,就在於「統一」二字,統一了貨幣,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此次的展覽中還有各類秦的度量衡,也是平日裡難得一見的。
陝西歷史博物館【兩詔銅橢量】,正是秦王朝統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這件量器高7.3厘米,口長20.8厘米,口寬12.5厘米,腹深6.1厘米,呈橢圓形。為什麼說是「兩詔」?這是因為在這件量器的外壁上同時刻有秦始皇及秦二世頒布的詔書。秦始皇的詔書在器壁的兩側,秦二世頒布的詔書在底部。
其中秦始皇的詔文為:「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灰常霸氣!
秦始皇統一後,將秦國原有的度量衡制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即商鞅變法時形成的基本制度)並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廣泛傳播。一是頒布律令,還有就是以器物為傳播介質,將相關規定刻在器物上,以此擴大傳播,挺像現在的一些小廣告的。
秦二世詔版
錯金銀立鳥幾何紋壺·戰國·南京博物院藏品
錯銀銅雙翼神獸·戰國中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眾多精美的青銅器中,「錯銀銅雙翼神獸」絕對是C位出道了。有翼神獸的故事有點長,後續會寫一個專題。
此外還有來自不同時期的瓦當、陝歷博的漢代彩繪人俑、內蒙古博物院的金飾、南京博物院的陶制搖錢樹座、精美的玉飾等珍貴文物。
遺憾的是,整體來看,整個展覽並沒能化零為「整」。這些精品文物並沒能講好【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這一主題。展覽內的文字介紹也沒能「自圓其說」。況且,秦並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中尤以楚國的文化更具代表性。此次的展覽為啥不帶上湖南省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物館呢?不管怎麼說,光從參展的文物來看,算是很不錯的一個展覽了,是很值得一看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JFWTqHIBiuFnsJQVMu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