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江這個小銅鑼,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時光,聲音日漸衰弱

2019-08-08   微觀泉州

泉州洛江羅溪雙溪村,有個叫「銅寮」的角落,地名里的這個「銅」,就是從「銅鑼」來的。

銅鑼在每一場熱鬧里都有一席之地:民俗活動、民間器樂合奏、曲藝歌舞伴奏……總能聽見它清脆的聲響在迴蕩。

而在銅寮,這裡產的是稀有的「十音銅鑼」,製作完成後能發出十種不同的樂音,如今成了省級非遺項目。

傳承人黃金城今年40歲出頭,製作十音銅鑼卻已有近30年時光。這是他們家的「獨門手藝」,起自明朝萬曆年間的先祖黃瑞台,傳到他手上是第14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時光。

講起黃家與銅鑼的淵源,背後其實是個不幸的故事。

原來是黃瑞台幼年被拐廣東潮州,養父是製作銅鑼的能手,他便潛移默化地學會了。後來被同鄉營救,回到羅溪老家的黃瑞台,憑著製作銅鑼的手藝生活了下來,最後還成了十音銅鑼在泉州製作的創始人。

銅鑼廠直面著青山,外面是綠水環繞,廠子裡卻是一派火熱。

有了現代機械的幫助,如今銅鑼製作最複雜也是最核心的環節,就是較音了。「這是不傳外人的,」黃金城用略帶神秘的語氣告訴我們,最初的製作環節有多位工匠合力,把銅和錫按比例混合,以高溫融化為1100℃的銅水,鑄造成圓形的銅餅後,在爐內燒紅,再取出捶打,使之變薄。

熔銅

鍛打

壓型

鍛打與燒制,來回數次之後,再進行拋光等後續環節。

基本製作完成後,就是較音了。沒有弦樂現成方便的較音器,為銅鑼較音,全憑聽力判斷。音高的不同,取決於銅鑼的厚薄。厚的鑼音高,薄的鑼音低。黃金城在為銅鑼定音時要不停地用鑼槌敲擊銅鑼,鏗鏗鏘鏘。

較音

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十音銅鑼究竟在泉州南音中如何運用,黃金城無法詳盡說明。不過按照記載,十音銅鑼是為泉州南音「下四管」使音色更柔和的打擊樂器。

洞簫演奏家王大浩曾告訴黃金城,他從小就聽老師傅說過十音銅鑼,但他本人近四十年來也不曾在舞台上見識過十音銅鑼的演奏。在王大浩的幫助下,黃金城為十音銅鑼進行了精準的較音。

較音

製作完成後,能發出十種不同樂音的小銅鑼,需用有韌性的透明塑料繩綁在十個格子的木頭架子上。據說十音銅鑼演奏時,需要將銅鑼木頭架子架在腰身上,懸空部分用繩子系好,掛在脖子上。演奏者左手扶住銅鑼架,右手拿著由橄欖核製作而成的槌子敲打。

看似平淡無奇的小銅鑼,其實富含著來自歷史的信息。《元史·禮樂志》里「宴樂之器中有:雲墩,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

這種款式的樂器也叫「雲鑼」,多由十面小鑼組成,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鑼(名「高工鑼」)不常用,故民間又稱「九音鑼」。「西安鼓樂」用兩架雲鑼,分別裝在特製的底座上,面對面依一定角度立置於桌上,由一人執棰敲擊,成為獨具特色的雙雲鑼演奏。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音樂工作者和樂器研製者不斷對傳統雲鑼進行改革。1963年,濟南部隊前衛文工團趙行如同山東周村魯東樂器廠合作,在民間九音鑼基礎上,參照山東曲阜孔廟編鐘形式,首先製成二十九音雲鑼。

北京民族樂器廠製作的三十六音雲鑼。瀋陽軍區文工團田德忠和魯東樂器廠合作,在二十九音雲鑼基礎上,制出三十八音雲鑼。此外,還有十五、二十六和三十七音雲鑼。而神秘古老的十音雲鑼,正是在泉州深深的紮下根來。

黃金城的家族晚輩也有掌握十音銅鑼技藝的,黃家的十音銅鑼目前每年可以售出一兩套,多的時候也僅有四五套。

黃金城說,有泉州洛陽橋南的民間南音組織採買,還有泉港、福清的人慕名而來,甚至是與泉州南音同為「古代音樂活化石」的西安鼓樂前兩年也曾經專程找來訂製。

雖然這個在400多年歷史中發出聲響的小銅鑼,聲音日漸衰弱,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起碼也算是「海內存知己」了。

來源|花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