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窮人的窮,跟我們的平庸,是同一個原因

為什麼窮人對我們的幫助不領情?

1/5、關注現實的諾貝爾經濟學家

我在五月份寫過一篇《為什麼「駱駝祥子」的奮鬥,跳不出貧窮的「三大惡性循環」?》,分析駱駝祥子為什麼再怎麼努力也走不出貧窮的圈子,以前還寫過「窮人思維」一類的文章,都在分析一個問題——為什麼窮人會窮?

昨天剛剛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與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正是為了「以表彰他們在緩解全球貧困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有人說今年的獎含金量有點不高,還有很多更重磅的研究沒頒獎,實際上,今年的獎體現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對現實問題的關注。

以Banerjee和Duflo這對學者夫妻為例,幾年時間一直在五大洲最貧窮的國家和地區進行「田野研究」——隨機對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研究對象進行研究、調查,甚至「政策對照實驗」。他們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非常值得敬佩。

我每年都會在「人神共奮」的公號上介紹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主要思想,這已經是第三篇了,本文就重點講講這兩個人曾經合著過一本《Poor Economics》(中文本譯作「貧窮的本質」)的主要內容。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反常的窮人現象:

為什麼窮人越努力越無法走出窮的怪圈?

為什麼窮人不喜歡教育,反而喜歡生孩子?

為什麼窮人喜歡昂貴低效的私立醫院?

為什麼窮人沉溺於垃圾食品、賭博和遊戲機?

更有價值的是,在一系列擺數據,講道理後,作者認為,窮人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們常犯的毛病。

這也是本文更感興趣的點。



這篇文章中,我大量的用到「窮人」和「我們」這兩個對立的概念,「窮人」是指每天可支配收入在0.99美元以下者(即年收入不足2600元,中國2015年的貧困線是3000元),所以大家就不要對號入座了,本文的「我們」就是讀者大人您本人——你可以哭窮,但你真的不是窮人,同樣可能有對窮人生活的偏見。

2/5、窮人為什麼喜歡去私立醫院?


之前有一個特別流行的詞,叫「窮人思維」,很多人把貧困歸因於窮人思維中固有的一些缺陷,比如目光短淺、缺乏自控力、沒有計劃,不理性。

事實上,窮人更擅長精打細算,在他們有限的條件里,他們總想得到更多,但結果卻常常南轅北轍,這是為什麼呢?

作者通過調查研究對比實驗,同樣發現了窮人的這些缺陷,但他們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們認為這是每一個人都固有的缺陷,不管你是勤勞致富者、中產階段還是富人、富豪,只是窮人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接受的信息,把這些人類固有的缺陷彙集到貧窮這一個點上。

書中舉例說,發展中國家的公立醫院因為有補貼,有好醫生,不論是從費用還是效果上,都優於私立醫院,但很多窮人還是去私立醫院——中國也有這個現象。

很多人認為窮人太傻,容易上當受騙。但實際上,一旦你使用他們的邏輯,「上私立醫院」就是他們在所能接受到的信息範圍內,在他們的認知習慣中,理性的最優選擇——

首先是營銷問題,公立醫院沒有任何營銷意識,導致窮人沒有足夠的信息去判斷私立與公立醫院的區別;

其次,公立醫院都是官僚機構,醫生只會把病人看成帶病的人,不會從病人的角度,考慮他們的感受;

最後,公立醫院習慣於用效果差不多但費用較低的藥,而窮人更相信用昂貴藥的私立醫院,用猛藥和濫用抗生素的私立醫院醫生。

實際上,如果我們用普通人的邏輯去看那些最富的人,也很容易得出「錢多人傻」的結論:十幾萬買一個包包,還要排上半年隊,傻!上萬元吃一頓料理,還味道難吃,傻!2000塊買一瓶酒精,還買不到,傻!

一個人對生活的看法做法不但取決於跟他接受到的信息,更與周圍人的生活有關,這導致很多福利政策、慈善幫助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比如在非洲,窮人們把政府提供的免費蚊帳(預防瘧疾)拿去做婚紗,把免費保險套當成氣球,把免費馬桶當花盆,因為他們接受到信息不足以讓他們認識到避孕、防疫、清潔水源的重要性,而周圍所有人又都是這麼乾的。

如果你覺得這是愚昧,作者還舉了一個例子,在窮人的認知中,把藥直接打到血液最有效果——這個是不是讓我們覺得很熟悉?

作者還提到窮人「重視治療輕預防」的問題——平時不注重檢查身體,拖成大病之後亂花大錢。好吧,我敢說,我們中很多人也是如此,只是窮人的理由是沒有錢,我們的理由是沒時間。

這就是我們跟窮人的最大區別——當你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你才有時間思考一些別的事,比如下面說到的教育。


3/5、窮人為什麼不願投入教育反而喜歡多生孩子?


一些我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東西,其實沒那麼大的正當性。

作者發現,窮人並不認為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像我們上個世紀80年代盛行的「教育無用論」「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他們把教育看成是工作的機會成本,即,如果孩子現在能找到工作,就不上學了,如果沒有,上學又免費,還是上學吧。

愚昧嗎?一點都不,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項長遠的投資,而且是對子女的投資,可能對自己而言並沒有任何收益,所以風險極大,只能作為無所事事的替代品。

窮人教育的問題導致了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生育致貧」。

窮人生孩子,是為了養老和防大病,可恰恰是因為沒有教育投入,孩子的未來能不能派上用場,是不確定的,解決的方法就是機率,就是多生——孩子多了,總有一個管用的。

「超生游擊隊」跟「我們不願多生」,都是各自生存條件下的理性選擇——窮人不願意投入教育,所以要多生;我們重視教育,所以不需要多生,也沒錢多生。

對社會而言有利的事,對下一代有利的事,對個人而言反而不利,所以,當不注重教育,生一堆孩子,成為窮人的理性選擇時,問題其實是出在國家和社會身上,窮人的教育天生是國家的義務,讓白領生孩子天生也需要國家補貼,這跟修橋鋪路一樣是政府該做的事。



窮人的「有限理性」跟我們一樣,而在非理性的事情上,窮人跟我們也沒有什麼區別。

比如享受生活。

4/5、我們對窮人最大的偏見


在我們的認知中,窮人就是吃不飽穿不暖,整天為了生存而拚命的人,如果去幫助這樣的人,我們內心的崇高感會立刻爆棚。

但這個一個錯誤的認知,每天0.99美元的收入,在那些貧困的國家是能買到一天所需的熱量的,他們並不會「吃不飽穿不暖」。

所以如果我告訴你,你捐款幫助的人,並非是那些活不下去的人,窮人們同樣喜歡大屏電視、沉溺於手機遊戲機、偏愛垃圾食品,用買藥的錢去看巫醫,甚至省吃儉用去賭錢,用政府補助的購物券買高檔化妝品,你會不會忽然覺得自己挺傻的。

這可能是我們對窮人最大的偏見——他們的生活天生就應該很苦逼。

作者發現,窮人會把有限的錢買零食、煙酒、飲料、垃圾食品這些既貴又沒營養,但口味很好的食物上;有些地區,就算很窮,他們也要買電視、DVD、遊戲機等等娛樂用品。

為什麼呢?因為窮人跟我們一樣,跟中產階級和富人一樣,也有人的慾望。而且,正因為他們的生活太絕望了,更需要垃圾食物和短暫的娛樂時光來放鬆一下,「享受輕鬆生活一刻」。

而且在中國還是一個社交需求,窮,也要有個基本的樣子,否則你在村裡根本抬不起頭。

即使是窮人的生活中,也有比吃飽更重要的東西。

中國最好的例子是買彩票,大部分彩民都是低收入人群,在我們看來買彩票是「智商稅」,但在他們看來,兩塊錢買「一夜暴富」的希望,這是多麼划算啊!這跟白領拍領導一個馬屁,就覺得有了升職加薪的希望,有區別嗎?

有人將窮人窮的原因總結為「缺乏自控力,缺少計劃性」,這裡大家並沒有站在他們的處境里考慮一下,如果有了自控力會怎樣?

也許,「即時行樂」一下,這才是窮人能活下來,而不至於被生活逼瘋的最大原因。


5/5、窮人為什麼窮?我們為什麼平庸?


作者介紹了一個慈善醫療團隊,承諾村民,如果接種免費疫苗,就可以得到2磅豆子和一套餐具,結果可想而知,疫苗接種率增長了7倍。

很多人批評這種做法只是完成任務,並沒有讓窮人理解疫苗的作用,但作者很認可:幫助窮人一定要用窮人的認知資源,利用他們追求「即時回報」的思維習慣,同時讓窮人之間產生口碑傳播效應。

消滅貧窮最大問題不是政府的福利和社會的慈善捐款不夠,而是這些錢沒有效率,大部分都被浪費了,因為我們不理解窮人的處境,不理解窮人思考的出發點。

當然,反過來說,窮人之所以窮,還是因為他們無法跳出自己的處境,他們的理性還停留在窮人的認知資源和認知習慣中。

這恰恰是我特別想給大家介紹這兩個諾獎獲得者的研究的原因——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認知資源都是為了適應現狀而產生,我們的認知習慣又反過來禁錮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的認知面很寬嗎?我們很願意接受認知之外的不那麼有利的事實嗎?我們沒有自己的固執與偏見嗎?我們願意放開心胸去接受未來的世界嗎?……

理解窮人為什麼窮,等於從另一個角度發現我們為什麼平庸。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