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決策的關鍵:永遠不要放棄你的選擇權

好選擇的關鍵思維

1/6、職場上的進攻策略與防守策略

  • 方案選擇:新領導交辦的第一件任務,應該儘量有新意,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是穩妥一點,摸清領導的喜好再出手?
  • 跳槽選擇:決定跳槽了,我應該趁跳槽旺季,裸辭專心找工作,還是繼續騎驢找馬,效率低但更穩妥?
  • 城市選擇:大學畢業是留在大城市發展好?還是回家鄉附近的小城市好?
  • 送禮選擇:想要換個崗位,是找機會給領導送份禮,還是在正常工作交往中提要求(僅適用於國企和公務員)?
  • 創業選擇:朋友有一個不錯的項目,邀請我一起創業,我該放棄眼前大公司的穩定高薪職位嗎?

上面的選擇,看似毫無關聯,其實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你應該選擇「進攻策略」還是「防守策略」?——「進攻策略」高風險高收益,「防守策略」低風險低收益。

這種策略思考還可以延續到生活當中

  • 投資選擇:你喜歡收益更高風險更大的投資品種,還是收益低風險小的?
  • 求愛選擇:追求女生時,你喜歡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讓她喜歡你,還是用你的誠意主動打動她?

以前,很多人認為這種選擇跟性格有關,其實不然,思考方式還是有很多套路的。

2/6、套路一:不對稱風險下的決策

想要理解職場上這兩種策略核心邏輯,我們可以看一看兩類極端的職業,一個是純進攻型的,一種是純防守型的。

典型的進攻型職業,是各種銷售類職位。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只有進攻才有訂單,防守就是等死;另一方面,進攻就算失敗也幾乎沒有什麼損失,最大的損失就是你耗費了太多的時間。

最典型的防守類職業,是我之前在銀行做的信貸工作。

對於銀行而言,一筆貸款收益是固定的,就是利息,但損失最大可以是全部本金(跟P2P是一回事),兩者之比可以達到幾十倍,這就註定我扮演了一個「懷疑主義者」的角色。

我會對貸款申請者做「有罪推定」,假設他們都是來騙銀行錢的,我會要求他們提供各種資料,以證明自己無罪;我還要懷疑這些資料都是偽造的,要求他們提供證明這些資料的資料;我會假定這些人都會經營失敗破產,要求他們提供充足的抵押和擔保……

大部分信貸員都會面臨貸款清收的困境,所以只要我用最保守的策略,完成了這些任務,每年一次的晉升機會,時間長了總能抓住。

比較一下這兩種工作,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如果選擇進攻(或防守)策略失敗了,你幾乎沒有什麼損失,而選擇相反的策略的話,你得到的成果(或避免的損失)並不那麼大,那麼該策略就是最好的選擇——銷售員會假定天下所有人都會買他的東西,而信貸員會假定天下所有人都是騙子。

所以,前面提到的「送禮選擇」的答案很明顯,應該送。因為就算領導不收,你也沒損失(有人覺得會給領導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這個明顯多慮,禮多人不怪,只要金額控制在正常人情範圍內)。

而「追女生」的選擇題,答案也是主動,因為就算被拒絕了,你也沒什麼損失,有人追,女生也不會生氣。

這兩種就是典型的「不對稱風險」,可惜很多人因為性格原因,放棄了最優策略。

不過,這種極端態並不常見,更常見的利弊分布是對稱的:選擇主動策略,你得到的更多,但失敗的損失也更大;選擇被動策略,你得到的更少,但失敗的損失也更少。

此時,你該如何選擇呢?

3/6、套路二:一力降十會,可無視策略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桌球打得特別好,我聽說他跟職業選手交就手,問他感覺如何?

他說,剛交手時,你還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但打著打著就有點不對勁了,你使出自己最擅長的絕殺時,對手竟無動於衷地接了回去。然後。一種絕望感越來越強烈,就像一堵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向右無限遠的牆,

職業選手打出好球的機率也並不比你高很多,但是他們能夠接到幾乎所有的球,包括你的拿手絕技。

我們平常所謂的好球,只是因為對手的訓練程度不夠,而成為一個職業選手的標誌就是:大部分正常來球,你根本不需要什麼策略。

如果我們把平時遇到的工作比喻成比賽對手,那麼大部分的工作只是業餘級選手,只有少數工作屬於專業級選手。你對自己的要求,就是成為職業級選手,那麼,大部分的工作,就像職業對抗業餘一樣,並不需要選擇什麼策略,進攻和防守結果都一樣,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行了。

這裡僅僅是職業選手,而並非那些頂尖高手。大部分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終其一生也不可能成為頂尖高手,但人人都應該成為職業選手,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有資格吃這碗飯。

開頭說到的「跳槽選擇」,是裸辭還是騎驢找馬,對於專業能力很強者,根本不構成選擇,甚至根本不會出現,都是獵頭主動找上門。

不過,這種實力完全碾壓式的對抗是很少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職業選手和職業選手對抗,業餘選手和業餘選手對抗。

此時策略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4/6、套路三:反向跟隨策略

那位朋友之所以一開始沒覺得職業選手有多厲害,因為對方只是在陪他玩玩,只要他願意,可以隨時幾球之內把你扣死。

如果是兩個職業選手之間對抗呢?

在排球、網球、桌球、羽毛球這一類隔著網對抗的球類運動中,如果對方發過來的球「太正常太舒服」,你的最佳策略就是還給對方一個「不舒服」的球。

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的,一是對方有可能失誤接不下球,二是對方就算接下,為了不失誤,他接過來的球一定是正常到讓你「很舒服」的,你就可以繼續打讓對手不舒服的球,直到對方失誤為止。

就是說,你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完全與對手的策略(或事件本身的可預測性)相反:如果對方是「保守策略」(或遇到常態事件),你就要用「進攻策略」,如果對方是「進攻策略」(或遇上非常態事件),你就要用「保守策略」。

在前面的「方案選擇」中,新領導交辦的第一件任務,如果相對簡單,你就用「進攻策略」,在辦成的基礎上,還要有新意;如果相對複雜,你就用「防守策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朋友跟你談合夥創業,如果項目相對靠譜,你就用「進攻策略」,如果項目你雖然有興趣,但看上去風險挺大,你就用「保守策略」,

這種選擇,看似明確,實際上,要做好有一個前提: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借用投資領域的「能力圈」理論,它的意思是說,職場中,別做包治百病的赤腳醫生,你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邊界——哪些擅長,哪些不擅長。

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很多東西,你以為在你的能力圈之內,其實不是,如下圖。

小結一下前面說到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下你的實力已經強大到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你都有能力應付的地步;第二種情況下你所面臨的形勢是明確的,你就採用相反的策略。

如果形勢是不確定的呢?

5/6、套路四:找到分攤風險的方法

前面說過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進攻策略是高風險高收益,防守策略是低風險低收益。有人覺得,既然風險與收益是對等的,那我們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一樣的,不如別費那個心思了,順其自然吧。

但人是一個有主動性的系統,即便是這種風險收益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仍然有更好的趨利避害的方法。

如果「保守策略」的收益不能讓你得到滿意,而「進攻方案」的風險又是你無法承擔的,更好的方法是想辦法降低「進攻方案」的風險,因為這比提升「保守方案」的收益要容易一些。

比如保險,那每個人都會去買大病保險,平時付一些小錢,萬一生了大病的時候就有人能幫你付醫藥費。

降低風險的方法很多,這裡隨便舉幾個例子:

第一種方法是找人分攤你的風險。

作為信貸員,最大的風險不是貸款人是騙子,而是行長交辦「必須同意」的貸款,所以我一定要想方設法利用合法程序讓他老人家留下隻字片語的證據,把一筆貸款的風險分解到多個「責任人」身上,這就是銀行信貸員降低風險的方法。

所以,在「方案選擇」中,如果你打算向領導提比較進攻性的方案,最好的方法是說服你的同事,讓他跟你一起提;你還可以找你的供應商,合作夥伴等等幫你分攤方案的風險,當然前提是你要做出一些利益承諾。

第二種辦法是把你的方案分步實施。

比如說快速試錯機制,你可以把你自己的想法初步凝結成一個計劃,預見向領導透露。

第三種方法是在選擇的同時,給未來的自己留下選擇權。

「城市選擇」中,如果你的職業比較容易積累優勢,屬於吃青春飯的那種,應該留在大城市,工作幾年,有了錢,你留下來紮根也好,回鄉過安寧日子也好,就有了選擇權;如果你的職業需要相當長時間進行專業積累,不如回家鄉,用較低的成本積累經驗,有了足夠專業經驗,進退兩相宜。

這就是把選擇權留給未來。

投資風險問題,如果某個投資品種處於高風險向收益狀態,最好的方法是你初始投入少量金額,使風險處於你能承受的範圍。接下來,如果該品種的確定性上升,你可以繼續加大投入。當然,此時該投資產品的價格也會上漲,收益率會降低,但因為你的投入變大,總收益不一定減少。

始終保持繼續投入的選擇權,讓投資的風險與你的承受能力始終保持匹配,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這就是應對決策中「不確定性」的最好方法。

人天生有「風險厭惡」的傾向,並非是我們不看中收益,而是有些風險超過了我們的承受能力,所以如果能找到幫你分攤風險的方法,哪怕收益低一些,只要比保守策略高,都是值得的。

6/6、聰明的決策者都一樣

所以你看,選擇保守還是激進,其實並不是一個性格問題,而是看你有沒有多想辦法。

我們之所喜歡把很多事情歸咎於自己的性格,因為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就有了推卸責任的理由,

不管什麼性格,聰明的決策者都是一樣:



該進攻時,絕不保守;該防守時,絕不冒險;

用專業性避免兩難選擇;

風險不對稱時,果斷把握機會;風險對稱時,把握「攻防」的轉換時機;

從來都是留有餘地,不會一步把棋走完;

可以分攤的風險,決不會「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槓」。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