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許久不聯繫的老朋友,讓我想起了20年前他給我講的一個故事。在那個時候,這個故事曾經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我這位朋友的朋友,自己做生意,家境、生活都還不錯,偶爾買買彩票。
有一次他出差,就把自己選好的號碼和用來買彩票的500塊錢都交給了他小舅子,他知道他小舅子手頭緊,就給了1000,剩餘的500就算是給小舅子的零花錢。
當他在出差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選的號碼是特等獎,有將近800萬,就非常興奮,然後到處張羅著請朋友們吃飯,當他回到蘭州,得知他小舅子根本沒有給他買彩票,而是自己把錢都花了的時候,氣的當場吐血。
因為這件事,他和他老婆和她們家裡人關係弄的極其緊張,有一段時間他也無心再考慮生意的問題,消沉了很長時間。
因為關係不是很近,後邊的事情我就不太清楚了。
這件事,之所以在當時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原因就在於,有時候,有些事情你可能覺得自己處理的滴水不漏、甚至是接近完美,但是總有一個你想不到的地方,即使你想到過,但是還是會超越你的想像的事情致使整件事情走向了完全失敗的方向。
我們很多人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應該都有過一種想法,就是天上掉餡餅,最現實的可能就是中一注特大的彩票,我們覺得,有這幾百萬、上千萬,我們的絕大部分問題都能夠解決了。有了錢也就不用成天看人臉色、也就不用為了那乾巴巴的一點工資起早貪黑、累死累活。
但是,事實往往很悲觀,一是能夠真中彩票的人少之又少,二是,根據以往的統計,突然中了彩票的人,經過一段時間,會陷入比之前更困苦的境地。
是什麼讓我們都公認的福,轉化成了更大的禍呢?而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在我們都認為是巨大的災禍面前,找到了破局的辦法,在困境中找到了機遇,反而獲得了更大的福呢?
這兩個問題我們在後邊解答。
有些事情,總是禍福相依,我在講《管子》的課程的時候,經常講對於管子的評價,最中肯、最有價值的一條就是:善轉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今天我們就聊聊禍福的問題吧。
禍福相依,這個詞,我們應該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是在《塞翁失馬》這篇當中。這一段是選自《淮南子·人間訓》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段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 可極,深不可測也。或直於辭而不害於事者,或虧於耳以忤於心,而合於實者。
我們還是簡單的來翻譯一下:
在靠近邊塞的居民中,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一次他家養的馬無緣無故跑到胡人那裡,鄰居家的人都為此事來安慰他。他說:「這事難道就不能變成好事嗎?」過了一段時間,跑走的馬領著一群馬回來了。鄰居家的人又都來賀慶。他說:「這事難道就不可能變為壞事嗎?」果然,因家有不少胡人養的好馬,他兒子騎馬玩時將大腿骨給摔斷了。這樣鄰居又來安慰他。他又說:「怎麼知道這事不會變成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邊塞,青壯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參戰,結果邊塞附近的居民死去十分之九,唯獨這戶人家因兒子跛腳,父子性命都保住了。所以說福可變為禍,禍可變為福,這其中的變化難以捉摸,深不可測。
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則故事,塞翁這一家的命運因為這一匹馬,一波三折,禍福相依,禍福無常。但是我們生活中,真實的例子可能遠比這還要精彩。
其實,一些中了大獎的人和一些暴發戶,因福得禍的道理不是很難懂。這裡首先要說明一下,我對暴發戶沒有任何的瞧不起,我們很多人想做暴發戶,沒有機會而已。
很多人,手裡突然有了錢之後,首先想到的,並且去做的,基本都是揮霍,用於消費,心裡是對自己曾經的困苦的一種補償。當然,也有些人陷入了親戚朋友瘋狂的借債之中,在被道德綁架的無奈之中苦苦掙扎,或者一概拒絕導致關係緊張甚至是破裂,光去指責那些親戚朋友沒用,應該用更智慧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除了被道德綁架以外,絕大部分的情況,其實很多人是沒搞明白,應該如何去使用這些錢。有的人說,錢花出去才是你的。這個沒錯,但是,花錢的水平,如何花錢則有著天壤之別。
有了這些錢,並不代表你能駕馭這些錢,真正走過這一關的,把福變成更大的福的,其實就是把錢多用在了投資上,當然,有些人明白應該去投資,而不是去消費,但是並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投資,如何用這些錢打造賺錢機器,就是一個可以不用依賴你的體力和過多的精力就可以自動運轉的,持續不斷的產生盈利的業務,但是,投資的能力要求也不是每個人都天生具備的,需要天性也需要積累。要不然,那些讓你陷入困苦的因素,會讓你更快的把這些錢都賠進去。
其實,人生得意之時,最容易犯的幾個錯誤,類型並不是特別多,我們接著來看孫叔敖是如何選擇的。
我寫了很多管子的內容,在春秋時期,能和管子齊名的,基本也就是孫叔敖了,孫叔敖,羋姓,蔿氏,名敖,字孫叔。就是和電視劇《羋月傳》里的羋月是一個家族。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張以民為本,止戈休武,休養生息,使農商並舉,文化繁榮,翹楚中華。因出色的治水、治國、軍事才能,孫叔敖後官拜令尹(宰相),輔佐莊王獨霸南方,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孟子·告子·下》說:「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淮南子·人間訓》
昔者,楚莊王既勝 晉於河、雍之間,歸而封孫叔敖,辭而不受。病疽將死,謂其子曰:「吾則死矣, 王必封女。女必讓肥鐃之地,而受沙石之間有寢丘者。其地確石而名丑,荊 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孫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鐃之地。其子辭而 不受,請有寢之丘。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祿,惟孫叔敖獨存。此所謂損之而益也。
簡單的翻譯一下:
楚莊王在河雍之間的邲地戰勝了晉國,凱旋歸來后庄王要封賞孫叔敖,孫叔敖辭謝而不接受。後來當孫叔敖患癰疽快要死時,他對兒子說:「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會封賞你的,一定要推辭肥沃富饒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地。在楚、荊之間有個叫寢丘的地方,那兒土地貧瘠,所以地名也難聽。當地的荊人和越人都信奉鬼神、講究迷信,所以沒人喜歡那裡。」不久,孫叔敖去世了,楚莊王果然將肥沃富饒的領地封賞給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兒子謝絕了,而要求賞封寢丘之地。按楚國的法規,功臣的封祿傳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祿,唯獨孫叔敖一家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損減它,結果卻是補益它。
這一段里的最後一句話:此所謂損之而益也。用現在的話,通俗的說,就是主動吃虧才是福。
前一段的那篇文章:真正聰明的人,都在主動吃虧。有些人不理解,其實是沒有看完,也沒看懂,覺得就是陰謀。
其實,我們現代人很難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吃虧是福,有時候只是拿來做被騙上當以後的自我安慰,其實心裡還是不甘。
真正的吃虧是福,是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就像孫叔敖要的就是家族的長期的平平安安,而不是豪富幾代以後,中途而斬,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和被騙吃虧上當以後自我安慰完全是兩碼事。吃虧上當,很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的貪慾在作怪,是自己的智慧不夠。
如果孫叔敖的兒子要了那塊最好的地方,楚莊王在的時候可能還會感念孫叔敖的功績,但是很多其他人會非常嫉妒,總會用放大鏡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或者主動給你設圈套,好到君主那扳倒你,然後分你的利益。楚莊王死後,那這種情況可能會更快。可能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會家破人亡了。歷史上多少血淋淋的故事,就不多講了。
人生順利之時,特別是巨大的利益擺在自己面前,而且唾手可得的時候,能夠像孫叔敖一樣看的足夠長遠,能夠抵擋住誘惑的人少之又少。下邊《管子》里的這一段,其實適用於絕大多數我們面臨人生得意之時應該如何做選擇和行事的情況。
《管子·宙合》
「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此言擅美主盛自奮也,以琅湯凌轢人,人之敗也常自此;是故聖人著之簡策,傳以告後進,曰:「奮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昧之有也。」故有道者,不平其稱,不滿其量,不依其樂,不致其度。爵尊則肅士,祿豐則務施,功大而不伐,業明而不矜。夫名實之相怨久矣,是故絕而無交。惠者知其不可兩守,乃取一焉,故安而無憂。
這一段簡單翻譯一下就是:
「明乃哲,哲乃明,奮乃苓,明哲乃大行。」這是說獨擅其美,自恃其盛,自奮其能,而且以驕傲放蕩的態勢去欺凌他人,人之失敗常從這裡開始。為此,聖人寫在書里,傳給後學之士說:奮,是興盛;苓,是衰落。只興盛而不衰落的事,從來沒有。所以,有道之人,總是不表現自己分量十足,不表現局量已滿,不表現調子太高,不表現氣度高傲至極。爵位高就注意尊敬賢士,俸祿厚就注意施放財物,功勞大而不誇耀,事業盛而並不驕傲。名與實的互相矛盾是由來已久的事了,所以互相排斥而不能並有。明智的人知道不可能兩者兼備,於是只取其一,棄名取實。因此,安定而無憂。
我們現在所說的明哲保身是個貶義詞,但是他本來的意思並不是貶義的。人一旦順遂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盛氣凌人而不自知,就像這一段所說,人的失敗常常從這裡開始。有道之士會怎麼做呢?不平其稱,不滿其量,不依其樂,不致其度。爵尊則肅士(地位越高越要禮賢下士),祿豐則務施(收入越高越要學會與人分享利益),功大而不伐(功勞越大越不能自我誇耀),業明而不矜(事業做得越大越要謙虛謹慎而不是驕傲)。說簡單點就是要學會謙虛低調,明智的人會在名與實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就是選擇實,而不是虛名。
我們經常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如何召禍,上邊這一段基本涵蓋了絕大多數情況。而對於如何修福,其實往簡單了說,就是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該做的,做好持續有效的積累,時間會犒賞那些踏實做事的人,另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那些你能幫助的人,而不是只去幫助那些對你「有用」的人,其實,對你「有用」的人,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需要你的幫助。
如果飛來橫禍,學會安然面對,而不是陷入恐懼,懊惱,這些都只會讓你滑向更深的深淵,在困苦之中,專注於自己,找到破局的辦法,才是重中之重,懊惱、恐懼、怨天尤人,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因禍得禍,這些才會讓你真正的能夠轉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經歷過人生的低谷與困苦,你才會更明白,應該如何正確的努力,才會對來之不易的福,更多一份珍惜和敬畏。
人生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禍福無常,陷入困境時,認清自我、找到自我、認清人性,積累點滴之功,在正確的方向上,做持續有效的積累,走出困境的速度,可能遠超你的想像。
孔子讀《易》,至《損》 、《益》,未嘗不憤然而嘆,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與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