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能靠蠻力;工作,也不能只靠努力,學會做自己的旁觀者

2019-11-19   大朴國學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通用磨坊公司,但是對於哈根達斯,肯定不陌生。通用磨坊正是這個著名冰激凌品牌的生產商,成立於1886年。這家百年老店能夠屹立不倒,有一個自己的秘訣。

原來20世紀有一段時間,這家公司的銷售並不景氣,這多少讓當時的CEO鮑威爾憂心忡忡。有一天,很少清早不行出門的鮑威爾在華爾街上遭遇了」早高峰「,來來往往的人行道上,商界精英們一手拎著公文包,一手抓著漢堡,大口嚼著,還不是抬起手腕看看時間。

鮑威爾出神的望著行色匆匆的人們,靈感如火山般迸發,他立刻跑到公司,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會上他宣布,將改變所有食品的設計理念,便利優先,最好只用一隻手,就可以方便的進食。

於是,酸奶杯裝進了擠壓式軟管,麥片被濃縮成方糖的大小,冰激凌被封裝進了封閉的圓筒中,插上了粗吸管。經過改造之後的產品一經問世,就好評如潮,本來疲軟的銷售業績也開始一路爆紅,公司在這之後得以躋身世界500強,成為北美最大的上市食品製造企業之一。

時隔多年之後,當鮑威爾在一次公開活動上道出自己的商業玄機時,人們才恍然大悟:是一隻看得見的手改變了這家公司的命運。

這一事件,在通用磨坊的發展史上可以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看精彩的商業故事以外,我們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很多問題。

其實,這個事件過程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一家龐大的企業,逐步喪失了對市場的敏感,而改變公司命運的CEO鮑威爾,則是通過作為一個旁觀者,重新到一線去觀察市場,得到了啟發。組織越龐大,對信息的靈敏度自然會降低,反應速度有時候也自然會遲鈍很多。

有一種說法,叫做「知識的詛咒」,也就是說,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像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當我們把自己知道的知識解釋給別人的時候,因為信息的不對等,我們很難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給對方解釋清楚。總是,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

這種說法,更多的是從溝通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在行業內擁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很可能聽不進一個「外行」的建議和意見,原因就是「你了解我們這個行業…….」。

有時候「知道過頭」,也就是擁有豐富的經驗,反而讓我們失去了智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在搜集一些信息,或者剛進入某個行業的時候,在達到某個信息量之前,智慧確實會快速湧現;可是當超過某個量的時候,快速產生出來的智慧會減少,而最重要的「自己獨具的觀點」逐漸接近於零。是的,「知識」的增長不一定會帶動「智慧」的增長,反而必須經常持有一個觀念——信息量在超過某個程度之後,將會造成負面效果

智慧會減少,而最重要的「自己獨具的觀點」逐漸接近於零。是的,「知識」的增長不一定會帶動「智慧」的增長,反而必須經常持有一個觀念——信息量在超過某個程度之後,將會造成負面效果了所有想法。就如同一流的科學家達到該領域的權威地位後,就不再像年輕時期那樣會產生強烈的點子,這是一樣的道理。同樣的情況還有,一些行業的突破,反而是外行帶來的。

我這裡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國內某家知名的豆漿機生產企業,在最初的時候有一個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就是糊鍋,做三次豆漿,基本有一次就要糊,他們很多技術人員研究了幾年的時間,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只是糊鍋的機率降低了而已,但是,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想把這個品類做大,就很困難。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是他們的門衛,老爺子突然有一天,給他們提了個建議,說你們為什麼不把加熱器調個個,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原來,豆漿機最早的原型都和我們使用的燒水壺差不多,發熱源都在底部,而被加熱的豆漿如果循環速度很慢,或者說加熱的速度過快,就會導致糊鍋,而調個個,就是把加熱源放到上邊去,就像我們在大學宿舍使用過的「熱得快」,這樣只要加熱棒的長度合適,隨著加熱的進行,被加熱的豆漿就自動循環起來了。

是這些研發人員的專業有問題嗎?還是這位看大門的老大爺擁有的電氣知識更豐富?顯然都不是,其實道理和通用磨坊的問題差不多,隨著專業知識越來越豐富,我們就很容易進入「知識的詛咒」的狀態,進入一種慣性思維,這反而都讓我們遠離了智慧。

我一直把智慧定義為:智慧就是突破性的解決問題,之所以說是突破性,突破的是什麼?就是突破了我們平常固定看問題的視角,其實並沒有什麼突破,他只是從A點到B點無數連接可能性中的一種而已,只是我們平常的固定視角不容易看到罷了。

讓我們失去遠離智慧的,很多時候,就是我們學不會做一個旁觀者,特別是做自己的旁觀者

我們為了實現目標,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家、管理者,通常情況下,我們都在承擔兩個角色。一個角色是:我們是機器的設計者,這台機器,就是我們通過各種方法,驅動我們執行具體任務、實現目標的工具;另外一個角色,我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零件。

很多時候,我們沉浸於自己作為一個具體的零件的角色,而很少用機器設計者的視角來看問題。如果我們,或者作為別的零件的員工,在具體的運轉過程中,犯了錯誤、出了問題,從設計者的角度來看,到底是因為什麼出的問題,如果是因為零件本身不合格,達不到使機器高效運轉的目的,那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去找到一個更好的,更能滿足需求的零件,而不是對那個具體的零件要求過高。

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問題,我們可能就不會再過度的糾結於一些偶然的或者是本身達不到要求的零件導致的問題,要做的是儘快換一個好零件,讓機器能夠高效運轉起來。

是什麼阻礙我們看到這些視角?是我們的貪婪和恐懼,是我們的慾望和情緒,只有先突破這層障礙,我們才有可能進入真正的自由思考的境界,也就是我一直說的管子的靜因之道,我們才能真正的找到那些真正的因,也就是關鍵核心矛盾,解開這個矛盾,其他的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只有突破了這層障礙,你才能真正的看到那些我們平常固定視角看不到的各要素之間的隱秘的關聯,才能夠真正的使用管子的輕重之法,因勢利導,轉禍為福、轉敗為功。(關於靜因之道,前邊講過很多次了,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以前的文章來看。)

思考,不能靠蠻力;工作,也不能只靠努力。

在努力的同時,還要學會做自己的旁觀者,不帶入個人的利益、好惡、貪婪與恐懼,回到事情的本源,重新去審視問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懂得靜因之道,才能更有智慧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