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清政府賠款2億兩白銀,對日本的影響有多大?

2019-06-13   謀士說

1853年(咸豐三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里將軍,率領四艘黑色鐵甲軍艦開到日本江戶灣,以武力威脅幕府打開國門,在日本歷史上被稱之為「黑船事件」。1862年(同治元年),日本幕府花了3萬兩銀子從英國人哪裡買了一艘船,命名為「千歲丸」,開始秘密訪問清朝。訪問清朝的目的,主要是打探清政府是如何跟洋人打交道的,當然也在試探清朝國內的發展情況。

平壤之戰

在日本人印象中,認為清朝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當日本船隊到達上海以後,看見一片狼藉的街道,讓他們大失所望。日本「千歲丸」到達上海的時候,當時的清政府正與太平天國在打仗。據說,日本人在城內還能聽見隆隆炮聲。在中國友人的幫助下,日本人參觀了清朝的軍營,他們參觀時驚訝的發現,清軍竟然還在使用冷兵器。所以,日本一個叫峰潔的下層武士在參觀清軍大營後感嘆:「整個軍隊,像個乞丐,毫無戰鬥力!如果,給我一萬騎兵,可以橫掃整個清國!」由於清朝羸弱無力的形象,讓日本人覺得清朝比起西方人簡直差遠了,所以日本已經萌生了侵略中國的想法。

在日本幕府出使清朝兩年後,日本的幕府很快倒台,明治天皇掌握大權。1868年,明治天皇開始全盤西化,不斷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工業,國力不斷上升。

平壤之戰

1894年(光緒二十年),朝鮮李氏王朝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就在這時,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進入朝鮮首都漢城(首爾),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用英國商船「高升」號,運送清兵前往朝鮮牙山。當商船行至豐島海域的時候,被日本「浪速」號巡洋艦擊沉,800餘名淮軍遇難。

甲午戰爭要圖

由於運兵船是英國人的,日本為了息事寧人,向路透社行賄600英鎊,國際輿論很快被壓了下去。1894年9月15日,平壤之戰爆發,中日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的交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有17000人(另一說是15000人),日軍有16000人(另一說是16000人)。日軍分三路進攻清軍,交戰沒有多久,漢城玄武門被日軍占領以後,清軍開始陣腳大亂。

清軍總指揮葉志超由於貪生怕死,舉著白旗帶著清軍狂奔五百里,在21日泅渡鴨綠江,倉皇逃回到了中國境內。可以說,平壤之戰,是中國從唐朝白江口之戰有史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敗給日本。一萬多清軍被日本打敗以後,清政府已經到了自身難保的地步。

黃海海戰

在平壤之戰兩天後,也就是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海戰也打響了。清軍3000噸以上軍艦兩艘,3000噸以下軍艦10艘,合計12艘(李宏編著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戰役》中說是10艘。)日軍3000噸以上軍艦8艘,3000噸以下軍艦4艘,合計12艘,兩國海軍旗鼓相當。

日本海軍

據說,清軍主力艦「定遠」號下水已有12年,7年未經過檢修。兩軍交火的時候,「定遠」主炮發射炮彈時還炸了膛,海軍提督丁汝昌被摔傷,一度昏迷,很久才甦醒過來,艦上的信旗也被燒毀了。交戰沒有多久,北洋艦隊有兩艘軍艦被擊傷起火,推出戰鬥。混戰中衝殺在最前方的「致遠」艦受到日艦「吉野」、「高千穗」等艦船的集中炮擊,艦身也著了火。

就在此時,日艦「吉野」正好迎面駛來,管帶鄧世昌下令「致遠」全速撞向「吉野」,決意與其同歸於盡。「吉野」號上的日軍大為驚恐,逃跑的時候發射了一枚魚雷,擊中了「致遠」艦,艦船上252名官兵全部陣亡。

緊接著「經遠艦」繼續迎戰「吉野」,隨後也被魚雷擊中,沉入了海底。全艦清兵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陣亡。中國近代史專家陳恭祿在其著作《日本通史》中說:「其戰勝者,亦由於將佐勇敢,臨危不驚;且操練有素,發彈命中。而中國艦長,妒嫉猜忌,士卒懦弱,不知所為;艦中火藥,有以細石充之,借圖私利;焉得不敗?」清政府不僅僅是裝備差,士兵的素質也不行。

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後不到一個月,3萬日軍於10月24日,在鴨綠江上秘密架起浮橋,進入中國境內,25日凌晨6時,突然向虎山的清軍陣地發起了攻擊。鴨綠江的清軍有28000人,由於不服宋慶管轄,軍隊毫無鬥志,士氣低迷。在虎山失陷以後,其他地方的清軍不戰而逃。日軍在一天時間內,不費一槍一彈,九連城和安東縣被日軍占領。不到3天時間,清軍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近3萬人馬形同虛設。

1895年1月,日軍兩萬人又在山東榮成灣登陸,偷襲了威海衛炮台,並以軍艦封鎖東、西港口。2月2日,威海衛城失守,日軍對依託劉公島的北洋水師進行水陸夾攻。11日,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自寫下向日本海軍軍令部長伊東祐亨投降書,然後服鴉片自殺,次日殉國。2月17日,日軍進駐軍港和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月初,日軍調集3個師,在6天時間,接連攻克牛莊、營口、田莊台三座軍事重鎮,威脅山海關。面對日本大兵壓境,清政府迫於無奈,只好向日本媾和。

《馬關條約》對中日的影響

其實,日本在一系列的對清朝作戰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日軍參戰的7個師團,傷亡減員達3萬多人,其中死亡和殘疾大約1.7萬,如果清政府能繼續堅持抵抗,日本遲早也扛不住。就連當年很看好中國的《泰晤士報》,都認為日本已經陷入困境,只要清政府打持久戰,日本遠離本土消耗不起,結果讓人意外的是。慈禧與李鴻章等主和派已經喪失了繼續抵抗的意志,拒絕遷都再戰的建議。還給日本賠了2.3億白銀,這無疑是給日本雪中送炭。

馬關條約

根據《馬關條約》的內容,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由於三國(俄、德、法)干涉,清政府又用3千萬兩贖回了遼東半島的主權。日本一共收到清政府2.3億兩庫平銀賠款。除了賠款,日本還繳獲清朝的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估計有一億多日元。據說,日本外務大臣得到賠款以後,數著清政府的銀子,開心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我們全部收入僅有8000萬日元。一想到有幾億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富裕。」

八國聯軍侵華

日本歷史學家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中說道:「中日甲午戰爭的勝利,獲得相當於我國35000萬日元的巨額賠款,使我國在幣制方面得以確立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建立,促進了日本同實行金本位制各國的貿易,打開了引進外資的道路,奠定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重要基礎。」可見,日本就是利用這一筆賠款,建立了金本位制度,用於發展國內經濟。

美國作家詹姆斯•L.麥克萊恩的《日本史》中說道:「從中日戰爭前的2400萬日元到1896年的7300萬日元,再到次年的11000萬日元。這些撥款使日本的軍隊規模幾乎擴大了一倍,從歐洲買到足夠的軍艦,把日本艦隊打造成亞洲水域最大的艦隊。」可見,中國的賠款,足以使日本建立亞洲最龐大的艦隊。

北洋艦隊船員

據說,1884年清政府從英國人哪裡花了140萬兩白銀購買了一艘定遠艦,花142萬兩白銀購買了一艘鎮遠艦,這兩艘軍艦成為北洋艦隊的旗艦。假如200萬兩白銀購買一艘鐵甲艦,清政府的2億兩賠款,可以購買100艘主力旗艦。而致遠和靖遠兩艘巡洋艦造價才84.5萬兩白銀。這麼算下可能不厚道,但是清政府完全可以吸取教訓,再打造一個北洋艦隊,和日本耗下去。但是清政府寧願賠錢,也不願意多購買武器。這就是清政府「寧願外邦,不與家奴」的思想,簡直暴露無遺。

我們先不說,可以買多少艘軍艦,我們在這裡可以算一筆經濟帳。按照坂本太郎的說法,《馬關條約》的賠款給日本帶去了3.5億日元,日本一年的財政收入是8000萬日元,清政府一次賠款相當於日本近5年的財政收入。在得到這些賠款以後,日本實行了金本位,日元直接與黃金掛鉤,比當時的美元還值錢。所以,日本用這些錢,用於擴張軍備、購買了工業設備和資源,並興辦教育、改善醫療等,所以日本在工業化的同時,民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而清朝老百姓,越來越貧窮。

李鴻章訪問德國

此外,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在1901年與列強又簽訂了《辛丑條約》,並賠款4.5億,日本在條約當中又分到3400多萬兩白銀。本來貧窮的中國,在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賠款中,老百姓深受其害。所以,列強在攻入北京城的時候,城內的老百姓還站在一旁看熱鬧,有的甚至扶梯子,戰爭好像與他們毫無關係。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造成的結果。

清政府為何不堪一擊?

日本作家陳舜臣在其著作《甲午戰爭》中說:「軍隊就好像包工合同制一樣,帶100人的隊長,國家支給100人的兵餉。實際上,隊長手下只有70人,那30人的兵餉被私吞了。侵吞兵餉的軍官心裡有鬼,說不得硬話。士兵們覺得受了愚弄,拒絕接受嚴格訓練。」

慈禧太后

我突然覺得,清朝的腐敗程度,和明朝滅亡時的政治腐敗程度非常相似。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守衛北京的禁衛軍已經5個月沒有領到軍餉,所以這些士兵乾脆不抵抗,直接打開城門將李自成放了進來。所以,崇禎帝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北京就陷落了。所以,清朝的士兵,也是一樣,領頭的貪污受賄,很多士兵不願意為清政府賣命。

清軍既然腐敗到了這種程度,清政府還沒有引起重視。所以,清軍要想提升戰鬥力,必須建立一套杜絕舞弊的管理制度。可是,軍隊的頭頭怕失掉既得利益,不歡迎改革。清軍就是在這種腐敗的基礎上同日軍交戰的。直隸按察使周馥在戰後直言:「清軍失敗是必然的!」

袁世凱對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表現,可以說是痛心疾首,他說:「假如現在給我一萬士兵,訓練一年,一年之後同十萬官軍打一仗,我准能打敗他們。」

袁世凱

從袁世凱的話來看,絕對不是胡言亂語。因為,清軍實在是太腐敗,毫無戰鬥力。清朝統治者,只貪圖享樂,根本不重視軍隊的建設。如袁世凱所說,給他一萬士兵,訓練一年,可以打敗十萬官軍。所以,清政府完全可以用賠款的錢招募一批勇士,裝備一支西式軍隊,加緊訓練,絕對和日本有一拼。

1896年,李鴻章出訪德國,在李鴻章的建議下,清政府才想起讓袁世凱組建新式軍隊。其實,當時的清政府已經風雨飄搖,組建新軍的時候已經到了癌症晚期。清政府那種「寧願外邦,不與家奴」的思想,袁世凱等人已經看透,他訓練的新軍已經不值得為清政府賣命了。所以,袁世凱不想成為清政府鎮壓革命的工具,直接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假如清朝不滅亡,說不定會被列強瓜分殆盡,想想真的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