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君主,都熱衷於狩獵,難道只是為了好玩嗎?

2020-03-24   謀士說

說到古代的狩獵,我相信很多人在古裝電視劇當看到過這樣的場景,皇帝和一群大臣,騎在馬上追逐野獸的情景。如果,皇帝射中了天上的飛禽或者地上的走獸,立馬有士兵跑去撿來,然後有大臣在旁邊拍馬屁,說皇上威武。

公元1846年,道光帝帶領眾皇子狩獵於南苑,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是道光帝在考察眾皇子騎馬射箭的技術。到了狩獵場上,眾皇子縱馬馳騁,尤其是六皇子亦訢騎射精湛,每次射中都贏得一片喝彩,最後亦訢獲得的獵物也最多。當道光帝查看眾皇子的成果時,唯獨四皇子奕詝沒有發出一箭。道光帝很奇怪就問他原因,奕詝認為現在是春天,鳥獸繁殖的季節,自己不忍心射殺。道光帝稱讚其很有君子風度,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後來封他做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可見,古代的皇家狩獵,不單單是打獵娛樂那麼簡單啊!

狩獵圖

古代誰在狩獵?

普遍認為人類經歷了三個時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歐洲有學者認為,人類的生存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狩獵階段、遊牧階段和農耕階段。原始人類的發展先從狩獵開始,他們與大自然鬥爭,與野獸搏鬥。由於狩獵來的動物越來越多,人類就開始馴化動物,並開始進入遊牧階段。其實,在馴化動物的時候,人類還發現植物的可食用性,於是種植農作物後,人類開始進入農耕階段。其實,農耕民族要早於游牧民族,可能是歐洲最早進入遊牧階段,然後再進入農耕階段的,所以對於不同的民族而言,經歷的階段也不相同。當然,無論誰先誰後,即便人類進入奴隸社會或者封建社會,古人都熱衷於狩獵。

歐洲人狩獵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狩獵的記載,據說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對朝政的管理。其外出狩獵,數月不歸,後被羿奪了權,失去了國家。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因為狩獵而差點亡國的君主。還有商朝第27任君主武乙,在外出狩獵的時候,被雷擊而死,看來打獵的風險還不止於此。

歐洲早期的羅馬帝國貴族並不熱衷於狩獵,直到亞歷山大東征波斯以後,希臘人開始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於是貴族狩獵才逐漸興起。對於古羅馬人而言,戰場上的騎射手始終在戰爭與狩獵中發揮著非核心的輔助作用。因此,羅馬貴族對狩獵活動並不熱心,他們認為狩獵是一種個人選擇,而沒有形成一種制度。羅馬帝國的覆滅,與其不善於騎射,依靠步兵作戰也有很大的關係。

羅馬帝國解體之後,統治歐洲的主要是中世紀的騎士。此後,歐洲皇家狩獵活動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重視,貴族狩獵成為常見甚至強制性的活動。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重視狩獵已經成為上流社會的傳統,統治階級們甚至專門設置了狩獵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7世紀時,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外就有一座名為卡里克利特亞的豪華狩獵區。早期的基輔羅斯(古羅斯國)統治者奧麗加(公元946~964年在位)在基輔城外和北部的諾夫哥羅德也擁有狩獵區。當然,一些冒險者並不限於自己的狩獵場。比如,印度莫臥兒帝國第六任君主奧朗則布,在1664年他長途跋涉來到克什米爾進行狩獵。

所以,統治者狩獵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也許你會認為,皇家狩獵無非是統治階級消磨時光的一種娛樂方式,很多統治者因此玩物喪志。當然,在某些統治者眼中,狩獵的確是為了好玩,但是在英明君主眼裡,狩獵活動可不是單純的打獵遊戲。

古人狩獵的意義?

根據《通典》的記載:「周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行搜、苗、獮、狩之禮。」《百科知識》2012年第23期有一段文字,作了解釋:從周朝開始,如果沒有發生戰爭、動亂、王位繼立或嚴重的自然災害等重大事件,帝王每年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要舉行畋獵(狩獵)活動,屆時將動用軍隊參加。而畋獵的真正目的並非單純為了打獵,更主要的是訓練和檢閱軍隊,這也正是畋獵被列入軍禮的重要原因。

安息帝國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在其晚年時說,波斯薩桑王朝的統治者巴赫蘭一世(公元273—276年在位)曾這樣批評他:「你既不去戰鬥,也不去狩獵,你還有什麼擅長的?」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古代的波斯君主,已經將戰爭和狩獵聯繫在了一起,戰爭和狩獵都非常重要。

波斯戰爭

清朝的康熙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在蒙古草原,特別建了一個皇家狩獵場——木蘭圍場。該狩獵場位於河北最北端和內蒙古交界的地方,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公里,比新加坡的國土面積還要大。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北巡塞外,蒙古諸部落將一塊地獻給了康熙。

康熙在位期間,八旗子弟的戰鬥力一天不如一天,很多八旗兵驕逸自安染上惡習,滿洲人騎馬射箭的傳統拋得一乾二淨。為了改變八旗子弟的形象,提升戰鬥力,康熙帝親自勘測,劃定了木蘭圍場,作為清朝皇家的狩獵場。其目的,主要訓練八旗貴族圍獵習武的軍事能力。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到嘉慶六年(1820年),清朝皇帝在木蘭圍場進行了105次狩獵活動。可見,古代皇家狩獵,不僅僅是打獵那麼簡單,還是一種軍事訓練活動。康熙帝通過狩獵,鍛鍊八旗子弟的騎馬作戰能力,還加強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聯繫,從而鞏固了北方的邊境的安寧。

乾隆帝

此外,古人的狩獵活動在某些君主眼中只是為了好玩也沒錯,但是在某些君主眼中,狩獵可以用來開疆擴土。根據《華陽國志》的記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

周顯王在位時候,蜀王擁有褒國和漢中的土地。蜀王狩獵與秦惠王相遇山谷之中。而秦惠王在山中遺失了一笥(竹器)黃金,秦惠王讓人去尋找。由於蜀王貪婪,撿到了秦惠王遺失的黃金,自然不想給,於是以泥土塞在竹筒之中,交給了秦王。當時黃金丟失在蜀國的土地上,秦惠王雖然憤怒,但是無可奈何,不過群臣已經看出了秦惠王的野心,藉此機會說:「蜀王以泥土欺騙大王,並非壞事,這是上天在暗示秦國,秦王將獲得蜀國的土地。」

秦國銳士

從《華陽國志》的記載來看,蜀王很貪婪,他外出狩獵可能出於貪玩,而秦惠王大老遠的跑到蜀地去狩獵,目的性就很強了。秦惠王想藉助狩獵的機會,到蜀地去觀察地形,意在吞併蜀國。秦惠王應該是派了間諜去蜀國,得知蜀王要出去打獵,他以狩獵的名義去蜀地,遇到蜀王。蜀王的貪婪在當時,應該出了名的。秦惠王故意把黃金遺失在了蜀國的土地上,以試探蜀王是否貪婪,結果蜀王真的把秦王遺失的黃金占為己有。

由於當時的秦國沒有通往蜀國的道路,攻打蜀國很難,但是聰明的秦國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們抓住蜀王貪婪的本性,造了五個石牛,故意散布謠言說,石牛可以拉出金子。貪婪成性的蜀王聽說這個消息以後,就很想得到這五個「金牛」,於是向秦王索要。其實這是秦王設下的圈套,秦國自然樂意將「金牛」送給蜀王,不過「金牛」很大,根本沒有道路運到蜀國。蜀王就命人開闢了一條可以通往成都的道路,史書中把蜀王開闢的這條道路稱之為「石牛道」,後來秦王就藉助「石牛道」滅了蜀國。所以,在昏庸的君主眼裡,狩獵只是一種娛樂遊戲。而在英明的君主眼裡,狩獵可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其背後的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顯而易見。

狩獵不是單純的好玩,也是帝王權力的象徵

古代的「狩獵」不同等於游牧民族的打獵,古代的皇家狩獵活動,不僅僅是娛樂好玩,歐洲人把貴族狩獵看作是某種社會政治權力,或者一種文化特徵。在古代波斯帝國的一些壁畫和詩歌當中能經常看見貴族狩獵的身影。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將皇家狩獵活動當成了重要的社會政治制度。

酒林肉池

漢武帝劉徹在公元前138年,於秦朝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了一座龐大的園林——上林苑,據說占地面積達2460平方公里。在上林苑當中,奇珍異獸,應有盡有。光草木名就有二千餘種,無論從西域還是南方進獻的寶物,都放在了上林苑當中。

此外,上林苑當中還設有皇帝的禁衛軍羽林軍,大將軍衛青就是羽林軍的統帥,所以山林苑屬於皇家禁地,普通老百姓簡直望塵莫及。上林苑到底是幹嘛用的呢?據《漢書·舊儀》記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可見上林苑主要是皇家的狩獵場所,李廣的小兒子李敢就是在狩獵的時候,被霍去病射死的。漢武帝為了息事寧人,只好說李敢被鹿撞死的,可見狩獵在統治階級當中也充滿了危機!

上林苑占地2460平方公里,在當時,能建造這樣龐大的林園肯定要花費不少的錢財,且同一時期漢武帝還在北征匈奴,這從側面也彰顯了漢武帝在位時期,西漢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估計找不到第二個能與大漢帝國相提並論的帝國了。不過,巨大的內耗和戰爭,也為大漢帝國帶來了財政危機。漢武帝晚年,國家已經不堪重負,漢朝開始走下坡路了,直到曾孫漢宣帝劉詢即位後,漢朝才恢復昔日的強盛。

郎世寧狩獵圖

在歐洲,皇家也熱衷於狩獵,龐大的狩獵場,也象徵著其政治權威。所以,美國作家托馬斯·愛爾森在其著作《歐亞皇家狩獵史》當中說:

狩獵區象徵了統治者所強力推行與警惕維護的政治權威。12世紀時,成吉思汗未統一蒙古之前,有野心的部落首領便劃定了自己的狩獵區,不允許其他任何人進入,這也是在無政府環境下權力角逐的方式之一。此外,在許多早期政權中,關於狩獵權與狩獵區的鬥爭也影射了關於王權的潛在競爭。比如,亞羅波爾克一世(公元972~980年在位)統治基輔期間,掌握大權的魯里凱德家族內部便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耗時長久而代價慘痛的鬥爭。在更加成熟和權力集中的國家中,王公們會將某些優質的狩獵區壟斷為己有,這也是封建強權政治的象徵。

其實,處於太平盛世的封建帝王和貴族們本來缺少戰爭的洗禮,其軍事知識大多來源於書籍。皇家狩獵活動,不僅僅能改掉貴族子弟身上的一些不良毛病,還可以強身健體,增加騎馬射箭,帶兵打仗的能力。所以,從中外古籍的記載來看,古代皇家狩獵,並非是單純的娛樂好玩,其實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非常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