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凡事重禮儀,守禮節。古來,即便是兩情相悅,也要遵從禮法束縛,發乎情止於禮。故而,便會交換定情信物來表達我心悅你之情,以盼白首之約。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古代都有哪些事物可作為定情信物,以寄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情。
古代愛情
臂釧:又稱金環、纏臂金。是用金條、銀帶盤繞成螺旋的圓環,用以套在手臂上面,起到裝飾的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女子常用的臂飾之一。用金環作為與心儀之人的定情信物,是想表達對對方的感情,就好如金環一般,一環連著一環,纏繞不盡,綿延不絕。
戒指
戒指:在古代也稱約指。戒指在古來就有約束以及節制的意思。以戒指作為信物交換,最先則是胡人的風俗。胡人娶妻之前,必須打造金質的戒指給女方,作為婚姻的憑證。後來逐漸則流傳到了中原,被加以沿用。時至今日,我們仍是將戒指作為婚姻的象徵,表達對對方的愛慕之心以及忠貞不變之情。
耳飾
耳飾:古時女人對耳飾的要求,並有著很多耳飾的種類。如耳釘、耳璫、耳環、耳墜等。我國最早佩戴耳飾的記錄可追溯到三代時期。可見,古來女子便有愛美之心。而這種時尚,也流傳至今。
古時有言「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表達了耳環在古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故而,將耳環或耳飾等作為定情信物,也表達了一生相隨,不離不棄之感。
臂釧
香囊:又稱香包、荷包、香袋等。古時,因環境使然,古人便喜用香囊盛放香料,用於驅蟲避諱,也有養生駐香的功效。
古時香囊的造型樣式也是千奇百怪,多種多樣。人們常以香囊作為貼身之物,隨身佩戴。因是隨身之物,故戀人之間也常將香囊作為禮物互相贈送。我們時常可在電視中看見妻子給丈夫繡香囊,以表恩愛之情。戀人之間也會以香囊作為信物交換,表達心有所屬之意。
手鐲:古時又叫「腕釧」「跳脫」,不僅可以戴在手臂上也可以拿來戴在手腕上。古時手鐲的樣式也是多種多樣,玉鐲,金鐲,銀鐲,各種材質均可見。男子若是以手鐲贈與女子,就表示有要將其拴住的意思,而若女子將手鐲贈與男方則因手鐲為貼身之物,有了幾分親密質感。
定情玉佩
玉佩:「溫潤如玉」時常被我們用來形容謙謙君子。故,玉在古代有象徵君子之意。玉石也是古代較常見的配飾之意,深得富貴之家以及書香門第的喜愛。
古來婚姻,一向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在定親之時,父母雙方也喜歡將玉石作為定親信物,交於定親的男女,並囑託他們時刻佩戴,以表雙方的已有結連理之意。玉石也時常被作為嫁娶的聘禮以及家長使用。
同心結
同心結:所謂「同心」便是永結同心之意。同心結,是古時人們常作為定情信物進行交換的飾物之一。
「結」作為一個代表著美好寓意的詞彙,古時詩人時常用以詩句對它進行讚美。
「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結愛》的一詩,便將「結」一詞之意表達的淋漓盡致。
同心結的出現,更是將這種想要與對方表達深愛之意的心意,更顯於飾物之上。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織成連環紋路式樣的同心結,綿綿的思念與萬千的情愫盡在其中。相比於其他的信物,同心結的寓意就更加深遠以及綿長。
頭戴發簪
發簪:也稱「笄」、「搔頭」等。現今,總有人將發簪與髮釵歸類於一個飾物。兩者雖均作為髮飾,但是從樣式中可以區分簪與釵的區別。
簪是用於髮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的作用。古來,男子拿來固定髮髻的便是簪。而,電視劇中拿來割腕插吼的也是簪。
如上文所言,「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也代表了永久之一。與耳飾一樣,以簪作為信物,表達了一生相伴,不離不棄之情。
頭戴髮釵
髮釵:髮釵相較於發簪,更有著一種離別的寓意在裡頭。古時戀人或夫妻分別,便有將釵一分為二,待他日重逢時再重合的風俗。其中更代表了一種離別的不舍,以及萬種的相思在裡頭。
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唐詩人王維《相思》一詩中,便說明了紅豆有有代表相思之情,故古人們自然也常將紅豆作為互贈對方的信物,以表對對方的相思想念之情。
抹衣
內衣:古代又稱「褻衣」、「抹衣」「肚兜」等。古來也有較為大膽奔放的女子會將自己的內衣,比如抹胸,肚兜等贈與對方,作為定情的信物。因內衣是最里的裡衣,作為遮羞的象徵,對於古代那個尊重禮法的年代來說,若是以內衣作為定情信物,其中的含義自然不用言表。而受贈之人必是會時常帶著,來解相思之情。
綜上,便是一些古人較長使用的定情信物。當然,還有諸如頭梳,手帕等作為定情信物交換,表達戀人或者夫妻之間的相思以及戀慕之情。自然,這送定情信物也是有著他自己的門道的。相較於古人,我們現在的定親信物那自然是方便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