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中國兒童的生存與發展:數據與分析》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至少有3000萬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與軀體疾病不同,心理疾病的發生有滯後性,是個累積的漸進過程。
比如感冒了,會發燒、咳嗽,像新冠疫情,症狀就是咳嗽、發燒、身體乏力;
心理疾病則不同,引起心理問題的事件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前發生的,症狀可是在幾年、十幾年後才表現出來。由於不像軀體症狀那樣明顯,還有滯後性,常常不易覺察,耽誤治療。
家長要從小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下面這幾種行為就屬於心理問題,家長要高度重視,並通過合理手段,加以改變。
1歲以上的孩子仍然吸吮手指,咬指甲咬到禿,甚至流血,還不斷撕手皮。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0到1歲屬口欲期,1歲以內的小嬰兒喜歡什麼東西都往嘴裡塞,通過吸吮、吃手、咬指甲等,探索世界,與外界發生聯繫。
因此,1歲以內的寶寶吸吮手指、咬指甲是非常正常的,大可不必制止,過了這個階段,自然不再吸吮了。
如果強行制止,來自口腔的慾望不被滿足,就會造成「口欲期固結」,長大後依然吸吮手指,還會出現貪吃、抽煙、喝酒、嘮叨等與口唇相關的心理障礙表現。
同樣道理,愛咬指甲的寶寶,如果不是缺乏鋅等微量元素,常常由於心理原因,孩子壓力大、焦慮不安。
千萬別總說「別吃手」、「別咬指甲」或往手上抹辣椒、藥水等,強制性地改掉這個習慣,如果強迫往往不會改掉,還會延長這個時期。
正確做法:
孩子吃手、咬指甲時,父母平靜地走過去,往孩子手裡塞個玩具或水果、零食,轉移注意力,讓其把手從嘴裡拿出來。
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尋找焦慮原因,多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多擁抱孩子,多親吻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的溫暖和支持,增加安全感,讓焦慮不安的心理得到緩解。
3歲以上的寶寶過度依賴父母,一刻也不能分開,否則大哭大鬧,無法正常玩耍、學習。
發展心理學認為,0-2歲是兒童依戀形成期。
這個階段,寶寶與父母,尤其是媽媽,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對其生存、心理發展都至關重要。
2歲之後,隨著寶寶長大,自我意識的增加,寶寶會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人,逐漸開始自我分化,會不再像以往那樣粘父母。但是,如果之前父母過分照顧、不允許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或者,孩子過早與父母分離,長期不在父母身邊,或者,父母吵架、離異等,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不敢與父母與分開,過分粘人。
父母愛孩子,就要放手讓其經歷應該經歷的一切。尤其是媽媽,要覺察自己的情緒: 孩子黏人,難與媽媽分離,媽媽是否也不願切斷和孩子的親密聯繫,不願放手?是孩子真的離不開你,還是你不希望孩子長大,離開自己?
父母放鬆心態,保持一份平和、開放的心境,孩子該上幼兒園就放手讓他去,不要擔心這個,害怕那個,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要時常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千萬別拿「不要你了」「不管你了」嚇唬孩子。
當離開孩子時,最好明確而形象地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出現。
孩子可能沒有時間觀念,你可以說:「當幼兒園吃完下午飯的時候,媽媽就來了。」這樣做,讓孩子增加盼望,他就不會因為擔心媽媽的離開而緊張害怕。
怕打針、怕黑這都很正常,超過正常範圍的恐懼就要注意了,比如有的7、8歲的男孩,白天也不敢一個人在房間,必須有人陪,看了一些緊張刺激的圖書、繪本,就會做噩夢等,就是過度恐懼的表現。
雖然孩子怕的內容各不相同,但綜合來看,不外是動物、怪物、黑暗,與父母分離、遭遺棄等一些事物或事件:
年齡不同,恐懼的內容各不相同:
0—3歲:害怕突然的聲響,如雷電、爆竹、狗叫等
3—5歲:害怕動物、怪物、壞人等
5—8歲:害怕想像出來的東西
孩子恐懼害怕,是一種自然體驗和情緒。如果忽視不理,視而不見,孩子會感到孤立無援,越發加重恐懼感。不同年齡害怕的事物和表現各不相同,對父母來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發育特點,仔細傾聽,安撫孩子,鼓勵孩子克服恐懼,只要父母平靜,孩子會馬上安靜下來。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要認真對待,告訴孩子,「寶寶害怕,爸爸媽媽知道了」,或者,假裝和玩偶閒聊,說到孩子的恐懼,聲音大到讓孩子能聽到,讓孩子感到你的理解和支持,增加戰勝恐懼的信心。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