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6.8億,CEO卻直呼很滿意!瑞幸咖啡的底氣是什麼?

2019-08-26   創業投資家

作者 | 簡一

來源 | 創業投資家

瑞幸還在獨自狂奔。

「正文」

八月,美股市場又熱鬧起來,各大上市公司半年報告紛紛出爐,瑞幸咖啡超6億的虧損,一如當初「光速」上市那般震撼。

01:「虧」不是絕對關鍵詞

據瑞幸咖啡公布的2019Q2財報數據顯示:

  • 2019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收9.09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215億元增長了648.19%;
  • 凈虧損6.8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33億元增長了104.50%。

過高的成本導致了瑞幸的虧損,營銷費用驚人

接近7個億的虧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不太正常的,更何況是在9個億的收入前提下。

但這一出放在瑞幸身上,倒也不覺奇怪。燒錢擴張,補貼用戶,瑞幸的路子一向如此。

後補貼時代,瑞幸似乎有過渡的法子了

儘管原材料支出漲幅最大、占比最多,但從瑞幸的市場表現來看,不算異常。

畢竟門店數量由上年同期的624家增長至2963家,用戶數量也從上年同期的290萬增長至2278萬,原材料支出的增長與產品銷售增長保持同步基本合理。

再加上瑞幸向來以補貼來拉新留客,新用戶免費喝、邀1贈1、買5贈5、買10贈10以及百萬大咖等促銷活動都需要大量的原料。

有人曾根據瑞幸2018全年的商品銷售收入、銷售數量及虧損額,粗略估計過瑞幸的補貼力度,得出的結論是:

在2018年,瑞幸每賣一杯咖啡就要虧18元,幾乎是賣一杯虧兩杯。(9000萬杯,收入8.4億元,虧損16.2億元)。而這個數據到了今年的第二季度,已經變成了10.78元/杯(6317萬杯,收入9.091億元,虧損6.81億元)

補貼一直都在持續,我們也能從中看到一個積極的信號:補貼力度在降低,而用戶數量卻在穩步增長,用戶消費習慣也在日趨理想。

在第二季度的短短三個月內,瑞幸的用戶增長了590.5萬,月活用戶也較3月底增長了176.4萬;

在顧客每月消費杯數方面,2019年第二季度為3.4杯(月活用戶616.6萬人,月均飲品銷售額2106萬),創往季最高銷售水平,較此前公開招股書公布的第一季度2.97杯也有不小的提升。

瑞幸的用戶增長迅猛

很難說這樣成規模的增長是靠補貼這一環獨自形成的,究其根本還是品牌力量,這也解釋了瑞幸本季度接近4個億的營銷支出從何而來。

未來,瑞幸的營銷還要花更多

瑞幸的成本構成一直是大眾關注的重頭戲。儘管從鋪天蓋地的小藍杯廣告中我們已經可以窺見一二,但當3.9億的營銷費用擺在面前時,仍然叫人吃驚。

要知道這個數據在上個季度是4370萬,去年同期也只是不到2個億。

瑞幸CEO錢治亞也為這些費用的去向也做出了說明:

由於線下門店仍在擴張,瑞幸進入了更多新城市,再加上新品小鹿茶的宣傳需要,光是投到分眾傳媒,也就是我們平時寫字樓、商圈shopping mall 等場景中的線下廣告,就有1.4個億。而看似陣勢浩大的各種補貼活動其實並非大頭支出。

另外為配合新品小鹿茶的活力、青春的品牌定位,瑞幸的代言人隊伍繼湯唯、張震後,又新增了一位新生派偶像劉昊然。

3.9億還不是天花板,畢竟新品推廣需要時間,品牌建設更是個緩慢的過程。董事長陸正耀表示,在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的品牌營銷,還要花更多的錢。

瑞幸不會是咖啡界的OFO

從淺表層面直觀看來,瑞幸的商業模式就是大量燒錢,跑馬圈地,十分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因燒錢死去的共享單車項目。但錢治亞強調,營銷費用的增長是為了品牌口碑,而不是單純為了流量。大鉦資本創始人黎輝也曾這樣評價瑞幸:一家數據驅動公司。

在他看來,瑞幸的「燒法」跟共享單車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瑞幸是通過數據驅動來改變整個成本結構,節省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瑞幸不是OFO,有人只看到了一個共同點,打補貼。但如果你看一下整個的邏輯:通過供應鏈效率的提升,帶來整體成本的下降,而我把成本下降的一部分,反哺給消費者,這就是大家所謂的『補貼』。」

簡單來講,瑞幸的發展秘密不在到處拋頭露面的補貼活動上,而是在其背後的數據化運營模式中。

在傳統餐飲店面的管理中,店長需要照顧很多事情,由進貨到賣貨的各個環節都需要人為進行分析並作出決策,這樣一來單店管理效率就十分低下。

而瑞幸是依託底層技術平台搭建起整個門店運營規則,根據後台所收集到的信息,來決定門店的選品配貨、促銷活動甚至下一步的開店計劃。

在瑞幸,店長角色是不存在的,一個門店不需要太大,店員也不需要太多,只需2~3人專心做咖啡即可,其他的全都交給數據系統就行。

這就大大提高了瑞幸的單店運營效率,並且得以大量複製走上規模化。

相對於OFO的商業模式,瑞幸是在技術層面進行創新研究,通過數據驅動提升供應鏈效率,用運營環節省下來的成本去惠利用戶。

一來是可以做到持續性的補貼拉新,二來也可以培養老用戶的消費習慣,提升留存率,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

這或許也是瑞幸一年開店2000家,兩年4500家,2021年要實現萬店計劃的底氣所在。

儘管所有開支都在肆意增長,但瑞幸CEO錢治亞仍然十分樂觀:

「我們對我們的業務表現感到滿意,因為這很符合我們將持續執行的長期增長計劃。」

不僅如此,錢治亞還表示由於技術推動,門店的經營效率、規模效益、議價能力和商店吞吐量都有所提升,店鋪營業虧損的百分比大幅降低,瑞幸預計將在2019年第三季度到達單店盈虧平衡點。

而這一目標我們也可以在數據中得到印證:

瑞幸運營虧損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已由2018第二季度的282.65%降至如今的75.87%。

雖然虧損狀態一時難以擺脫,但很明顯瑞幸整體的虧損幅度正在縮小,盈利或許指日可待。同時,這也意味著瑞幸前期的市場投入與積累,已初現規模效應。

02:虧完要賺錢,還得有解決辦法

有人稱瑞幸現階段的虧損為「戰略性虧損」,現階段的虧損是為了日後美好事業的必要付出。虧損不會一直持續,企業不是做慈善,總歸是要賺錢的。

那麼如何扭虧為盈?在瑞幸這的表現無非也是開源、節流罷了。

開源,則為大規模擴張,以量取勝;

而節流在現階段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外賣廚房店的變化上。

集中主力門店,撤掉短板

大家都知道木桶效應,想要提升整體實力,一般都是補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在企業中這塊短模板則代表著劣勢業務部分。然而這一點在瑞幸身上並沒有得到體現。

瑞幸的線下門店分為快取店、優享店和外賣廚房店這三類。不管是自取還是堂食,快取店(pick-up store)、優享店(relax store)都是定義為到店消費模式。

這兩類門店在瑞幸目前擁有的2963家門店中,占比95%以上,是絕對的主力門店。

在第二季度的財報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瑞幸對這兩類門店建設的傾向:

快取店由去年同期的356家增至2741家,同比增長669.9%;

悠享店由22家增至123家,同比增長459%。

在瑞幸的線下門店中,多數為自取店

反觀外賣廚房店,這季度較上季度只增加了1家店,較上年同期減少了147家店。

不同類型門店數量之間的差距之大以及外賣店的大量關店,讓外界猜測紛紛。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快取店才是瑞幸的主打模式。

瑞幸的外賣訂單占比逐漸下降

其實對於瑞幸來說,外賣雖然也有需求,但近年來線下快取店的布局越來越廣,越來越密集,外賣需求減少是必然的。

訂單的減少再加上高企的外送成本,在瑞幸模式中,外賣廚房店反而是一塊可以捨棄的短板。

可以預測,未來瑞幸的萬店計劃,快取店仍將獨占鰲頭,而這也十分符合瑞幸數據化運營邏輯。

依託廣大的線下快取門店編織起一張客戶關係網,構建以信息科技為基礎的門店運營法則,這便是瑞幸的護城河。

擴大SKU,提升客單價

瑞幸素來捆綁咖啡行業老大星巴克,碰瓷式營銷已經見怪不怪。

就在今夏,繼星巴克上線8款新式茶飲品後,瑞幸也上架了小鹿茶,再加上此前瑞幸新增輕食板塊,這是瑞幸第二次擴張商品品類了。與其說它是個「學人精」,倒不如說這是瑞幸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小鹿茶

從改變國人的咖啡習慣到我自有我道理,品牌slogan的變化似乎也象徵著瑞幸心態上的變化。

商業版圖要擴張,新的增長模式也要探尋。而品類的延伸是從供應鏈層面增強整個平台的實力,一方面是能夠很好地打開受眾面、提升用戶粘性;

另一方面,不同產品之間可以發揮互補屬性提升用戶的客單價,尤其是利潤空間更高的茶飲品,是瑞幸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的關鍵。

03:結語:瑞幸的對手始終是自己

瑞幸的商業模式,觀其全貌不難,但想要將它放在大行業中比對,卻又似乎找不出這樣一家類同的企業。

做咖啡、麵包我們能跟星巴克關聯起來,做輕食、點心我們能跟良品鋪子這樣的零售企業關聯起來,而如今的小鹿茶,我們又能跟喜茶、奈雪關聯起來。真要這樣比對,那瑞幸的競爭對手可太多了。

若非要給瑞幸貼個標籤,「跨界獵手」再合適不過,從咖啡起步,橫跨茶飲,涉足零售,瑞幸在不斷突破邊界,拚命成長。這個尚還年輕的企業,雖孤獨前行,但未來可期。


作者簡介:簡一,極簡視角探尋財經空間,觀熱點之下的商業規則,讀企業背後的經營邏輯。

參考資料:

  • 《焦點分析丨此刻虧損不重要,瑞幸還是要跟星巴克搶地盤》,36氪,2019.8.15
  • 《瑞幸虧損6.8億背後》,盒飯財經,姚贇,2019.8.16
  • 《瑞幸咖啡Q2(LK.O)財報透露了哪些關鍵信息?》,格隆匯,2019.8.20
  • 《36氪獨家|對話黎輝:瑞幸咖啡的劇本寫了一年半,大部分人看不懂新事物》,36氪,高詩朦,2019.7.23
  • 《Luckin Coffee Inc. Announces Unaudited Second Quarter 2019 Financial Results 》,2019.8.14
  • 《LK 2Q2019 Earnings Highlights》,20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