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王之爭」看西晉混亂的本質,原來都是源於對於權力的痴迷

2019-10-30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永康元年(301年)正月,趙王司馬倫稱帝改元建始,可是司馬氏其他封王能同意嗎?同年三月,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起兵討伐,最終趙王司馬倫兵敗自殺。

今天搜史君就帶大家看看在八王亂中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常山王司馬乂這三王的爭鬥。

趙王兵敗後,晉惠帝就被迎回洛陽,改元永寧,但是晉室卻不可能因此得到安寧。

甲戌,以齊王冏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成都王潁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河間王顒為太尉。——《晉書》

成都王司馬穎先行到達洛陽後,「論功行賞」以齊王司馬冏為大司馬,加九錫;封自己為大將軍、錄尚書事,也加了九錫;以河間王司馬顒為侍中、太尉,加三錫;常山王司馬乂為撫軍大將軍,鄰左軍,不久改封為「長沙王」。

(註:九錫《禮含文嘉》曰:「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之士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相信大家都看出了一些問題,那就是「成都王司馬穎」對這次平叛有功之人進行「封賞」,這是一個封王應該做的嗎?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相信各位都能看出來。這也是西晉為何會在賈后亂政後一直沒有恢復穩定的一個原因:各路封王都想要在這場混亂之後,為自己謀得好處。

長沙王和成都王都是晉惠帝的兄弟,長沙王只比成都王大三歲,兩人都是二十多歲的青年,齊王是晉惠帝的堂兄,此時已是中年,而被封「三錫」的河間王比這三王都年長一輩。

在搜史君看來,這幾位王侯都立了大功,對於權力的慾望也隨之膨脹起來,這樣的話就很難和平共處了。

成都王和齊王都被加封「九錫」,這樣看來不要說晉惠帝的皇位是不是能繼續坐下去,齊王和成都王二人,為了誰的權利可以更進一步,都極有可能兵戎相見。

曾經有人勸齊王司馬冏如果不能和成都王一同專心輔佐晉惠帝,就應該先削弱成都王的兵權。長沙王司馬乂則認為西晉的大權應該掌握在晉武帝的兒子手裡,勸成都王及時將朝廷中大權握在自己手中。

相信大家也都看出來了,說是三王之間的爭鬥,其實就是齊王和成都王的爭鬥,長沙王是支持成都王的,於是「三王之爭」就變成齊王和成都王的權謀之爭了。

成都王司馬穎有一個優秀的謀士——盧志。盧志主張「以退為進」,勸成都王以母妃程太妃身體不適為由,帶兵歸鄴,讓齊王司馬冏一人獨攬朝政。搜史君認為盧志這個計策是為上策,成都王的讓權,讓天下人認為成都王不貪戀權力,是一個真心為西晉考慮的好諸侯。回鄴後,成都王司馬穎在盧志的建議下主動辭去「九錫」,還要求運送河北地區的米救濟齊王部將以及戰鬥受災的百姓;又去弔唁在平亂中喪生的士兵,收葬趙王司馬倫旗下士兵的骸骨,因此成都王司馬穎在天下百姓中的聲望越來越高了。

但是,成都王司馬穎的真實形象如何呢?

年輕的司馬穎生的漂亮,卻是一個沒有多少才華、智力平平的年輕人,他又怎會有治國平天下的才華呢?

齊王司馬冏專權,大興土木建造府邸,終日荒淫無度。天下人對這些都看在眼裡,知道這樣下去天下大權遲早會落入他人之手。江東名士張翰也借顧脫身,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說此人因天氣入秋,秋風瑟瑟,推說自己思念家鄉的鱸魚菰菜、蓴羹而推辭齊王,浩然南歸,留下「蓴羹鱸膾」的典故,大家就知道了。

十二月丁卯,河間王顒表齊王冏窺伺神器,有無君之心,與成都王潁、新野王歆、范陽王虓同會洛陽,請廢冏還第。——《晉書》

這個局面就維持了不到兩年。晉惠帝永寧二年(302年),河間王司馬顒率先發難,上表稱要和成都王共同發兵洛陽,請求身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剝奪齊王司馬冏的權力,由成都王代齊王輔政。同時,派張方發兵洛陽。而後長沙王司馬乂也帶領一百多名親兵,以「大司馬」謀反的罪名,號召討伐齊王司馬冏。

但是司馬冏會乖乖就範嗎?

不可能的,齊王司馬冏以長沙王假傳聖旨的名義進行抵抗,但是齊王司馬冏好像忘了一件事:「晉惠帝現在在長沙王司馬乂手裡。」比聖旨、詔書更有力的「工具」就是皇帝本人了。

此夜,洛陽城火光沖天,如若白晝,兩軍混戰,混戰持續了三天三夜最終以長沙王司馬乂大獲全勝結束。

看到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齊王司馬冏的死,和趙王司馬倫的死如出一轍?

搜史君以為,在整個「八王之亂」中,這些王侯的死都是由於對權利的嚮往,在一位王侯掌權後,引起了其他王侯的覬覦、不滿,等到這種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後,只要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就會有很多人響應,趙王司馬倫和齊王司馬冏都是以這種形式「被收場」的。

把司馬冏趕下台,下一個又會是誰呢?

長沙王在洛陽掌權後,本來還事事都請示一下成都王司馬穎,畢竟河間王和長沙王一開始都是支持成都王掌權的,可真當權力落在自己手中呢?長沙王不請示成都王了,兄弟關係變差了,最後河間王和成都王又一起開始聯合反長沙王了,西晉的混亂大致都是這樣的。

趙王司馬倫掌權時期結束後,幾乎整個八王之亂的掌權者都是被這麼更換下來的,「三王之爭」只是「八王之亂」的一個小縮影,「八王之亂」就亂在,一個西晉權力的更替太過頻繁,而且都是各個王侯之間的爭鬥,如此以至於西晉從第一次混亂開始就再也沒有恢復平靜。混亂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諸侯王們都有一顆痴迷權力的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m4OSW4BMH2_cNUgGd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