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淵建「漢」的過程,看「八王之亂」到底對西晉造成了多大影響

2019-11-07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八王之亂使西晉政權在北方的統治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很多少數民族就是在此時內遷的,「八王之亂」時也有部分少數參與,但大體上還是以西晉皇室內部的爭鬥為主。而當這種混亂的局面持續較長時間後,漸漸的也產生了一種心理,為何我不能在這這亂世中分一杯羹呢?

就是這種心理,開啟了「八王之亂」中除去西晉皇室的爭鬥外,少數民族也在此時紛紛建立政權,而最先建立政權的就是匈奴劉淵,國號為「漢」。

接下來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劉淵建立的這個「漢」。

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將南匈奴分為五部,任命的「北部帥」就是劉淵的父親——劉豹。

魏武分其眾為五部,以豹為左部帥,其餘部帥皆以劉氏為之。——《晉書》

為何一個匈奴人的姓氏是一個漢姓呢?

漢朝時期匈奴貴族曾以匈奴和親為由,說自己是漢朝天子的外孫,所以就連姓氏也用漢朝的「國姓」劉。

對於匈奴人為何要姓「劉」,《晉書》里是這麼解釋的。「初,漢高祖以宗女為公主,以妻冒頓,約為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搜史君認為匈奴人之所以改為漢姓,強行於中原扯上關係,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地位變得更加「正統」,方便日後入主中原,減少中原人士對匈奴人的牴觸。

劉淵字元海,師從上黨名儒崔游,學習《易》、《詩》、《書》等經典典籍,尤其喜歡《春秋左傳》、《孫子兵法》、《史記》,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要是你把他當成一個文弱書生那就錯了,劉淵臂力過人,善於射箭,在《晉書》里是這樣描述他的:「猿臂善射膂力過人。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余,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

這樣看來搜史君認為劉淵絕對在當時能算的上是文武全才了,而在當時西晉皇室都在為了爭權奪利而絞盡腦汁,這就為劉淵崛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不過光有良好的大環境還不行,還需要一個完美的藉口,讓他有條件聚集部族起事。

曹魏亡國前夕,劉淵在洛陽做「質子」,但卻很受司馬昭的重視,雖然司馬氏要奪權,但是對劉淵的待遇還是很好的。

孔恂、楊珧進曰:「臣觀元海之才,當今懼無其比,陛下若輕其眾,不足以成事;若假之威權,平吳之後,恐其不復北渡也。」——《晉書》

上黨李憙曰:「陛下誠能發匈奴五部之眾,假元海一將軍之號,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晉書》

晉武帝時期,有人推薦劉淵為滅吳大元帥,後來有人說他可以擔當鎮壓禿髮樹機能的大任。而兩次都是因為劉淵是匈奴人而被否決了,齊王司馬攸也曾建議晉武帝將劉淵處死,以絕後患。

搜史君認為這時的劉淵並沒有什麼宏偉志向,劉淵此時在西晉的待遇雖好,但是說到底還是有著「質子」這一層身份的,最多也就圖個建功立業,不會有別的野心。

劉淵在晉朝擔任左部帥、北部都尉、五部大都督等治理本族人事務的職位,晉朝雖然也封過他為將軍,但劉淵這個將軍只是個虛職,沒有實權。

說到底西晉的官宦們對於劉淵還是懷有戒心的,畢竟前面我們也提到了劉淵此人是個文武全才,「八王之亂」中的各位諸侯比起來絕對是只強不弱,這些西晉官員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混亂之時往往是各路梟雄並起的時代,各朝各代都是這樣。秦朝末年,劉邦、項羽這些人物也都是在政權混亂時崛起的。

左賢王劉宣等竊議曰:「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晉書》

「八王之亂」造成的混亂局面,讓很多匈奴貴族的心都變得不安分了,都想乘機崛起,劉淵的叔祖,原北部都尉劉宣就是這樣的人。他們認為「自諸王侯、降同編戶」的境遇耿耿於懷,意思就是我們本來是匈奴貴族,到了晉朝這裡就成了平民百姓了,心裡就不平衡了。認為「司馬氏骨肉相殘」之時,就是匈奴人崛起復興的時候。

一些匈奴貴族們秘密商量,要推舉劉淵為大單于,隨後就派人到鄴城,請示劉淵的看法。這時候的劉淵正被成都王司馬穎留在鄴城,讓他為自己效力,這樣的話劉淵就沒有辦法帶領匈奴部落起事,就讓使者回去糾結胡人,詐稱要和胡人一起響應成都王。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時候的劉淵已經不是原先那個只想要建功立業的劉淵了,他也想在這場皇室混亂中找到一個崛起的機會。

永安元年(304年),王浚與東瀛公司馬騰起兵反成都王司馬穎。幽州、并州兩州聲勢浩大,成都王司馬穎兵力不濟,劉淵抓住這個機會,向成都王請命,願意帶領匈奴五部,幫助他平定王浚和司馬騰。

當時的司馬穎也是病急亂投醫,就將劉淵放了回去。其實當時的劉淵也並不希望成都王司馬穎失敗,在臨走前還勸司馬穎一定要堅守鄴城。

元海說穎曰:「今二鎮跋扈,眾餘十萬,恐非宿衛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請為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晉書》

結果司馬穎卻一敗塗地,這也證實了劉淵離開司馬穎的決定是對的。

劉淵回到了左國城(左國城:匈奴左部駐地),劉宣等人擁護劉淵為大單于,建都離石,僅僅二十天的時間就聚集了五萬。《晉書》也有記載:「元海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之號,二旬之間,眾已五萬,都於離石。」之後劉淵象徵性的派出5000騎兵支援成都王的部將王粹。可是這5000騎兵還沒有趕到王粹就被東瀛公司馬騰擊敗了,隨後這5000騎兵就以施援不及時的由頭給撤回來了。

後來劉淵知道成都王兵敗,鄴城失守,按照常理來說這亂世之中哪來那麼多的真心相待,可劉淵卻表示「我曾答應過成都王會攜兵支援的,不能不救。」而最後因為劉宣的阻攔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是以右賢王猛不勝其忿。屬晉綱未馳,大事不遂,右賢塗地,單于之恥也。」這一句話是在《晉書》上有明確記載的,最終劉淵還是沒有支援成都王。

在搜史君看來,劉淵表態自己曾說過要支援成都王,就一定要去支援,這多半是做給自己部下看的,讓部下看到自己以誠待人的一面,從而讓自己的部下對自己忠心。

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在左國城建立「漢」,自稱「漢王」改元熙。

從匈奴劉淵建立的漢朝,我們可以看出來,這種局面就是西晉後期的混亂造成的。劉淵建國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匈奴政權的建立,它代表著,在「八王之亂」時西晉政權的統治被極大的削弱,從304年劉淵建「漢」開始到439年,北魏拓跋氏統一北方,北方先後成立過十六個政權,這也就是我們歷史上常說的「十六國」,所以說是「八王之亂」只是一個亂世開啟的前兆,接下來的才是真正的亂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G4OSW4BMH2_cNUgGd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