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依扎有對抗噴子的權利,也該有放過自己的自由

2019-11-06     油炸綠番茄

熱依扎最近有點失控了。


從機場弔帶裝走紅並引發關於穿衣自由的巨大爭論後,她的世界一刻也沒有消停過。

有人說她炒作買熱搜,她悲憤地詛咒自己「買熱搜出門就撞死」,有人說她故意發通稿踩佟麗婭,她把文章直接掛出來開懟。

有人罵她,她一條一條掛出來,罵回去。這樣「幫助」路人走紅的方式,不但沒讓網暴的戰火平息,反而引來了更多的罵聲。

有些號營銷意味相當明顯,故意挑起事端罵上幾輪,圈走一波粉後悄然刪帖。

最多的一天,熱依扎掛了上百條。她好像一匹殺紅了眼的孤狼,在曠野里發出絕望的嘶吼。

網暴這個詞,對每一個以網絡為生的博主來說都不是什麼新鮮詞。哪個博主要是沒被網暴過,那只能說明ta太沒人氣了。


最理智的辦法當然是無視之——如果可以做到的話。


但一個事實是,沒有一個人喜歡被罵——哪怕是那些看上去脾氣好,情商高,甚至以自黑為樂的明星,他們也只是比普通人更懂得克制。


有時候看到腦殘評論是真的克制不住。結果就是你罵回去,他還要再罵回來,有時候三五個回合都打不住,最後還得拉黑結束。

拉黑正中他的下懷:心虛了吧?認慫了吧?玻璃心了吧?

從你為了一隻網蛆動氣開始,就怎麼都輸了。傻逼總是有辦法把你拉到跟他同樣的水平線,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所以偶爾控制不住脾氣回一句「媽賣批」是人之常情,但你不能把所有精力都用來較勁,陷入沒完沒了的網暴和反網暴的死循環。

熱依扎和網友的這場網絡戰爭,讓我想起史匹柏的電影【慕尼黑】。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以色列代表團被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成員綁架,營救人質行動失敗,11名運動員死亡。

以色列政府決定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暗殺小組成員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暗殺與這起事件有關的11名「黑九月」核心成員,四個猶太特工從此踏上了一條追殺與被追殺的征程。

影片的最後,導演借男主角之口發起了靈魂拷問——

我們今天殺了他們,他們又冒出更多的人來追殺我們,這樣無窮無盡的以暴制暴到底有什麼意義?

你看,無論現實還是網絡,以暴制暴都是無解的命題。

熱依扎有情緒自由。別人能用鍵盤攻擊她,她當然也有權利反擊。情緒自由就像她口中的穿衣自由一樣,根本不值得拿來出討論。

但有些博主高調支持熱依扎的反抗,甚至頌她為戰士,對於一個性格相對偏激的抑鬱症患者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罵或捧,都毫無疑問是在激化她的情緒,讓她處於持續的亢奮中,如同往熊熊烈火里再添上一把柴。

也別再把熱依扎比作雪莉,無論你是出於同情還是惡意。沒死就是炒作,死了就是死於網暴——這基本等於逼人去死。

我不覺得熱依扎是在故意營造人設,但她顯然已經陷在了自己「憤怒女戰士」的人設里拔不出來,就像呂克貝松塑造的尼基塔。

和「熱依扎」三個字綁定的任何一點聲音,都可能挑動她敏感脆弱的神經。

娛樂圈有幾個這樣的典型人物,寫她們的時候,哪怕不帶一絲一毫惡意,也仍是戰戰兢兢,生怕激怒她們而引來一場無謂的網暴。

曾有人因為指出熱依扎需要治病,不適合當演員而被她掛出來,歸入了「網暴」一類。

就事論事,抑鬱症不一定都影響工作,但熱依扎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緒的失控和不穩定,很可能葬送自己的前途。

網上對罵只能宣洩情緒,想打別人的臉,證明自己可以勝任演員的工作很簡單,拿作品出來。

但我很擔心,以熱依扎現在的精神狀況,沒多少導演敢去接手這顆說不定什麼時候爆炸的炸彈。你連情緒都控制不了,怎麼跟他人合作,怎麼去管理你的角色?

抗癌有個術語叫「帶癌生存」,你消滅不了所有癌細胞,但是可以跟小部分癌細胞握手言和。

抑鬱症亦然,天生的悲觀主義者,本身就很難消滅所有的抑鬱因子,但你可以控制他們,儘可能不讓他們去影響你的生活,那就是戰勝。

我有段時間陷入抑鬱狀態,具體表現就是除了工作什麼都不想做。


工作其實也不想做,最好一天24小時都躺著。但是不得不做,房貸養娃開支太大,我不工作,家庭這台機器就沒辦法運轉了。

身邊有好友感覺到了我的狀態不對,老想來表達關心。好意心領了,但並不太想訴說。還是那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訴說沒用。

我說你就知道兩件事就行了,第一不會死,第二不會耽誤工作。有好的廣告客戶儘管介紹給我,這就是最大的心靈撫慰。

剩下的情緒,留給自己慢慢消化,努力找喜歡的事情做。

傷心可以,傷錢不行。天大的事也不能影響賺錢,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

我認識的心理諮詢師,十個里九個自己都有心理問題。別說什麼你自己還有病怎麼給別人治病,醫生自己就不生病嗎?

哪怕他前一秒痛苦到要揮刀自宮,後一秒能微笑著面對你,全盤接收你倒過來的情緒垃圾,那他就是專業的。

我不太提倡病友之間搞互助。毒販子最喜歡去戒毒群販毒,賭場最喜歡去戒賭群拉新。

不互助,自己一個人慢慢還能療愈,一互助,你一句我一句,都是對世界的失望和控訴,准完蛋。

心理諮詢師不同,他收了錢,不能跟你一塊罵這個世界有多麼操蛋。

熱依扎在網上分享自己抑鬱症的經歷,跟病友互助群就異曲同工。渴望傾訴,渴望得到關注,渴望被理解。

但很可惜,網絡從來就不是一個療愈的地方,你把傷口一次次撕開證明自己,病情就只能一次次加重。即便是善意的同情和關心,也不過是在幫你確認自己真的病了這件事。

抑鬱症是當下的都市流行病,誰得都不稀奇。說白了,它更像情緒的一場感冒。

感冒可大可小,嚴重了可能發展成肺炎、心肌炎甚至死亡,但大部分人其實是有自愈能力的,多喝水,多休息,過段時間自己就好了。

你會滿世界宣傳「我得了感冒」嗎?不會。那為什麼要妖魔化抑鬱症呢。

不要一提抑鬱症,就好像跟死亡划上等號,覺得我抑鬱了完蛋了非死不可。

珍妮.羅森得了多年抑鬱症也沒死,最後還出了本【高興死了】。和抑鬱對抗的過程,就是重建自我的過程。

我並不覺得熱依扎在借抑鬱症賣慘,但我心疼她活得用力過猛。人需要有對痛苦自控的能力,你不能把時間浪費在證明自己是一個病人上。

無論是熱依扎的粉還是她的黑,好像都跟她的作品無關,這才是作為一個演員最悲哀的地方。

如果鞏俐得了抑鬱症你會說她賣慘嗎?不會。熱依扎為什麼有賣慘的嫌疑呢,還是人設的部分太顯眼,而作為演員這一趴,可講的又實在乏善可陳。

她厭惡賣人設,但是當她沒有可以證明自己的事業時,剩下的也只有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WKVQW4BMH2_cNUg9M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