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這個「溝」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聖地,還有完整明代土長城

2020-01-03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三萬年前的人類生活在哪裡?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的?

寧夏水洞溝,給你答案。這裡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於1923年被法國聖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在此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和動物化石,證明這裡是史前文化遺址。

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臨河鎮,處於黃河流域,因此水洞溝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之一。在這片十多平方公里的地區內,還有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台等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儼然一座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

蜿蜒的長城,高台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以及獨特的雅丹地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奇絕景觀,令人目不暇接,由「橫城大邊」、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構成的古代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堪稱古代軍事奇觀。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講解的形式,向遊客再現了人類進化的起源、水洞溝文化的興起以及水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掘的過程與成果,同時,還有十二分鐘的動態演出,實景展示三萬年前原始人生產、生活以及面臨山洪暴發、山崩地裂等災難時被迫遷徙的場景。

張三小店,1923年,一陣悠揚的駝鈴聲從遠處漸漸傳來時,有家名叫張三小店的車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從遠方來了。於是,主人張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門口迎接,來者是兩位黃髮藍眼的外國人,後來張三夫婦才知道他們正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他們從天津出發沿黃河兩岸進行考察,在途經水洞溝時由於天色已晚就住在張三小店,這家店也因為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做出巨大貢獻而成為著名景點。


水洞溝村,是水洞溝先民的居住地,他們創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這種居室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發展成一種半地穴式建築形式。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後在地穴四壁確定為牆壁的地基上,用土坯壘牆,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

明長城,水洞溝景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地貌盡收眼底。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跌宕逶迤直達峽谷深處,翠綠的蘆葦隨風擺盪,泉水潺潺發出聲響,彙集成溪,蔚為壯觀。

大峽谷,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長約四公里,原本是大自然的「傑作」,明代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長期的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

藏兵洞,在峽谷兩側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在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防禦系統,全國僅此一處。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十多米,蜿蜒曲折,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洞內辟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庫、火藥庫、炮台、暗器孔道等設施。

紅山湖,紅山地區而得名,是蓄積邊溝之水而成的,豐水期,湖面可於峽谷中向東延伸兩公里多,湖中有鴛鴦、野鴨游弋,山中野草青青,乘船蕩漾的紅山湖,可以觀看水岸長城,長城、斷崖倒映水中,藍天白雲,獨特的塞上江南讓人如痴如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FtIdW8BMH2_cNUgDa6f.html